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錫純?nèi)~天士的肝胃學(xué)說 附:張錫純論肝氣不降 脾主升清,胃主降濁,胃氣通降功能受阻則病。癥見不思飲食,胃脘脹滿作痛,噯氣吞酸,呃逆嘔吐等,多由飲食所傷、胃火沖逆或痰濁中阻所致。治宜寬中消導(dǎo),和胃理氣。 陽明胃氣以息息下行為順,胃氣息息下行也,實時借其下行之力,傳送所化飲食達(dá)于小腸,以化乳糜:更傳送所余渣滓,達(dá)于大腸,出為大便。此乃人身氣化之自然,自飛門以至魄門,一氣營運而無所室礙者也。 乃有時胃氣不下行而轉(zhuǎn)上逆,推其致病之由,或因性急多怒,肝膽氣逆上干:或因腎虛不攝,沖中氣逆上沖,而胃受肝膽沖氣之排擠,下行,轉(zhuǎn)隨其排擠之力而上逆。迨至上逆習(xí)為故常,其下行之能力盡失,即無他氣排擠之時,亦恒因蓄極而自上逆。于斯飲食入胃不能傳送下行,上則為脹滿,下則為便結(jié),此必然之勢也。而治之者,不知其病因在胃府之氣上逆不下降,乃投以消脹之藥,藥力歇而脹滿依然。治以通便之劑,今日通而明日如故,久之兼證歧出,或為嘔噦,或為呃、為逆,或為吐衄,或胸膈煩熱,或頭目眩暈,或痰涎壅滯,或喘促咳嗽,或驚悸不寐,種種現(xiàn)證頭緒紛繁,則治之愈難。 即間有知其致病之由在胃氣逆而不降者,而所用降胃之藥若半夏、蘇子、蔞仁、竹茹、濃樸積實諸品,亦用之等于不用也。 張錫純《醫(yī)學(xué)衷中參西錄》 附:葉天士養(yǎng)胃陰說 葉桂雜病四說養(yǎng)胃陰說脾胃理論,啟始于《內(nèi)經(jīng)》,大倡于《脾胃論》 唯李杲之論詳于脾而略于胃,方藥偏于溫燥而輕于柔潤,主于陽升而次于陰降 葉桂認(rèn)為脾胃互為表里,脾氣主升,得陽始運;胃氣主降,柔潤則安。因而治當(dāng)有別。 《臨證指南醫(yī)案》有謂:“胃為陽明之土,非陰柔不肯協(xié)和”,“陽土喜柔,偏惡剛燥。若四君、異功等,竟是治脾之藥。腑宜通即是補,甘涼濡潤,胃氣下行,則有驗。 '常用藥物如:沙參、麥冬、花粉、玉竹、烏梅、石斛、白芍、甘草之屬。尚善用谷果食養(yǎng),如粳米、山藥、扁豆、蓮肉、大棗,水梨、蔗漿,蜂蜜等品。華岫云稱胃陰說'此種議論,實超出千古。 (見《臨證指南醫(yī)案》脾胃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