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黃疸 [方藥] 豬苓片9克 建澤瀉9克 炒杭芍9克 何首烏30克佛手片9克 粉丹皮9克 全瓜萎9克 川郁金9克 綿茵陳30克 凈連翹8克 山梔子9克 赤小豆12-15克 水煎溫服 [加減] 胸脅滿悶,嘔吐重者,加法半夏9克,降濁以止嘔。 身熱不退者.加炒黃柏6至9克,清利濕熱以退燒。 發(fā)燒汗出,二便不利者,加生大黃9至12克,蕩滌臟腑之郁熱。 大便稀溏者,加滑石粉15克,利小便以實大便。 膽道阻塞(梗阻性黃疸),脈見虛大而澀,舌苔厚膩,大便色白, 身黃重者,以《茵陳蒿湯》主之,通利退黃。絕對禁用姜、棗,以免助濕熱而滯中氣。 [忌宜]忌食腥葷及辛辣刺激食品,以清淡飲食,鮮菜、高糖、高蛋白食品為宜。注意休息,勿勞累。并須予以隔離。 12.急性傳染性無黃疸型肝炎 [方藥] 云茯苓9克 建澤瀉9克 何首烏20克 炒杭芍12克粉丹皮9克 佛手片12克 全瓜蔞9克 法半夏9克 川郁金9克 川楝子9克 延胡索9克 蘇澤蘭30克草蔻仁6克 水煎溫服 [加減] 上熱重者,去何首烏,加黃芩炭6至9克,平膽以清上熱。 氣滯胸悶明顯者,改佛手片為陳枳殼9克,開滯以寬胸。 肝郁脅病明顯者,加制香附6至9克、赤丹參15克?!?br>疏肝化瘀以止痛。氣滯脅痛明顯,熱象不重者,加天臺烏9克,行氣以止痛。腹脹尿少者,加滑石粉12至15克,以清利濕熱。 轉(zhuǎn)氨酶高者,加半枝蓮15克,或加炒五味子15克,或加大青葉6克,化瘀解毒,以降轉(zhuǎn)氨酶氣滯不降,嘔惡,不思食者,加煨生姜6克,降 沖而止嘔逆。 脾臟腫大者,加炙鱉甲15克,化瘀以消痞塊。 [忌宜]忌食辛辣刺激及腥葷食品,切忌酒類,以清淡食品,高糖、高蛋白飲食為宜。 13.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 [方藥] 云茯苓9克 建澤瀉9克 炒杭芍12克 粉丹皮9克制首烏30克 佛手片12克 全瓜萎9克 法半夏9克 川郁金9克 川楝子9克 延胡索9克 北沙參12克半枝蓮9-12克水煎溫服 [加減] 納差者,加白蔻仁6克,或加煨草果5克,和胃健脾,以增進(jìn)納食。 腹脹運(yùn)遲者,加雞內(nèi)金9克、縮砂仁6克,或加草蔻仁6克, 健胂和胃,化瘀消脹。胸膈悶滿者,改佛手片為陳枳殼9克, 利氣降逆以寬胸。脅痛重者,加赤丹參1 2克、嫩桑枝15克,疏肝行瘀以止痛。 肝脾腫大,肝臟早期硬化者,加蘇澤蘭30克、炙鱉甲15克、化瘀消脹,散結(jié)止痛。 個別患者可以出現(xiàn)輕度黃疸,在10至20個單位之間者,加茵陳蒿15至20克,改制首烏為何首烏30克,清利濕熱,疏肝退黃。 舌苔厚膩,口臭難聞?wù)?,加天花?2克,或加粉葛根9克,以清降胃濁。 轉(zhuǎn)氨酶高者,加板蘭根9克、增半枝蓮為15克,清熱解毒,以清血液中之瘀濁。脈左弦、關(guān)尺大,偏于肝脾郁陷者,去建澤瀉,加粉甘草6 克、軟柴胡9克、赤丹參15克、蘇澤蘭15克、活血化瘀,以升肝脾之郁陷。