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自慰网亚洲一区二区,亚洲一级在线播放毛片,亚洲中文字幕av每天更新,黄aⅴ永久免费无码,91成人午夜在线精品,色网站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欧洲wwwww在线观看

分享

方1144

 隨緣522 2020-11-25
看舌苔知健康,對照自測
舌紅絳,有裂紋——熱盛傷陰(以滋陰降火為主);
舌淡白,有裂紋——血虛不潤(以補血為主);
舌質(zhì)淡白、胖嫩,邊有齒痕,又有裂紋——脾虛濕重(以健脾祛濕為主);
舌淡白、濕潤,有齒痕——寒濕較重(以溫補脾陽、散寒除濕為主);
舌淡紅,有齒痕——脾(氣)虛(以健脾益氣為主);
舌紅而腫脹滿口,邊有齒痕——濕熱痰濁(建議及時就醫(yī));
舌體胖大而嫩、色淡,邊有齒痕,舌苔薄白,少氣懶言,倦怠食少,脘腹脹滿,大便稀溏——脾虛(以健脾益氣為主);
舌體胖大而嫩、色淡,邊有齒痕,腰以下腫的比較厲害,小便不利,畏寒怕冷,手腳冰涼,神疲乏力,面色晦暗——腎虛水泛(以溫補腎陽,利水消腫為主)。
 
 
 
 
 
 
中草藥外敷治療過敏性鼻炎
導(dǎo)讀:過敏性鼻炎也就是中醫(yī)的鼻鼽之證,發(fā)作過敏性鼻炎的原因主要是:肺氣虛弱虛寒,衛(wèi)表不固,風寒乘虛而入,犯及鼻竅,邪正相搏,肺氣不得通調(diào),津液停聚,鼻竅壅塞,導(dǎo)致噴嚏連天,流清涕不止,此外脾虛則脾氣不能輸布于肺,肺氣也虛,而肺氣之根在腎,腎虛則攝納無權(quán),氣不歸元,風邪得以內(nèi)侵。故鼻鼽的病變在肺,但其病理變化與脾腎有一定關(guān)系(這就是常說的風寒內(nèi)陷,所以很多人用藥很久都只是好轉(zhuǎn),而不治愈)
中醫(yī)辯證:
1,氣虛寒類型:陣發(fā)性鼻癢,連續(xù)噴嚏,流清鼻涕,最容易在早晚發(fā)作,也就是遇到風則發(fā)作,或者遇到寒則發(fā)作,怕冷,容易感冒,面色淡白,氣虛氣短,咳嗽痰稀,鼻粘膜蒼白水腫,舌質(zhì)淡,舌苔白,脈象細。
2,氣虛弱類型:陣發(fā)性鼻癢,連續(xù)打噴嚏,流清鼻涕,鼻子酸脹比較嚴重,四肢乏力,頭昏頭重,飲食不香,大便偏稀,鼻粘膜腫脹明顯,蒼白或者晦暗,舌質(zhì)淡,舌胖邊有齒痕,舌苔白膩。脈細弱。
3,腎陽虧虛類型:陣發(fā)性鼻癢,連續(xù)打噴嚏,鼻子流清鼻涕不止,量多,辛寒怕冷,腰酸腿軟,小便清長,夜尿多,舌質(zhì)淡舌體胖,舌苔白,脈沉細。
4,氣虛血瘀類型:陣發(fā)性鼻癢,連續(xù)噴嚏,流清鼻涕,鼻塞明顯,鼻甲紫暗,舌質(zhì)暗紅有淤點,舌苔白,脈澀。
5,外寒內(nèi)熱類型:陣發(fā)性鼻癢,噴嚏連天,流清鼻涕,鼻塞不透氣,怕冷,遇風容易發(fā)作,口干而喜歡冷飲食物。大便干結(jié),舌紅舌苔黃。
三:中草藥使用方法
1,此方法外用貼穴位,主要治療過敏性鼻炎。采用草藥:白芥子,細辛,甘遂,辛夷,各用10克,人工麝香適量。使用方法:首先將前面四味藥研磨成細末,過150網(wǎng)篩,裝入瓶中備用,人工麝香磨成細末另外裝瓶。用的時候取少量藥粉,用姜汁調(diào)成年末裝,做成硬幣大小的藥餅,藥面上面放入少量的人工麝香,分別貼敷在肺俞穴,高盲穴,百勞穴,是哪個穴位上面。每次貼6-8個小時后去除掉。7天貼藥一次,3-7次為一個療程。
2,此方法吹入鼻腔,主要治療過敏性鼻炎。采用草藥:石菖蒲,皂角刺兩種,每種量等分。使用方法:將這兩味藥研磨成細末,過150目網(wǎng)篩,裝瓶備用。每次用藥量為黃豆粒大小,用棉簽頭薄薄的裹上一層,塞入鼻孔中,每天三次。用藥直至好轉(zhuǎn)為止。
3,(我家有此方藥粉)此方法也是吹入鼻孔中或者插入鼻孔中,主要治療過敏性鼻炎和鼻竇炎。采用中草藥:辛夷花,蒼耳子,白芷,絲瓜藤,每種100克;綠礬50克,薄荷80克。使用方法:將這些藥研磨成細末,過150目網(wǎng)篩,然后將細末裝入密封瓶子備用,用的時候?qū)⑺幏鄞等氡乔?,或者吸入鼻腔里面。每?次,每次0.1-0.3克,10天一療程,然后間隔3-5天后再使用第2療程。

家中常備老蔻丸——疏肝理氣解胃痛
你是否有過飯后胃痛的情況?
你是否有過口干口苦的情況?
你是否有過腹脹難受的情況?
不要怕,老蔻丸來幫助你。
老蔻丸是由豆蔻:砂仁、丁香、當歸、川芎、山楂等組成的一道中藥方劑。
豆蔻:開胃消食
砂仁:溫脾開胃
丁香:溫中降逆
當歸:補血活血
川芎:活血行氣
山楂:消食健胃
老蔻丸可用于有肝郁氣滯、消化不良和胃痛胃脹的人群使用
 
 
 
 
 
 
 
 
酒疸,心下堅而小便赤澀
赤茯苓丸
【處方】 赤茯苓1兩,茵陳1兩,枳實1兩(麩炒微黃),甘草3分(炙微赤,銼),杏仁3分(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白術(shù)1兩,半夏3分(湯洗7遍去滑),前胡1兩(去蘆頭),川大黃1兩(銼碎,微炒),當歸3分。
【制法】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酒疸,心下堅而小便赤澀。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以粥飲送下。
【摘錄】 方出《圣惠》卷五十五,名見《普濟方》卷一九六
 
 
 
 
 
