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編要和大家分享的是今年5月份發(fā)表在Theranostics(IF:8.579)上的一篇文章,“Macrophage correlates with immunophenotype and predicts anti-PD-L1 response of urothelial cancer”,作者通過構建IBCs治療的LASSO Cox預后回歸模型發(fā)現(xiàn)了M1的預后價值,將其與常用的指標相比較并通過富集分析得出可能的內(nèi)在原因,同時也發(fā)現(xiàn)了M1與mUC患者的免疫表型相關,讓我們花幾分鐘時間來學習一下這篇文章吧! Macrophage correlates with immunophenotype and predicts anti-PD-L1 response of urothelial cancer 巨噬細胞與免疫表型相關并預測尿路上皮癌的抗PD-L1反應
一. 文章背景免疫檢查點阻斷療法(Immune-checkpoint blockades,ICBs)已經(jīng)日常被用于治療轉移的尿路上皮癌(metastatic urothelial cancer,mUC),但是ICBs療法只在一部分mUC患者中起到療效以及持久作用,因此急需發(fā)現(xiàn)穩(wěn)健的分子標志物。作者基于348例預處理的mUC樣本,尋找潛在可能的分子標志物
二.文章思路三.結果解讀樣本數(shù)據(jù)來源本文訓練數(shù)據(jù)來自18年的一篇叫TGF-b attenuates tumor response to PD-L1 blockade by contributing to exclusion of T cells的文章,樣本數(shù)據(jù)為348名接受過PD-L1抑制劑(Atezolizumab)治療的mUC患者的轉錄組數(shù)據(jù)。我們可以從這個網(wǎng)址下載(http://research-pub./IMvigor210CoreBiologies/)本文的數(shù)據(jù),作者已經(jīng)封裝到了"IMvigor210CoreBiologies"包中 本文利用TCGA-BLCA隊列對其研究結果進行驗證。用TCGAbiolinks包下載了TCGA數(shù)據(jù)庫中TCGA-BLCA轉錄組數(shù)據(jù)以及臨床信息 所有的RNA-seq數(shù)據(jù)都被轉換為TPM單位后進行特征基因得分的計算
1.mUC隊列的LASSO Cox回歸模型以及風險評分模型的構建作者從GO、KEGG、REACTOME、HALLMARK獲取了所有的功能、通路特征基因集,加上與腫瘤微環(huán)境、腫瘤固有通路、代謝相關的特征基因集(從其他文獻中收集)以及從CIBERSORT,TIMER,EPIC,xCell,MCP-counter,ESTIMATE中獲得的免疫細胞特征基因集,一共7556個特征用于構建LASSO模型 接著針對每個樣本進行特征基因分數(shù)(signature gene score)的計算,作者采用PCA算法(計算前對特征中的基因進行Z分數(shù)標準化),取PC1作為樣本在該特征基因集中的得分 下一步進行特征選擇(Feature Engineering),所有的7556個特征的得分先在全樣本范圍內(nèi)標準化后根據(jù)以下標準篩選特征 經(jīng)上一步篩選后得到了780個特征在348個樣本中構建LASSO Cox回歸模型。LASSO模型構建時按六四開把樣本分為訓練集和驗證集,采用10折交叉驗證,懲罰項選用lambda.min 之后用得到的各特征的回歸系數(shù)構建風險得分公式,計算樣本的risk score,并用survminer包中的方法(文中出現(xiàn)的cut-pff都由此法算出)確定cut-off把樣本分為高/低風險組
大致過程已在論證思路的第二幅圖中給出
2.M1型巨噬細胞有望預測PD-L1阻斷治療療效A-B:左右分別是訓練集和驗證集中的風險預測模型結果以及樣本的特征基因分數(shù),所使用的回歸系數(shù)以及風險得分的cut-off值都由訓練集得到。由最下方熱圖可以看出M1型巨噬細胞特征基因在低風險組中是高表達的,暗示其可能為IBCs療效的指標 C-D:分別在訓練集和驗證集中就高低風險組進行生存分析,高低風險組在預后水平上有顯著差異,風險得分與mUC患者預后顯著相關 E-F:在訓練集和驗證集中用ROC曲線檢驗了風險預測模型的預測能力
圖1. M1型巨噬細胞有望成為預后標志物G:利用自主抽樣法(Bootstrap sampling)獲取穩(wěn)定的預測特征,即每次從訓練集中抽取80%的樣本,根據(jù)上一步得到的780個特征構建LASSO回歸模型,重復一萬次。統(tǒng)計每個特征出現(xiàn)的頻率,以此來選出最穩(wěn)定的可以預測預后的特征,也就是圖中看到的M1型巨噬細胞 H:樣本根據(jù)M1型巨噬細胞特征基因得分分為高低表達組,生存分析表明該特征有預后價值
