@文/冷知遙 編者按:大多數(shù)時候我們淹沒在日常之中,偶爾浮起吐氣,反問自己一句:這是你想要的生活嗎? 或在突如其來失眠的夜里,或在馬不停蹄趕路的途中,或在川流不息的人群中,你有沒有感受過人生荒誕無常的時刻,又是如何抵抗生活的虛無感? 雖然年輕人嘴上時常念叨著“頹”,但認真起來去想,大多還是“告別虛無”“享受當(dāng)下”。五條人的歌詞里有一句:“雖然說人生并沒有什么意義,但是愛情確實讓生活更加美麗?!? 人生果真沒有什么意義嗎?除了愛情,還有哪些讓生活更加美麗的事?現(xiàn)在就來《中國青年》,一起討論“如何抵抗生活的虛無感”吧。 “如何抵抗生活的虛無感?”系列報道① 我的“詞”與“物” 三四年前,我曾發(fā)現(xiàn)自己日益沉浸在一種“虛無”的情緒中。 那時讀《吶喊》《彷徨》《野草》等一些雜文,又讀 錢鐘書 的《圍城》、梁鴻的《梁莊》系列,“虛無”感便日益繁衍生息了起來。如《〈吶喊〉自序》里說,“寂寞又一天一天地長大起來,纏住了我的靈魂了”。 現(xiàn)在想想,當(dāng)時所謂“虛無”大概由三部分組成:其一,覺得讀書常是自我催眠,憑空滋養(yǎng)“精英”氣,卻不能有實際用處。其二,面對一些生活上的困難,滿懷困頓和疑惑,更覺得“無用”了。其三,那時初入互聯(lián)網(wǎng)輿論場,幾次“辯論”,總是無功而返,深覺人與人之間分裂至此,溝通實不可得。 世事要改易,實在是太過困難??偠灾?,以上數(shù)種蕪雜的情緒,便獲得了一個共同的名字——“虛無”。 《野草》中說,絕望之于虛妄,正于希望相同——論者斷言為“絕望反抗”的精神氣概。于個體的“虛無”,年輕人中間也流行起許多類似的“套用”。我剛開始也跟著說,后來卻發(fā)覺有些奇怪: 是否因為擺出某種姿態(tài),“失望感”才遲遲揮之不去?而一時的失落感,借魯迅之典,也許是簡化且矯情的。 另有一陣子,常讀丁玲、趙樹理。不過,人與人實在是不同——既無強悍的意志和生命力,又無對真實社會的深刻理解,一個人想要從書中找到自己,也許不過是一種照鏡子式的兜圈子。而走出自己,關(guān)鍵還是得去直面自身所處的現(xiàn)實,去尋找自己所能承擔(dān)的東西。 書齋生活最易滋生“虛無”——語辭、理論、邏輯,云霧撲朔,許多時候讓人 食不知味 。 “熱概念”成為某種意義上的“套語”——無論于輿論或?qū)W術(shù)語境。讀許多人的文章,只覺“概念”琳瑯,思緒蕪雜——諸如“話語”“懸置”“癥候”——這也許又是陷入“虛無”的一種陷阱。除去含混概念的附著,如果自己都不太明白自己在表達什么,又怎能不“虛無”呢? 于是,我給自己立下規(guī)矩,如果對某個詞的含義沒有80%以上的把握,就拒絕在文章或表達中使用它。至少,不要用自己的文章欺騙自己。 此番一試,也成了我的一個轉(zhuǎn)折。 我開始去找一些常見詞語的意思——在直覺之外,一個語匯究竟有怎樣的意涵?每每看到輿論的分裂,便可以試圖在理論的意義上找尋可能性,而不至于焦慮地空嘆奈何,進而也獲得了一些直面現(xiàn)實的勇氣。而之前的“虛無”感,已經(jīng)隨風(fēng)而逝了。 當(dāng)然,人與人是不同的。對于我來說,“虛無感”也許只是一種青春期的個人情緒問題。只要決意不再沉溺于一種以“虛無”為名的自戀中,很快就能走出來。不過,對另外一些人來說,也許“虛無”是一種真切的生命體驗。 我想,如果實在無從擺脫,其實也無須花許多力氣與之“抗衡”,而可以試著和它共存——只需去除那些情緒化的成分——情緒化的苦楚當(dāng)然不必背負,愿你過得快活一些。 監(jiān)制:皮鈞 終審:藺玉紅 審校:陳敏 劉曉 責(zé)編:申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