小兒冷熱不調(diào),腸胃滯結(jié),壯熱作時,兩肋刺痛
赤茯苓丸
【處方】 赤茯苓3分,當歸1分(銼,微炒),芎1分,川大黃3分(銼碎,微炒),鱉甲3分(涂醋炙令黃,去裙襕)。
【制法】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綠豆大。
【功能主治】 小兒冷熱不調(diào),腸胃滯結(jié),壯熱作時,兩肋刺痛。
【用法用量】 每服5丸,以粥飲送下,日3次。
【摘錄】 《圣惠》卷八十四
 
 
 
 
 
支飲,心胸壅滯,喘息短氣,皮膚如腫
赤茯苓丸
【處方】 赤茯苓1兩,旋覆花1兩,漢防己1兩,甜葶藶1兩(隔紙炒令紫色),桂心1兩,前胡1兩,檳榔1兩,枳殼(去白,炒令黃)半兩。
【制法】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支飲,心胸壅滯,喘息短氣,皮膚如腫。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食前以桑根皮湯送下。
【摘錄】 《醫(yī)方類聚》卷一一七引《神巧萬全方》
 
 
 
 
 
 
瓜蔞百合舒胸湯
【處方】瓜蔞實20克,百合20克,生地12克,合歡花12克。
【用法】每天煎服1劑,連煎2次,首次清水800毫升煎至150毫升,第2次清水500毫升煎至100毫升,2次煎得藥液混合,分2次溫服。
【功效】寬胸散結(jié),清心除煩,生津潤肺。
【主治】肺心病、冠心病、抑郁癥之胸部郁悶、煩熱、痹痛、情緒不暢、神思恍惚、失眠多夢、心悸、飲食無味、口干不渴、舌紅少苔、脈略數(shù)或弦。
【加減】咳嗽痰黏,痰黃者加桑白皮15克,知母10克;胸部、脅部、劍突下悶痛明顯者加郁金10克,丹參10克;睡眠質(zhì)量差者加炒棗仁30克,含羞草50克;飲食減少者加山楂15克,麥芽15克;大便干結(jié)、腹脹者,瓜蔞實改為瓜蔞仁30克,加枳殼10克;頭暈者加白杭菊15克,白芍15克;耳鳴者加牡蠣30克,珍珠母30克;全身乏力者加西洋參10克(另燉);腰膝酸軟無力者加桑寄生30克、懷牛膝15克;午后潮熱、盜汗者加地骨皮12克,浮小麥30克;心悸不安者加西洋參10克(另燉),麥冬12克,五味子10克。
 
 
 
 
 
 
 
仙芪活血健腦湯
【處方】仙鶴草50克,黃芪 30克,丹參15克,田七15克,白芍15克,川芎10克,當歸10克,熟地15克,枸杞15克,紅參6克,桂枝8克,天麻12克,葛根15克,石菖蒲15克。
【用法】每天煎服1劑,連煎2次,首次清水900毫升煎至150毫升,第二次清水500毫升煎至100毫升,煎得藥液分2次溫服。
【功效】補氣活血,益腎健腦,養(yǎng)心寧神。
【主治】老年高血壓、腦中風病、腦動脈硬化癥、腦萎縮之頭暈、頭痛、健忘、失眠。
【加減】高血壓加杭白菊15克,珍珠母30克,牡蠣30克,鉤藤20克。頭痛明顯加白芷10克,藁本10克。腦中風肢體偏癱加水蛭10克,地龍10克,蜈蚣5克,路路通15克。健忘加益智仁15克,遠志12克。失眠加炒棗仁30克,合歡花20克,茯神15克。痰多加法半夏15克,膽南星10克。胃納差加白術(shù)12克,麥芽15克。兼有冠心病心悸、胸悶痛加炙甘草20克,五味子15克,瓜蔞仁20克,麥冬15克。
 
 
 
 
 
 
 
 
鹿角健腰湯
【處方】鹿角15克(研碎過篩,沖服),狗脊15克,熟地12克,杜仲12克,續(xù)斷12克,巴戟天10克,懷牛膝15克,黃芪15克,獨活12克,海桐皮20克,桂枝10克,田七15克,當歸10克。
【用法】每天煎服1劑,連煎2次。首次清水800毫升煎至150毫升,第2次清水500毫升煎至100毫升。2次煎得藥液混合,加入鹿角末,分2次溫服。
【功效】補腎壯腰,益氣活血,祛風去濕,通絡(luò)止痛。
【主治】中老年慢性腰肌勞損、脊柱類風濕、腰臀部筋膜炎、肥大性脊柱炎、腰椎間盤突出癥、腰部扭傷、骨折后遺癥引起的腰、臀、腿軟弱、酸、痹、痛。
 
 
 
 
 
 
 
 
益腦湯
【處方】熟地15克,山茱萸12克,枸杞12克,黃芪15克,太子參20克,僵蠶10克,丹參12克,田七12克,法半夏8克,茯苓12克,遠志10克,石菖蒲12克,葛根12克,益智仁10克。
【主治】加減治療老年呆癥
 
 
 
 
 
 
張仲景含有葛根的方子,為什么要先煮葛根
中醫(yī)對藥的煮法很講究,有的要先煮,有的要后放。
比如,麻黃湯就是要先煮麻黃,去上沫后再放其實藥一齊煮。
先煮某種藥物的原因和目的可能會因藥物不同,但最終是要達到藥效最佳,毒副作用最少的目的。如先煮麻黃,先煮附子等等都是如此。
但是葛根無毒,味甘性平,為何要先煮呢?坊間有幾種說法
一是認為葛根易傷胃氣,先煮是去其烈性。顯然這種說法站不住腳,擅自捏造。味甘性平的葛根哪來的烈性?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講葛根\"起陰氣\",實指其升水功能。如果葛根沒了這個升水功能,它也就跟紅薯差不多。
二是先煮葛根與先煮麻黃同理。這種說法也站不住腳,麻黃先煮是因為麻黃在煮的時候會浮出上沫,這上沫含有麻黃堿,對心臟不好,古醫(yī)言其\"令人煩\",所以要先煮去沫。而葛根并沒有類似情況,更談不上毒副作用。
三是認為葛根厚重,干燥中藥材塊頭大,很干硬,如不先煮,一不容易煮透,藥效會打折,要把它和其實藥同時煮,又要煮透,可能藥也煮糊了。筆者曾用過桂枝加葛根湯,沒有先煮葛根,結(jié)果沒煮透,再煮又把藥煮糊了。先煮葛根的原因很可能是因為它含淀粉多,又干又硬又硬實,需要煮較長時間才會煮透,不先煮的話,要么煮的藥效不好,要么容易煮糊了。
實際上,傷寒方中含有葛根的方有的并不先煮葛根,如桂枝加葛根湯證,它的葛根劑量是4兩,而葛根黃芩黃連湯要先煮,葛根劑量是半斤,顯然與劑量大有關(guān)。這也印證了其他觀點的主觀臆斷,所以觀點三比較貼近實際。
四是先煮是使其能充分發(fā)揮輕清上揚之性。這種說法也只是停留在想當然的說理上,似是而非。
古代的醫(yī)學(xué)與生活實踐實切相關(guān),很多就是經(jīng)驗總結(jié),只有親自實踐過,才會領(lǐng)悟其所以然。
 
