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唐河峽谷進入京昆線,便離開山西來到了河北境內,不到一個小時就來到淶源縣城里的閣院寺。 好不容易停下車,發(fā)現不開放,不過看門老人很熱情,主動領我們進廟,當然是要收錢的,一個人10元。 閣院寺的文物價值首先在于寺內的文殊殿,為國內僅存的八大遼代建筑之一。這“八大遼構”我已參觀過7座,這是最后一座。而在這八座遼代建筑中,文殊殿是規(guī)模較大、也是保存較為完好的,并且是遼初“官式”建筑。 文殊殿建于遼應歷十六年(公元966年),距今已有1030多年的歷史。平面近于正方形,面闊、進深各三間,單檐歇山頂。殿前為寬大的月臺,臺上兩株古松相對。斗拱結構嚴謹,用材講究,歷經千年依然咬合緊密。 文殊殿正面,是15塊正方形窗欞和12塊長方形窗欞,其中有兩塊是遼初建殿時的原物,一塊位于文殊殿橫匾正下方,另一塊緊鄰殿門西側。 這是國內現存最古老、保存完好且仍在使用的木窗欞,堪稱孤品。窗欞上飾紋十分獨特,有鏤空雕刻的人形、塔形、瓶形,古樸可愛。 文殊殿內,東西北三壁上皆是壁畫,但我們看不到,三面墻壁都用黃泥覆蓋,也因此得以保存至今。只在北壁墻角剝落了一小片,從泥坯脫落處可以一窺壁畫之一角,瀝粉貼金,色彩豐富,線條流暢,畫技精湛。專家考證,不像是出于民間藝人之手,而是皇家畫師的杰作。等到將來科技水平提高,能更好地保存古代壁畫,就可以將三面墻壁壁畫上覆蓋的黃泥全部剝離,到那個時候就能欣賞到這處遼代壁畫的輝煌。 殿內部的斗拱上也繪有彩色圖案,可能是后代重描,但圖案樣式應該還是原樣,與明清時期描龍畫鳳的圖案大不一樣。 文殊殿前有天王殿,也是寺院山門,殿后還有一座藏經樓,始建于明,道光年間重修,為重檐歇山頂兩層樓閣。 文殊殿前立有遼代八棱漢白玉經幢一座,東南鐘樓基址上存有遼天慶四年(公元1114年)鑄造的鐵鐘1口,都很珍貴。尤其這口遼代大鐵鐘,有“飛狐大鐘”之稱,是全國唯一的有明確銘文紀年的遼代大鐘。 大鐵鐘有六耳,象征佛教中的“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能生之意。鐘身鑄有銘文1200多字,字跡仍清晰可辨,是遼末天祚帝為公主祈福而造。由此可以推斷,閣院寺很可能是遼國皇家的直屬寺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