脈沉細(xì),關(guān)尺略顯,無熱象者,加桂枝木6至9克,以升肝氣之下 陷。生姜辛辣,若非氣逆作嘔,飲食即吐者,酌加煨生姜6克,降沖逆以止嘔吐外。一般不用。 征之臨床,此癥可分早、中、晚三期。早期者,初轉(zhuǎn)為慢性肝炎,濕熱尚較明顯,故治療仍需偏于清利濕熱,以輕 清不傷正氣之品為宜。中期者,系慢性肝炎遷延不愈,氣滯血瘀明顯,治療以疏調(diào)氣血為宜。晚期者,肝脾均已腫大,肝臟硬變,既見脾腎寒濕之象,又見肝膽燥熱之征,故治療既要健脾滲濕,柔肝止痛,還需化瘀軟堅。能攻則攻,不能 攻則守,攻守適宜,步步為營,俾使正氣漸復(fù),邪氣漸退,病情也隨之逐漸好轉(zhuǎn)以至全愈。 14. 治慢性肝炎丸藥方: [功能]健脾舒肝,和胃平膽,化瘀止痛,滋養(yǎng)精血。 [組成] 云茯苓75克 建澤瀉60克 銀柴胡45克 炒杭芍60克 全當(dāng)歸45克 法半夏60克 赤丹參75克 川厚樸45克 大野黨75克 桑白皮60克 草蔻仁45克 粉丹皮45克 廣桔紅60克 川郁金60克 蘇澤蘭150克 鵝枳實30克 焦內(nèi)金45克 懷山藥150克 制首烏75克 炒杏仁60克 延胡索45克 降真香60克 生白術(shù)45克 縮砂仁45克 廣木香30克 [制法]共為細(xì)粉,煉蜜為丸,每丸重10克。 [用法]每早晚各服2~3丸,溫開水送服。頭痛、胸悶不適者,用柴胡煎湯送服;腹痛腹脹者,用生姜煎湯送服。 15.臌脹 [方藥] 豬苓9-12克 澤瀉9-12克 制首烏15-30克 桔紅9-12克粉丹皮9克 炒杭芍9克 炒杏仁9克 川郁金9-12克 蘇澤蘭30克 木防己9克 車前子9克 赤丹參15克草蔻仁6克 法半夏9克水煎溫服 [加減] 肺家燥熱,舌苔厚膩,小便少者,加北沙參12至15克,或加淡竹茹9至12克,清肺潤燥,以啟生水之源。 腹脹、尿少,精神不振者,加炒蒼術(shù)12至15克,或加地膚子12至15克,以健脾利濕,行瘀消脹。 消化不良者,改草蔻仁為縮砂仁9克,加雞內(nèi)金9克,健脾以消食。濕熱重,膀胱熱澀,小便不利者,加焦山梔6克,以清利膀胱濕熱。 肝氣下陷,濕寒之像明顯者,加桂枝木6至9克,以升提肝氣之下陷。 16.噎食 [方藥] 云茯苓9克 粉甘草6克 炒杭芍9-15克 粉丹皮9克全當(dāng)歸9克 陳枳殼9-12克 瓜萎仁9克 法半夏9克川郁金9克 北沙參12克 煨生姜6克 水煎溫服 [加減] 大便干或不利者,加郁李仁9至12克,潤腸以通便,或加川厚樸9克,破滯以通便。 濕盛腹脹者,去粉甘草,加建澤瀉9克,或加蘇澤蘭15至30克,利濕以消脹。 中下濕寒者,改煨生姜為炒干姜6克,以溫暖中下。 咽喉不利者,加山豆根6克,或加川射干9克,或加苦桔梗9克,以清利咽喉。 胸悶脹者,去粉甘草,加昆布9至12克,化瘀軟堅以散結(jié)。 17.呃逆 [方藥] 云茯苓9克 粉甘草6克 炒杭芍9克 粉丹皮9克筒肉桂5-6克 廣桔紅9克 炒杏仁9克 法半夏9克 川郁金9克 天臺烏9克 草蔻仁6克 煨生姜9-12克水煎溫服 [加減] 胃寒而泛酸者,去粉甘草,加焦白術(shù)9克,烏賊骨9克,以暖胃除酸。 