 
 
 
 
 
 
 
 
 
痧癥發(fā)作又腹瀉,姜佐景這樣治
姜佐景是清末著名經(jīng)方家曹穎甫的弟子,頗得曹師真?zhèn)鳌Rf醫(yī)案,還是數(shù)他記錄的《經(jīng)方實驗錄》中的最為精彩,非常詳實,連治病思路都作了解釋。
有一天,姜佐景遇到了一個病人。這是一個姓李的小孩,身上發(fā)痧疹已有時日,還沒有好,每天拉肚子二十多次,拉出來的東西很臭。
姜佐景當時看了它的舌頭,舌色絳紅,舌苔白腐,口唇干燥,眼睛發(fā)紅,脈跳很快,一問晚上睡眠不安。于是就開了這樣一個方子:粉葛根六錢,細川連一錢,淮山藥五錢,生甘草三錢,淡黃芩二錢,天花粉六錢,升麻錢半。(注:此為清代劑量)
 這個小孩服藥后,拉肚子沒這么厲害了,大便也開始漸漸變?yōu)橄”?,但痧疹還是有增無減,后來經(jīng)過逐漸調(diào)理就好了。
這個案例中的方劑其實就是傷寒論中的葛根黃芩黃連湯方的加味方。在此方的基礎(chǔ)上加了淮山、天花粉、長麻三味藥。
姜佐景使用葛根黃芩黃連湯方為底方的理由是,他認為麻疹之利(利即下利,腹瀉癥狀),屬于熱的情況占了十有七八,屬于寒的情況較少,十不過二三。大多是表邪未解,而邪陷陽明,挾熱迫腸而成下利。他綜合患者其他情況均表現(xiàn)為陽明熱證,合參為葛根葛根芩連湯證。
現(xiàn)在的中醫(yī)常叫這種情況為協(xié)熱利。協(xié)熱利的意思是,挾帶熱邪而下。這其實在傷寒論中并非意指葛根葛根芩連湯證,還是要多診合參為準。如傷寒條文中有記載“太陽病,外證未除,而數(shù)下之,遂協(xié)熱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鞕,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參湯主之?!?,還有記載“太陽病,桂枝證,醫(yī)反下之,利遂不止,脈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黃連黃芩湯主之。”,可見,太陽病,當解表,如果不用解表的方法而用治陽明法以下之,就會出現(xiàn)變證。
這種變證可以是但“從寒化”,也可以是“從熱化”,并不一定是葛根黃芩黃連湯證。正氣盛的人,多從熱化,正氣衰的則從寒化。姜佐景為什么會有這樣的體會,因為他用桂枝湯治過一個姓謝的人,它是應(yīng)友從的宴請,享用西餐和冰淋汽水,結(jié)果晚上就下利不止,腹痛而后重,因發(fā)現(xiàn)其脈浮,表病較重,用了桂枝湯治好了這個病人。顯然,這個病例是“從寒化”的例證?!皬暮笔切叭腙柮魑礋峄?,未熱化的原因可能大多是飲食不節(jié)導(dǎo)致寒邪直入太陰,而未來得及化熱,但導(dǎo)致了腸胃不和,病癥的重點還是在表,所以傷寒條文中又記載“太陰病,脈浮者,可發(fā)汗,宜桂枝湯”,而上述條文中“太陽病,外證未除,而數(shù)下之,遂協(xié)熱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鞕,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參湯主之”也是“從寒化的一種程度或體現(xiàn)。而本案中的小孩,是從熱化的案例。
綜上,下利的情況不能用協(xié)熱利一言以概之,還是要辯證下藥。
姜佐景還講到他的一個湖南師兄也在當時的紅十字會醫(yī)院經(jīng)常遇到小孩發(fā)麻疹時下利,他總是用葛根黃芩黃連湯來治,收效很好。
本方應(yīng)用的病機依據(jù)是傷寒論條文”“太陽病,桂枝證,醫(yī)反下之,利遂不止,脈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黃連黃芩湯主之?!?,張錫純對此的解釋至精至簡至明:“方中重用芩、連,化其下陷之熱,而即用葛根之清輕透表者,引其化而欲散之熱盡達于外,則表里俱清矣。且喘為肺病,汗為心液,下陷之熱既促脈之跳動改其常度,復(fù)迫心肺之陽外越,喘而且汗,由斯知方中芩、連,不但取其能清外感內(nèi)陷之熱,并善清心肺之熱,而汗喘自愈也。
可見經(jīng)方之所以效如桴鼓,就是把準病機與用準藥物的充分結(jié)合。
 
 
 
 
 
 
 
 
 
同病異治不可不察
下利不止,在現(xiàn)代叫腹瀉或痢疾。而西醫(yī)往往只看現(xiàn)象,不看本質(zhì),只重癥狀不重機理,所以往往是對癥下藥。
而中醫(yī)不一樣,同樣是下利不止,卻會去辯別不同情況下的區(qū)別,辯明證類,對證下藥。
對證下藥就會出現(xiàn)同病異治的情況,同樣是下利不止,如果是桂枝加人參湯證則用桂枝加人參湯。如果是葛根黃芩黃連湯證就用葛根黃芩黃連湯。
\"證\"是一個機理過程,不是癥狀。是通過各種癥狀及多種診斷方法,綜合分析得出的疾病產(chǎn)生原因和過程。同一種病可能存在不同的\"證\"。
中醫(yī)二千多年前,早就有辯證論治,同病異治的先河。如傷寒論記載下利不止有二個條文,用方不一。原文如下:
1、太陽外證未解,而數(shù)下之,遂協(xié)熱而利,利下不止,表里不解,脈微弱,心下痞硬者,桂枝人參湯主之。
2、太陽病,桂枝證,醫(yī)反下之,利遂不止,脈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黃連黃芩湯主之。
這里最大的區(qū)別在于,同樣是下利,一個是脈微弱,一個是脈促。
清代柯韻伯講,外熱不除是表不解,下利不止是里不解,病形則同。一個是以微弱之脈,而心痞硬,是陽虛表現(xiàn),雖協(xié)熱于外,而里則虛寒;另一個脈促,其證是陽盛,雖下利不止,而表里俱實。
因此,同樣是下利不止,一個用桂枝湯,一個用葛根黃芩黃連湯。也由此看來,按癥狀開藥,按癥狀套方,見頭是頭,見腳是腳的思維并不科學(xué)。
 
 
 
 
 
 
 
