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理論依據(jù):《中醫(yī)內(nèi)科學(xué)》、《中醫(yī)基礎(chǔ)理論》、《中醫(yī)癥狀鑒別診斷學(xué)》 你好,我是中醫(yī)人,文君然。 中醫(yī),其實就是一座寶藏。 而我,就是一個尋寶的人。 獨坐陋室,手持夜?fàn)T,在泛黃的古卷中,我找出那些對今人有用的東西。 然后,擦去灰塵,小心翼翼地,端在你的面前,和你分享。 譬如現(xiàn)在,我要跟你說的,就是這么一件寶貝。 它啊,是治療頭汗的一則心法。 什么是頭汗?。空f白了,就是腦袋愛出汗。 我還是給你舉個例子吧。 從前,在我們單位,有一個保衛(wèi)處的老兄長。 說是保衛(wèi)處的,其實就是更夫。 不過,他為人和善,跟所有人都談得來,因此大家都喜歡他。年輕一點的,叫他“張大舅”,年齡差不多的,叫他老張。 他對我說,最近這段時間,他的腦袋特別容易出汗,不知道怎么回事。 我問,都什么時候出汗啊? 他說,吃飯的時候,腦袋愛出汗。干活的時候,腦袋愛出汗。他從前以為是天熱所致?,F(xiàn)在是秋天了,他還是這樣。最離譜的是,有一回,他夜里巡更,樓上樓下走了一遍,回到屋里以后,也是滿頭大汗,而且氣喘吁吁。 他覺得,如果這樣下去,他這份工作恐怕是做不長久了。 我一聽,連忙為其查看,發(fā)現(xiàn)脈象偏細(xì)弱,舌淡苔白。 我問,除了愛出汗,還有別的不適嗎? 他說最近半年,感覺身上不如以前有力氣,常常覺得累,腦袋有時候也迷迷糊糊的,食欲差。 我了解這些后,對他說,你這可能是中氣不足所致。我給他簡單寫了一張小配伍,但見—— 黃芪10克,炙甘草5克,黨參10克,當(dāng)歸10克,陳皮5克,升麻3克,柴胡3克,白術(shù)10克,桑葉5克。 水煎服。 我告訴他,以后得多注意休息,營養(yǎng)跟上,別老舍不得錢。 他笑答:家里老婆子生著病呢,用錢買藥,他哪舍得吃好的? 我一聽,不由得搖頭嘆息。他這個人就是這樣,一心想著別人,從來不關(guān)照自己。 不過,令我高興的是,老張在用了一段時間以后,頭汗現(xiàn)象得到有效改善,在吃飯、勞作的時候,出汗不那么嚴(yán)重了,而且整個人覺得,比以前有精神。 遺憾的是,后來,老張的愛人去世,他從那以后就回家了,不再工作。因此他后來到底怎樣,我不得而知。 這里頭什么道理呢?我一說,你就明白了。 中氣不足,是怎么造成腦袋愛出汗的呢?氣,有固攝的作用,不讓我們的津液以汗水的形式往外流。氣虛了,固攝不住,汗就容易流出來。中氣不足,氣機下陷,它就沒辦法往身體高處供應(yīng)。于是,腦袋作為人體至高之處,就得不到氣血的濡養(yǎng),于是患者就頭暈、迷糊,頭部腠理舒張,不得固攝,所以大汗淋漓。 這樣的人,即便是秋冬季節(jié),也容易腦袋出汗。吃飯的時候,脾胃之氣用于消磨食物,頭部氣虛更甚,所以吃飯滿頭汗。干活勞碌的時候,耗氣,所以腦袋大汗淋漓。這樣的人,還容易感冒。 其實,這個老張沒去檢查。如果去檢查,我還擔(dān)心他有胃下垂等毛病。這都是中氣不足的人,容易出現(xiàn)的問題。 這個時候怎么辦?。亢芎唵?,缺啥補啥唄!你缺少脾胃之氣,氣血供不到頭面,那咱們就給你補補唄。于是,才有了上頭的配伍—— 黃芪10克,炙甘草5克,黨參10克,當(dāng)歸10克,陳皮5克,升麻3克,柴胡3克,白術(shù)10克,桑葉5克。 這個,行里人一看就知道,是補中益氣湯加減。其中,黃芪、黨參、炙甘草、白術(shù),這是補中益氣的。當(dāng)歸補血,令氣有所依。陳皮行氣,令補而不滯。升麻和柴胡提升中氣,令所補之氣能被輸送到頭面。桑葉能止汗。這就是基本意圖。 其實,這個配伍用法,我也是從前人的經(jīng)驗中學(xué)習(xí)來的。中醫(yī)人沒有不會用的,技術(shù)含量不高。我寫在這里,的確是獻丑了。 但是,我想說,因為氣虛,尤其是脾胃氣虛而導(dǎo)致頭汗的人,還是很多的。用補中益氣的辦法調(diào)補,算是一種重要思路。這個是千真萬確的。 當(dāng)然,腦袋愛出汗,病因病機可不止這么一種。 我以前就反復(fù)提過,有的人,屬于濕熱蘊于脾胃,上蒸到頭面,形成頭汗。這樣的人,一般舌苔黃膩,脈濡數(shù),容易口渴,小便發(fā)黃,吃飯的時候頭汗特別嚴(yán)重。這個時候,需要清利濕熱,方用茵陳五苓散加減。 還有的人,頭汗源于心胸郁熱,表現(xiàn)為舌紅,苔黃,脈數(shù),鬧心得要命,心煩,遇事完全沒有耐心。這個時候,得清熱除煩。梔子豉湯加減就合適。 還有的人,腦袋愛出汗,屬于氣陰兩虛。就是說,一邊乏力、氣短、懶言、脈細(xì),一邊口干、舌紅、少苔。這個時候,生脈散加減就合適。 當(dāng)然,還有一部分人,屬于陽虛頭汗,即在腦袋愛出汗的同時,伴有渾身怕冷等陽虛癥候。這種情況調(diào)治起來,得補陽止汗。參附湯加減,金匱腎氣丸加減等,比較好。 總之啊,不同的病因病機,得用不同的思路應(yīng)對。 我把這些簡單的經(jīng)驗寫出來,供您參考借鑒吧。對文中所述的配伍和方藥,您如果感興趣,應(yīng)該在中醫(yī)師辨證指導(dǎo)下來借鑒、應(yīng)用。它適合的是虛證。你要是多汗,因為熱邪所致,用這個配伍就麻煩了。這里頭的道理,你能理解透徹、分辨清楚,就算我這篇文字,沒有白寫。 好了,關(guān)于這個事兒,我就說這么多。文老師感謝你的閱讀。 |
|
來自: 人老顛東 > 《中醫(yī)治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