胃寒苔薄者,加淡吳芋3至5克、蓽撥1.5至3克、或加公丁香3克,暖胃以降沖逆。 呃逆不止者,加罌粟殼5殼,暖中以鎮(zhèn)呃, 氣滯胸悶過重者,去廣桔紅、炒杏仁,加陳枳殼9克,瓜萎仁9克,破滯降逆以寬胸。 肺熱苔厚,咽喉不利者,去煨生姜,加北沙參12克、柿蒂10枚,清肺理氣,降逆以止呃。 呃逆聲重,連續(xù)不止者,加代赭石9至15克、旋復(fù)花9克、罌粟殼5克,鎮(zhèn)逆順氣,暖胃以止呃。 大便干結(jié)者,加炒麻仁9克、肉蓯蓉15克,潤腸以通便。 脾濕重,運(yùn)遲腹脹者,去粉甘草,加建澤瀉9克,利濕以消脹。不宜用大黃、厚樸,二冬慎用或不用,以免敗脾傷胃。 [忌宜]忌食生冷寒涼及不易消化之食物,避免情志刺激,解除思想顧慮,保持情志舒暢。 18.胃下垂 [方藥] 云茯苓9克 焦白術(shù)9克 炒蒼術(shù)9-12克 炒杭芍9克粉丹皮9克 陳枳殼9克 炒杏仁9克 法半夏9克 川郁金9克 延胡索9克 草蔻仁6克 炒干姜5-6克 水煎溫服 [加減] 脾濕肝郁,下陷不升,脈見關(guān)尺大者,加桂枝木6至9克,舒肝以升陷。 大便約結(jié)者,加肉蓯蓉15克,潤腸以通便。 胃脘痛脹者,加天臺烏6至9克,理氣以止痛。 胸靦悶滿不適者,加薤白9克,利氣以寬胸。 小便黃赤,舌苔厚膩者,加淡竹茹9克、焦山梔6至9克,清肺潤燥,清利濕熱。 19.瀉泄 [方藥] 云茯苓9克 焦白術(shù)9克 粉甘草6克 桂枝木9克粉丹皮9克 潞黨參15克 煨肉蔻3克 炒干姜6克 罌粟殼5克水煎溫服 [加減] 腹痛重者,加炒杭芍9克,疏肝以止痛; 大便稀溏,滑瀉不收者,加赤石脂12克,斂腸以止瀉。 惡心嘔吐者,加法半夏9克、廣木香6克、鮮生姜9克,和胃順氣,降逆止嘔。 久利不止,脘腹脹滿,腹內(nèi)奔?xì)鉀_激鳴響,脈見細(xì)濡、稍弦、關(guān)寸大, 舌質(zhì)紅如辣椒,無苔者,為火旺血熱之診,原方去桂枝木,加川黃連3至5克,清君火以涼血。 夜熱者,去桂枝木,加炒黃柏6至9克、川黃連3至5克、烏梅肉6至9克,清君相之火以退熱,酸斂以止瀉。 發(fā)熱,下利輕嘔吐重,脈見細(xì)濡、稍弦數(shù),關(guān)寸較大,舌苔黃膩者,徑用《黃芩半下生姜湯》加味(炒黃芩9克法半夏9克鮮生姜9克炒杭芍9 克粉甘草6克粳米9克)以治之,平膽和胃,降逆止嘔。 20.急性胃腸炎, [方藥] 云茯苓9克 建澤瀉9克 粉甘草6克 嫩桑枝15克黃芩炭9克 炒杭芍12克 粉丹皮9克 廣陳皮9克 肉蓯蓉15克 水煎溫服 [加減] 紅白兼雜,腹痛重者,加白頭翁9克,疏肝泄火,化瘀止痛。 發(fā)熱者,加秦皮9克,炒黃柏9克,以清泄 厥陰之濕熱。下墜重者,改廣陳皮為陳枳殼9克,行滯氣以除下墜。 挾熱下痢,來勢急驟者,徑用《白頭翁湯》(白頭 翁9克川黃連3至6克炒黃柏9克秦皮9克水煎服),潤肝熄風(fēng),清熱止痢。 白痢,因腎寒脾濕,肝木郁陷,大腸濕寒,故脈見細(xì)濡、較沉、關(guān)尺較大,舌苔白薄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