 
中醫(yī)這個兒科診法簡單快捷
中醫(yī)在長期實踐中,發(fā)現(xiàn)了很多值得學(xué)習(xí)的診斷疾病方法,有個小方法叫做看\"三關(guān)\",哪三關(guān)呢?即風關(guān)、氣關(guān)、命關(guān)。
這三關(guān)是小兒指診部位,又稱指三關(guān)、虎口三關(guān)。具體指:小兒指紋顯現(xiàn)于食指掌側(cè)的三個部位,即風關(guān)、氣關(guān)、命關(guān)。三關(guān)說法出自中醫(yī)古籍《幼科全書》,該書是明代龔居中撰寫的一本兒科類中醫(yī)文獻,共三卷,約成書于明崇禎十七年(1644),距今約376年。
風關(guān):又名上關(guān)、初關(guān)。指紋見于食指第一節(jié)為風關(guān),表示病較輕淺。
氣關(guān):又名中關(guān)。指紋伸延至食指第二節(jié)為氣關(guān),表示病邪較重。
命關(guān):又名下關(guān)。指紋透達食指第三節(jié)為命關(guān),表示病情危重,可能危及生命。
三關(guān)診斷小兒疾病可概括為:三關(guān)測輕重,浮沉分表里,紅紫辨寒熱,淡滯定虛實。具體意思是:指紋顯于:風關(guān)—邪氣入絡(luò)。氣關(guān)—邪氣入經(jīng)。命關(guān)——邪入臟腑。直達指端—病情兇險。指紋浮而顯露——病邪在表。指紋沉隱不顯病邪在里。指紋鮮紅——外感表證、寒證。指紋紫紅——屬里熱證。指紋紫黑——血絡(luò)郁閉。指紋色青——疼痛、驚風。指白—脾虛、疳積。
那么,明代的醫(yī)家龔居中為什么用三關(guān)給小孩診病呢?這個問題少有人提及。
據(jù)清代陳復(fù)正《幼幼集成》說:“蓋此指紋,即太淵脈(寸口脈)之旁支也,則紋之變易,亦即太淵之變易?!本褪钦f指紋的脈絡(luò)與寸口脈同屬肺經(jīng),所以指紋的變化,亦反應(yīng)了寸口脈的變化,診指紋與切寸口脈同樣可以診察其內(nèi)在的病理變化。因小兒組織嫩薄,經(jīng)絡(luò)氣血循環(huán)敏感,龔居中以此作為兒科診斷的依據(jù)值得研究。
 
 
 
 
 
 
 
腳氣上沖心,狂亂悶者
赤茯苓丸
【處方】 赤茯苓12分,漢防己8兩,芍藥10分,檳榔仁12分,甘草8分(炙),郁李仁10分,枳實8分(炙),(春著大黃14分,冬著牛膝12分)。
【制法】 上藥治下篩,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腳氣上沖心,狂亂悶者。
【用法用量】 每服15丸,空腹清酒送下,日2次。漸加至20丸,以微通泄為度,利多減丸。其藥皆須州土上好者,惡藥服無益。
冬則去大黃,加牛膝;若體中虛弱,去大黃,加牛膝服亦得。
【注意】 忌海藻、松菜、酢物、生冷油膩、雜肉、熱面、新炊飯,及陳臭難消之物。
【摘錄】 方出《外臺》卷十八引《近效方》,名見《普濟方》卷二四四
 
 
 
 
 
 
 
 
 
胸痹壅悶,閉塞短氣
赤茯苓湯
【處方】 赤茯苓1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陳橘皮3分(湯浸,去白瓤,焙),杏仁3分(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
【制法】 上為散。
【功能主治】 胸痹壅悶,閉塞短氣。
【用法用量】 每服5錢,以水1大盞,加生姜半分,煎至5分,去滓稍熱服,不拘時候。
【摘錄】 方出《圣惠》卷四十二,名見《普濟方》卷一八七
 
 
 
 
 
 
 
 
 
 
 
陽氣厥逆,多怒而狂,頸脈復(fù)動
赤茯苓湯
【別名】 羚羊角湯
【處方】 赤茯苓(去黑皮)1兩,人參2兩,羚羊角(鎊)2兩,遠志(去心)半兩,大黃(銼,麩炒)半兩,甘草(炙,銼)1分。
【制法】 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 陽氣厥逆,多怒而狂,頸脈復(fù)動。
【用法用量】 羚羊角湯(《宣明論》卷二)。
【摘錄】 《圣濟總錄》卷六十七
 
 
 
 
 
 
 
古代沒有“病毒性心肌炎”?靠的就是老中醫(yī)的這副方子
西醫(yī)認為病毒性心肌炎是因嗜心性病毒感染所引起的心肌非特異性間質(zhì)性炎癥,臨床常見發(fā)熱。但是中醫(yī)里并沒有叫“病毒性心肌炎”的病。
來的患者57歲,1年前因“病毒性心肌炎”住院治療40余天,多次心電圖檢查示“心律不齊”、“心肌損害”、“心肌供血不良”,病情時好時壞。
刻診:胸悶、心慌、乏力、納差歷1年,易汗出,大便干、數(shù)日一行。舌尖紅、苔薄白,脈沉細。心率89次/分,律齊,心瓣膜未聞及病理性雜音。
他說,我已經(jīng)不敢信醫(yī)院了,剛開始醫(yī)院說只要聽大夫安排,就一定能治愈,開始確實有效果但是錢花了不少,
病情總是反反復(fù)復(fù),后來告訴我說,現(xiàn)在讓我注意休息,暫時只能靠藥物控制。
我說,在中醫(yī)里就沒有叫“病毒性心肌炎”的病,在中醫(yī)里屬于“心癉”的范疇。
《靈樞》云:“百疾之始期也,必生于風雨寒暑,循毫毛而入腠理,或復(fù)還,或留止,或為風腫汗出,或為消癉”。
你這病在我辯證看來就是氣陰兩虛、心血瘀阻。我給你開副方子專治“心癉”。
于是四診合參之后擬方:太子參、丹參、玄參、苦參、麥冬、玉竹、鹿銜草、生山楂、炒酸棗仁、瓜蔞,當歸,炙甘草,三七。
他說,只要能幫我緩解一下少吃點西藥都行,但是你開的藥也不少啊。
我說,你這病剛開始是邪毒從肌膚或口鼻而入,侵淫肺衛(wèi),內(nèi)舍心經(jīng)心脈,導(dǎo)致胸悶隱痛、心悸;
邪毒壅盛,留而不去,內(nèi)伏于心,既能損傷心體,導(dǎo)致心氣陰兩傷、血脈不暢;
又可與血搏結(jié),導(dǎo)致血脈瘀滯,所以表現(xiàn)出心悸、胸悶、心痛、脈律失?;蜻t或結(jié)代或數(shù)或細弱。所以我用這副方子補益氣陰、化瘀養(yǎng)心。
方中以太子參、炙甘草益心氣;當歸、玉竹、麥冬養(yǎng)心陰、補心血,且當歸活血;玄參、苦參清虛熱,丹參、三七、生山楂活血化瘀,瓜蔞、鹿銜草宣通胸陽;酸棗仁養(yǎng)心安神。
過了半個多月的時間,他帶著一個和他年齡差不多的照我說,自從吃了你上次給我開的藥后我的胸悶和心慌乏力的現(xiàn)象已經(jīng)明顯減輕了,
大便也正常了,現(xiàn)在心慌乏力胸悶基本已經(jīng)消失了我今天過來復(fù)診一下,同時帶我朋友看看他的冠心病。
他在醫(yī)院檢查出冠心病,大夫讓他放三個支架,光費用就要十多萬,他兒子查了一下說,如果放了支架之后血管會變得很脆弱,
而且終生都要服用抗排異的藥,我感覺你治病還可以,所以我就帶過讓你看看有沒有辦法。
我說,心臟支架手術(shù)簡單的說就是人為地撐大血管,讓血液順利通過。
但是,不徹底搞清楚血管堵塞的原因!不化掉血管里面的淤血!狹窄我就把你撐大,簡單粗暴,看似天經(jīng)地義,實則瘀血沒有解決,很快再次將血管堵塞。
更嚴重的是,你放入的支架永遠也取不出來,會伴隨著你一生,直到死亡。
 