上述結果說明了作者構建的風險預測模型的預測能力,并發(fā)現(xiàn)低風險組地表達M1型巨噬細胞以及M1特征基因有預后價值,加上自主抽樣法的結果,作者認為M1型巨噬細胞有能力預測IBCs的療效并作為其穩(wěn)定指標
圖2. M1型巨噬細胞有預測IBCs預后能力 3.M1型巨噬細胞的預測能力比CD8+T細胞和PD-L1表達量好但差于TMB和TNB現(xiàn)有的預測抗PD-L1治療效果的組織標志分子一般為TMB(腫瘤突變負荷)、TNB(腫瘤新生抗原負荷)、T細胞浸潤情況、PD-L1的表達量等。下面作者將M1型巨噬細胞的預測能力與這幾類指標比較,進一步說明M1型巨噬細胞是IBCs的一個穩(wěn)定的預測指標 圖3. M1與IBCs療效顯著相關A-C+D:由圖D中的AUC可以看出M1型巨噬細胞的預測療效的能力并不比TMB、TNB好,但是將M1與兩者結合則可以提高預測能力。圖A-C可以發(fā)現(xiàn)M1型巨噬細胞在預測患者預后結果上要比TMB、TNB要表現(xiàn)得稍好些 E:聯(lián)合M1和TMB可以更好地預測患者預后 F:M1型巨噬細胞的預測療效的能力要比CD8+T細胞、GEP和PD-L1表達量好
圖4.M1與其他指標在療效和預后預測力上的比較 公共數(shù)據(jù)庫驗證隊列的信息
K-L:TC和IC分別是IBCs治療后免疫組化得到的腫瘤細胞和免疫細胞的PD-L1表達等級,PD-L1表達量高者,其M1型巨噬細胞浸潤程度也越大 M+S2EF:盡管之前有研究發(fā)現(xiàn)mUC患者的分子亞型對其治療和預后有影響,但在作者的研究中,分子亞型與mUC患者的M1水平僅有微弱相關或兩者關系沒有統(tǒng)計學意義 S2G:利用多因素COX回歸分析發(fā)現(xiàn)M1巨噬細胞的浸潤水平是一個獨立的預后因子 N:作者還發(fā)現(xiàn)mUC患者的M1型巨噬細胞浸潤水平有識別樣本腫瘤中免疫細胞的耗竭情況的可能
圖5.不同癌癥背景下M1同樣有預測能力 4.M1型巨噬細胞與免疫表型和TME景觀相關圖6.mUC樣本腫瘤中免疫細胞浸潤情況
B:簇A和簇B在一些臨床參數(shù)上的比較。簇A與BOR(best overall response)、PD-L1表達等級(IC、TC)呈正性關系,與TME中免疫細胞耗竭情況呈負性關系 D:考慮到兩簇中免疫表型的差異,作者假設M1型巨噬細胞可能可以推斷mUC樣本免疫表型。圖D中用ROC曲線法驗證假設,同時與單核細胞以及CD8+T細胞的能力做比較 E-F:簇A中樣本的M1型巨噬細胞細胞浸潤程度要比簇B高(E),在IBCs治療下有著更好的療效(F)
這之后作者利用TCGA-BLCA隊列做了同樣的工作,得到了相似的結果,利用驗證集做了檢驗 圖7.簇A簇B間的差異比較下部分內(nèi)容Figure存在于附表當中,主要研究與M1共同存在的M2型巨噬細胞 圖8.結合M2并不提升M1的預測能力5.高M1型巨噬細胞浸潤提示免疫激活,低浸潤提示類固醇和外源性代謝激活作者利用DESeq2包在M1高低浸潤組間進行差異表達分析,通過條件FDR<0.05得到4538個差異表達基因用于下面的富集分析
A-B:GO和KEGG富集分析一致得出M1浸潤程度較高的組中,免疫激活過程顯著富集,暗示著更好地免疫治療應答反應;在M1浸潤程度較低的組中,激素代謝過程、藥物代謝等通路顯著富集,可能與治療不敏感相關 C:GSEA分析(HALLMARKS和KEGG基因集)結果表明與AB中相似的結果 D:GSVA結果表明M1浸潤程度高的樣本中免疫激活特征基因高表達;M1低浸潤的樣本中,內(nèi)源代謝相關的特征基因活化,尤其涉及激素和藥物代謝方面
作者同樣在驗證集TCGA-BLCA中做了同樣的分析,得出相似的結果。綜上考慮,M1高浸潤的樣本伴隨著免疫激活,與M1低浸潤的樣本伴隨著藥物代謝增強,可能是其對ICBs治療效果有預測價值的本質原因
圖9.M1浸潤程度與不同的轉錄、代謝特征相關 6. 腫瘤本身的基因組改變與高M1巨噬細胞譜有關作者同樣以TCGA-BLCA隊列作為驗證集,做相同分析得到了相似的結果,驗證了結果的可靠性 圖10.M1型巨噬細胞相關的固有突變譜
今天的文獻分享到這里就結束了,讓我們快速回顧一下。本文的mUC樣本轉錄組數(shù)據(jù)來自于已發(fā)表的文章作為訓練集,以TCGA-BLCA作為外部驗證集數(shù)據(jù)。通過構建LASSO Cox回歸模型,發(fā)現(xiàn)了MC1有可能作為ICBs的穩(wěn)定標志物后,將其與如TNB等常見IBCs標志物的預測能力做比較,并通過功能通路富集分析找到了其作為標志物可能的內(nèi)在原因,從而論證了其作為標志物的價值。在其他方面,作者分析了uMC樣本中MC1浸潤程度與免疫表型以及自身基因突變的關系。本文論證內(nèi)容覆蓋面廣,邏輯思路清晰,值得我們大家學習。我是炒年糕,期待我們下期再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