 
 
 
 
 
 
 
治療膽囊炎中醫(yī)有個上上策,看了你再決定要不要做手術(shù)
西醫(yī)說,你這病用藥物只能控制,說不定哪天就會急性發(fā)作,我建議你做手術(shù)切除,這樣就可以從根部解決你這膽囊炎的問題。
這是李先生早上在醫(yī)院的大夫跟他說的話,他已經(jīng)精神萎靡不振有半個多月了,醫(yī)院檢查為膽囊炎。
上次急性發(fā)作在醫(yī)院注射了冷杜丁,輸液加抗生素,但是這次又發(fā)作了。
他說,大夫我不想做手術(shù),兒子剛上大學(xué),正是需要錢的時候,中醫(yī)有沒有藥可以在我發(fā)作的時候幫我緩解一下。
我不求治好,我也知道除了手術(shù),沒有別的什么好辦法。
我聽了他的話,也是鼻子一酸,他剛?cè)鄽q的年紀,生活的重擔都在他一個人身上,他這病我要是治不好,我都感覺自己都枉為中醫(yī)了。
我說,我給你開一方你回去用一用,這種病中醫(yī)完全可以治,在西醫(yī)沒有傳入中國的時候,咱們靠的不就是老祖宗的中醫(yī)嘛。
富人他們有富人的活法,咱們窮人有咱們的治法。
四診合參之后開方:黃芩,梔子,金錢草,柴胡,茵陳,炒枳殼,川郁金,川楝子,川厚樸,蒼術(shù),川黃連,茯苓,甘草。
他說,按照你的意思是我的治病用中藥也能去根?不用手術(shù)就把膽囊消掉了?
我說,中醫(yī)里的去根不是用藥把膽囊消掉了,而是消了濕熱,你這病在中醫(yī)辯證看來就是肝郁氣滯的濕熱中阻。
我從聊天中發(fā)現(xiàn)你的精神壓力很大,情緒壓抑,因此導(dǎo)致了肝郁氣滯,郁久了則會傷脾。
中醫(yī)里講脾負責精微谷物的運化,脾虛導(dǎo)致水濕內(nèi)停,濕停久了必然會生熱,濕熱中阻于膽,所以引發(fā)所謂的膽囊炎。
肝與膽相表里,因此肝郁必然會影響到膽,讓你的病情進一步加重。
因此這個時候我們就要化水濕,疏肝利膽,才能讓你這病恢復(fù)。這才是真正的“去病根”。
他說,你這么一說我還覺得很有道理的。這藥我拿回去試試。
5天后他打電話說感覺身體明顯比以前好了,右肋也沒有在疼痛,我們村里有個大爺腹痛,腹瀉已經(jīng)兩年了,一直都在吃西藥控制,看到我用中藥避免了手術(shù),他已經(jīng)坐著火車去找你了。
我說,你再服用7劑藥鞏固一下。那位大爺已經(jīng)來到診室了,你放心吧。
 
 
 
 
 
 
 
心情也能導(dǎo)致腹痛?除了飲食和著涼外,情志也能引起腹痛
肝與脾胃相關(guān),情志不遂則肝失條達,肝氣橫逆乘犯脾胃,以致脾胃不和,氣機不暢,均可導(dǎo)致腹痛?!蹲C治匯補·腹痛》云:“暴觸怒氣,則兩脅先痛而后入腹?!?/pre>
中醫(yī)臨床表現(xiàn):腹部疼痛,脹滿不舒,攻竄不定,或腹痛痛引少腹,得噯氣、矢氣則舒,或憂思惱怒疼痛加劇。
方藥:陳皮、柴胡、枳殼、白芍、炙甘草、香附、川芎、薄荷、生姜。
 
 
 
 
 
 
 
 
息積,脅下氣逆,滿悶
赤茯苓湯
【處方】 赤茯苓5錢,桂心5錢,陳皮(炒)5錢,大腹皮5錢,甘草1分,高良姜1兩,吳茱萸3分。
【功能主治】 息積,脅下氣逆,滿悶。
【用法用量】 每用3錢,水煎服。
【摘錄】 《醫(yī)學(xué)金針》卷三
 
 
 
 
 
 
虛勞,遍身浮腫,心腹氣脹,大小便澀
赤茯苓湯
【處方】 赤茯苓(去黑皮)1兩,防己1兩,檳榔(煨,銼)1兩,甜葶藶(隔紙炒令紫色)1兩,桑根白皮(銼)1兩,木通(銼)1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干)1兩,郁李仁(湯浸,去皮,炒)1兩。
【制法】 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 虛勞,遍身浮腫,心腹氣脹,大小便澀。
【用法用量】 每服3錢匕,水1盞半,煎至7分,去滓,食前溫服。以大小便利為度。
【摘錄】 《圣濟總錄》卷九十一
 
 
 
 
 
 
 
膀胱實熱,腹脹,小便不通,口苦舌干,咽腫不利
赤茯苓湯
【處方】 赤茯苓、豬苓、葵子、枳實、瞿麥、木通、黃芩、車前子、滑石、甘草各等分。
【制法】 上(口父)咀。
【功能主治】 膀胱實熱,腹脹,小便不通,口苦舌干,咽腫不利。
【用法用量】 加生姜,水煎,食前服。
【摘錄】 《玉機微義》卷九
 
 
 
 
 
 
消痞丸的正宗配方組成劑量
導(dǎo)讀:消痞丸行氣消痞,健脾和胃。那么,消痞丸的正宗配方組成劑量、用法用量加減是什么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下面的介紹吧。
【正宗配方組成劑量】生姜6克,神曲6克,炙甘草6克,豬苓7.5克,澤瀉9克,厚樸9克,砂仁9克,半夏12克,陳皮12克,人參12克,枳實15克,黃連18克,黃芩18克,姜黃30克,白術(shù)30克。
【用法用量】共為細末,湯浸蒸餅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50~100丸,白湯送下,食遠服。
【功用】行氣消痞,健脾和胃。
【主治】脾胃虛弱,寒熱互結(jié)所致的心下痞滿,不欲飲食,身體虛弱,倦怠嗜睡,大便不調(diào)。
?
【方論】本方所治痞滿為脾胃虛弱,寒熱互結(jié)所致。方中以辛溫之枳實行氣消痞;人參補益脾胃,共為君藥。以辛苦性溫之厚樸下氣除滿,增強枳實行氣消痞之功;用白術(shù)、炙甘草補中健脾,助人參補脾益氣,共為臣藥。以苦寒之黃芩、黃連清熱燥濕以瀉痞;半夏辛溫和胃而散結(jié)除痞;用少量生姜溫中祛寒。四藥合用,辛開苦降,調(diào)其寒熱,助枳、樸行氣開痞除滿;再以陳皮、砂仁、姜黃行氣除滿,助枳、樸行氣;以神曲消食和胃;澤瀉、豬苓利水滲濕,共為佐藥。炙甘草調(diào)和諸藥,兼使藥之用。諸藥合用,共奏行氣消痞,健脾和胃之效。
【醫(yī)論】本方證是由脾胃虛弱,升降失司,寒熱互結(jié),氣壅
濕聚所致。其臨床表現(xiàn)心下痞滿,不欲飲食,身體虛弱,倦怠嗜睡,大便不調(diào)癥。脾胃虛弱,寒熱互結(jié)心下,氣機不暢,故心下痞滿;脾虛不運,故不欲飲食;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胃虛弱,氣血生化乏源,故身體虛弱;脾為濕困,脾失健運,故倦怠嗜睡,大便不調(diào)。本方證僅表現(xiàn)為局部痞滿而不痛,是無形之邪客于心下,未與有形之痰血飲食互結(jié),證屬虛實夾雜,故治以標本兼顧,扶正祛邪之劑。
 
 
 
 
 
 
 
 
 
 
說說十棗湯和子龍丸
此文內(nèi)容,包含十棗湯、子龍丸。
十棗湯,出《傷寒論》,芫花、甘遂、大戟各等分,各別搗為散。以水一升半,先煮肥棗十枚,取八合去滓,內(nèi)藥末。強人一錢匕,平旦溫服。下后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加半錢,得快下利后糜粥自養(yǎng)。今則藥末入膠囊,每服0.5-1g,日一次,用大棗十枚煎水送服。其它同古法。
此方之功用,芫花瀉下利尿并行,甘遂瀉水逐飲,消腫散結(jié),大戟功類甘遂而稍弱。故為攻逐水飲之劑。
臨床上十棗湯針對兩個情況。一個是懸飲,見證為咳唾胸脅引痛,心下痞硬,干嘔短氣,頭痛目眩,或胸背掣痛不得息,脈象沉弦;第二個,實水,一身悉腫,尤以身半以下為重,腹脹喘滿,二便不利。
由于這個水飲頑固并危害大,所以用芫花、甘遂、大戟等峻藥,但是,三藥有毒,容易傷正,所以用大棗護正并緩調(diào)藥力。
大體要注意三個問題。一個是服藥時間,“平旦服”,平旦乃寅時,接下來就是卯時,要天亮了,一為如廁方便,二呢,也有利于觀察用藥后的正邪狀態(tài)。第二個問題是用棗,這個棗要去核,謹防動心氣,和麥冬去心的道理差不多。第三個,這個大戟必須要用正品紅芽大戟,這個在臨床上功效較優(yōu)。一代宗師朱丹溪夫子,將十棗湯改成十棗丸,甚是方便,也開啟了后人思路,是治之以峻,行之以緩的方法。
在臨床上,有先攻后補,有先補后攻,有攻補兼施,得看情況。在臨床上也可據(jù)實情和扶正健脾益氣之法結(jié)合,以求安全。
這個十棗湯,在后世還有一個哥們,就是子龍丸。子龍丸,又叫控涎丹、妙應(yīng)丸??叵训?,顧名思義,是祛痰逐飲的。主治痰涎伏在胸膈上下,忽然胸背頸項、腰胯隱痛不可忍,筋骨牽引釣痛,走易不定,或手足冷痹,或令頭痛不可忍,或神志昏倦多睡,或飲食無味,痰唾稠粘,夜間喉中痰鳴,多流涎唾等癥。叫妙應(yīng)丸,當然是表揚夸獎類語言,認為它臨床應(yīng)用妙處多的意思。
子龍丸和十棗湯有兩個區(qū)別,一個是淡姜湯下,一個用棗湯送服。一個傾向緩中扶正,一個傾向于降逆。十棗湯用了大戟,而子龍丸用了白芥子。這個辛溫的白芥子,善治皮里膜外胸膈間之痰飲。所以十棗湯偏于攻逐水飲,而子龍丸祛痰逐飲。子龍丸對應(yīng)的脈象,主要是弦滑表現(xiàn)。
十棗湯,有臨床家運用于肝病腹水,也有臨床家用于腎病,效果還不錯。
這個子龍丸,有臨床家,用于乳腺病,脂肪瘤等,當然,結(jié)合了疏肝解郁和軟堅化堅的辦法。這個結(jié)合,比單純疏肝軟堅化痰,要強大很多。
當然,這里只是初探十棗湯和子龍丸。這兩個藥很厲害,但必須在認證的確的基礎(chǔ)上,謹慎地使用。千萬不要牽頭黃牛就當作馬。
關(guān)于子龍丸,有成品賣,具體咋說的,說明書上有。
 
 
 
 
 
 
 
 
 
落枕——桂枝加葛根湯
桂枝加葛根湯出自《傷寒論》,其原文:“太陽病,項背強幾幾,反汗出,惡風者,桂枝加葛根湯主之?!?/pre>
【組成】葛根 四兩,桂枝 二兩,芍藥 二兩,生姜 三兩,炙甘草 二兩,大棗 十二枚。
上六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減二升,去上沫,內(nèi)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須啜粥,余如桂枝法將息及禁忌。
 
 
 
 
 
 
 
 
 
 
滑膜炎
麥麩半斤《小麥皮》,醋二兩《或適量》,花椒粒一捏,蔥須子一把,生薑半兩切絲,攪拌一起。在鍋里炒熱,裝在之前做好的小布袋子里,熱敷患處《溫度自己掌握》,每晚敷一次,涼了就拿下來《我各人的建議 藥袋涼了也可以在藥袋的上面 再放一個熱水袋 延長時間熱敷也會有好的效果,或不採納我的建議》以上配的這些材料能用三次左右,用沒再配。 獻方人說:可能她的老伴是新得的滑膜炎,一共敷了六次就好了,方子上面說的,輕的敷半個月,重的就堅持用,一用一個靈。
 
 
 
 
 
 
 
 
 
頭面身體卒浮腫
赤茯苓散
【處方】 赤茯苓1兩,枳殼1兩(麩炒微黃,去瓤),陳橘皮半兩(湯浸,去白瓤,焙),牽牛子2兩(微炒),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制法】 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 頭面身體卒浮腫。
【用法用量】 每服5錢,以水1大盞,煎至5分,去滓溫服,日3-4次。
【摘錄】 《圣惠》卷五十四
 
 
 
 
 
 
 
咳嗽喘急
赤茯苓散
【處方】 苦竹葉、淡豆豉、赤茯苓、大青、升麻、桔梗、梔子仁、甘草。
【功能主治】 咳嗽喘急。
【用法用量】 為散服。
【摘錄】 《治痘全書》卷十四
 
 
 
 
 
 
 
心經(jīng)伏暑,小便赤濁
赤茯苓散
【處方】 人參、白術(shù)、赤茯苓、香薷、澤瀉、豬苓、蓮肉、麥門冬(去心)各等分。
【制法】 上為散。
【功能主治】 心經(jīng)伏暑,小便赤濁。
【用法用量】 每服4錢,水1盞煎服。
【摘錄】 《普濟方》卷三十三引《醫(yī)方大成》
 
 
 
 
 
 
治療心肌梗塞,心血管堵塞,冠狀動脈硬化
處方 :黃連15、 阿膠10克 黃芩20、 桂枝15克、炙甘草 20克 川芎 40克 炮附子 25-50克 桃仁 20克 牡丹皮 20克 枳實 30克 藏紅花 15克 (單位:克)
每天一劑,分2次服完。
注:其它藥煮好后,再放入阿膠。
 
 
 
 
 
 
溫經(jīng)通脈湯
【來源】潘建中,《中國中醫(yī)秘方大全》
【組成】熟附子20克,干姜6克,豆豉20克,桂枝12克,路路通,黃芪、毛麝香,甘草各2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功用】溫經(jīng)散寒,活血通絡(luò)。
【方解】本病多因感受寒邪侵襲、氣血虛寒凝結(jié)所致。方用熟附子、干姜,桂枝溫經(jīng)散寒通脈,為方中之主藥;干姜與熟附子同用,可降低附子的毒
性,并可加強附子的回陽強心作用;黃芪補氣,可強心與擴散血管作用;重用甘草之甘緩,可清熱解毒,調(diào)和諸藥不致辛燥,并能降低附子之毒性。
方中附子有毒,用量較大應(yīng)先煎。
【主治】血栓閉塞性脈管炎,虛寒型或氣滯血瘀型偏寒者。
【加減】病在下肢者,加牛膝20克;口干,舌質(zhì)紅、苔黃者,加金銀花葉20克;合并潰瘍或壞疽者,加虎杖30克。
本病若處于缺血期和營養(yǎng)障礙期者。加用活絡(luò)洗方(毛麝香、大風艾、海風藤根、桂枝各12克,大羅傘5克,入地金牛根13克);壞死期加用消炎洗方(
一枝黃花、虎杖各15克,苦參,黃柏各12克,救必應(yīng)15克)。上述兩方分別研未、并均以4000毫升開水泡藥浸洗。前者清洗,后者溫洗。每日1~2次
,每次30分鐘。
 
 
 
 
 
 
溫經(jīng)活血湯
【辨證】寒邪外邪,絡(luò)脈不通,氣血阻滯。
 【治法】溫經(jīng)散寒,活血通絡(luò)。
 【組成】泡附子15克,干姜6克,當歸15克,赤芍30克,地龍12克,雞血藤30克,牛膝15克,丹參30克,炙甘草6克,蜈蚣1條(研末沖服)。
 
 
 
 
 
小兒痰實壅悶,時復(fù)嘔吐,不欲乳食
赤茯苓散
【處方】 赤茯苓半兩,甘草1分(炙微赤,銼),陳橘皮1分(湯浸,去白瓤,焙),川樸消半兩,旋覆花1分。
【制法】 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 小兒痰實壅悶,時復(fù)嘔吐,不欲乳食。
【用法用量】 每服2錢,以水一小盞,加生姜如蓮子大,煎至5分,去滓服。
【摘錄】 《圣惠》卷八十四
 
 
 
 
 
 
 
陰陽俱虛,經(jīng)絡(luò)凝澀,氣血不和,身體疼痛,背膊勞倦,手足無力
赤茯苓散
【處方】 赤茯苓(去黑皮)3分,當歸(去苗,洗,切,焙干)3分,木香半兩,桂心(去粗皮,不見火)3分,白術(shù)1兩,枳殼(麩炒,去瓤)半兩,赤芍藥1兩,柴胡(去苗,洗)半兩,黃耆半兩(炙),鱉甲(醋炙,去裙)3分,五味子(揀凈)半兩,桔梗(銼,炒)半兩,芎半兩,橘紅半兩,甘草半兩(炒)。
【制法】 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 陰陽俱虛,經(jīng)絡(luò)凝澀,氣血不和,身體疼痛,背膊勞倦,手足無力。
【用法用量】 每服4錢,水1盞半,加生姜5片,煎至8分,去滓,通口服,不拘時候。
【摘錄】 《傳信適用方》卷一
 
 
 
 
 
 
風虛痰飲,頭痛惡心
赤茯苓散
【處方】 赤茯苓3分,細辛3分,半夏3分,藁本3分,蔓荊子1兩,旋覆花1兩,防風1兩,芎1兩,枳殼1兩,甘草1兩,人參1兩半,前胡1兩半,羌活1兩半,天麻2兩,菊花半兩。
【制法】 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 風虛痰飲,頭痛惡心。
【用法用量】 每服2錢,水1盞,加生姜3片,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 《雞峰》卷十八
 
 
 
 
 
 
溫經(jīng)通脈湯
【組成用法】川桂枝10g 炙黃芪15g 當歸10g 炒白芍10g 北細辛5g 紅花10g 炙甘草5g 木通5g 川芎6g
水煎服。
【功效主治】溫經(jīng)散寒,養(yǎng)血通脈。治療雷諾氏征(肢端血管痙攣癥)。
【加減應(yīng)用】本癥以手指遇寒麻木甚至蒼白,進而紫黑疼痛,甚則經(jīng)久不愈,此屬中醫(yī)血痹厥寒之證,脈沉細者可加附子10g。本方連服1月有效,連進3個月可控制3個月。靜脈炎。
 【辨證】寒邪外邪,絡(luò)脈不通,氣血阻滯。
 【治法】溫經(jīng)散寒,活血通絡(luò)。
 【方名】溫經(jīng)活血湯。
 【組成】泡附子15克,干姜6克,當歸15克,赤芍30克,地龍12克,雞血藤30克,牛膝15克,丹參30克,炙甘草6克,蜈蚣1條(研末沖服)。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通脈散
【方源】胡慧明效驗方
【組成用法】壁虎水蛭各等份。
焙干,共為細末,每日3次,每次2.5g。溫開水送服。
【功效主治】通脈散結(jié),破血逐瘀,止痛。治療血栓閉塞性脈管炎,下肢靜脈炎。
【加減應(yīng)用】若熱毒甚者加地丁30g,雙花藤30g;其痛不能忍者加元胡20g,沒藥6g;證屬虛寒者用陽和湯煎湯送服之;陰虛火旺者用玄參30g,生地20g;屬氣虛者黃芪30g,黨參或太子參20g;血虛甚者加當歸30g,熟地20g;見濕熱盛者用五神湯送之。
 
 
 
 
 
股骨頭無菌性壞死
【配方】:當歸20g,丹參、雞血藤、牛膝、川斷、骨碎補、補骨脂各15g,全蝎6g,僵蠶10g,蜈蚣4條。
【加減】:脾氣虛弱加黃芪、黨參;腎陰虧虛加生地、山藥;寒濕凝結(jié)加細辛、海桐皮。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劑,兩次煎液合并混勻,分兩至三次服用。
同時用復(fù)方消瘀膏:乳香、沒藥、木瓜各50g,全蝎、僵蠶各20g,烏梢蛇1條,上庶下蟲 蟲10g(上庶下蟲,蟅zhe,地鱉蟲土鱉蟲土元)共研為細末,麻油調(diào)成糊狀敷于患處,每三日換藥一次。三個月為一個療程。
【功能】:主治股骨頭無菌性壞死。
【療效】:臨床應(yīng)用本方治療十八例,痊愈八例;基本痊愈五例;有效2例;無效三例。療效顯著。隨訪多年未見復(fù)發(fā)。
 
 
 
 
 
 
 
斷骨一夜愈合
 【配方】:用五加皮30克.自然銅10克.續(xù)繼30克。
【用法】:共為末.和一個剛出世的小雞一起沖爛和均.貼扶在骨折處.直到奇癢難忍時才取下.看看是否接上呢?然后囑病人休息一星期才可用力。
【療效】:對20歲以下的人可以一夜接好。年齡大的要幾天才行,還要內(nèi)服幾付中藥,就沒有問題了。.我用了幾十人,效果不錯,請大家試試。
 
 
 
 
 
 
 
 
服石人水氣內(nèi)積,面腫
赤茯苓散
【處方】 赤茯苓(去黑皮)1兩半,牽牛子(炒)1兩半,枳殼(去瓤,麩炒)3分,陳橘皮(去白,炒)3分,甘草(炙)3分。
【制法】 上為散。
【功能主治】 服石人水氣內(nèi)積,面腫。
【用法用量】 每服2錢匕,如茶點服,不拘時候。
【摘錄】 《圣濟總錄》卷一八四
 
 
 
 
 
 
 
小便卒淋,水道中澀痛
赤茯苓散
【別名】 茯苓湯
【處方】 赤茯苓1兩,滑石2兩,石韋1兩(去毛),瞿麥1兩,蒲黃1兩,葵子1兩,榆白皮1兩(銼)。
【制法】 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 小便卒淋,水道中澀痛。
【用法用量】 茯苓湯(《圣濟總錄》卷九十八)。
【摘錄】 《圣惠》卷五十八
 
 
 
 
 
 
婦人血分,腹脅鼓脹,四肢浮腫,肩背壅悶
赤茯苓散
【處方】 赤茯苓3分,川大黃2兩(銼碎,微炒),鱉甲1兩(涂醋炙令黃),赤芍藥3分,桂心半兩,檳榔1兩,桑根白皮3分(銼),枳殼半兩(麩炒微黃,去瓤),郁李仁1兩半(湯浸去皮,微炒),牽牛子3分(微炒)。
【制法】 上為散。
【功能主治】 婦人血分,腹脅鼓脹,四肢浮腫,肩背壅悶。
【用法用量】 每服4錢,以水一中盞,加生姜半分,同煎至6分,去滓,食前溫服。
【摘錄】 《圣惠》卷六十九
 
 
 
 
 
 
膝關(guān)節(jié)腔積液
 外敷藥:白芥子60(微炒)、蔥白30、生姜30
 方法 : 一起搗爛,外敷膝部,2--3天換藥一次。大部分3--4次就可見效,效果非常好,我已用了10年了。
 療效; 前幾天外敷的一個患者,今天來了,很高興,他敷了2次積液就消失了,以前在醫(yī)院抽過3次,但沒幾天,積液又產(chǎn)生了,罪還沒少遭,要知道就早來了。
 
 
 
 
 
 
痤瘡膏
痤瘡俗稱“青春痘”,又叫“面皰”“粉刺”“酒刺”“暗瘡”等,是由于毛囊及皮脂腺阻塞,發(fā)炎所引發(fā)的一種慢性炎癥性皮膚病。也是美容皮膚科的最常見的病種之一。通常好發(fā)于面部、頸部、胸背部、肩膀和上臂。臨床以白頭粉刺、黑頭粉刺、炎性丘疹、膿皰、結(jié)節(jié)、囊腫等為主要表現(xiàn)。這種疾病青春期多見,但也不完全受年齡階段的限制,從兒童到成人,幾乎所有年齡段的人都可以發(fā)病?,F(xiàn)代醫(yī)學(xué)認為痤瘡是因為青春期雄激素分泌增加使皮脂腺分泌過盛,造成毛孔堵塞,加之局部感染產(chǎn)生炎癥所致。過多飲食辛辣刺激的食物以及精神緊張等是誘發(fā)本病的主要原因。中醫(yī)認為,痤瘡多由肺經(jīng)風熱熏蒸于肌膚,搏結(jié)不散而成?;蜻^食膏粱厚味、辛辣之品,脾胃蘊濕積熱,上熏于肺,外犯肌膚所致。
1.肺熱腎火型痤瘡
可見青春期顏面等處痤瘡為針尖大小或見紅色血疹,口干口苦,或生膿瘡,大便干結(jié),尿黃,脈數(shù),舌質(zhì)偏紅,苔黃。宜選用清肺熱,瀉腎火的治法。
可服用膏方:
炙枇杷葉300克、桑白皮300克、炒黃芩200克、當歸300克、川芎200克、赤芍200克、金銀花200克、蒲公英300克、澤瀉300克、知母200克、黃柏200克、生大黃粉20克、青黛20克、元參200克、生地黃200克、丹皮200克、生甘草50克
2.脾胃濕熱型痤瘡
可見顏面等處痤瘡紅腫,或見膿血,口苦口臭,面部油膩較重,吃辛辣刺激性食物后加重,舌苔黃膩,脈滑數(shù)。宜選用清化脾胃濕熱的治法。
可服用膏方:
茵陳300克、生山梔200克、炒黃芩200克、綠豆300克、山楂300克、荷葉300克、當歸300克、苦參200克、蒲公英300克、紫花地丁200克、蒼白術(shù)各200克、生苡仁300克、玉米須300克、赤小豆300克、桑白皮200克、知母200克、黃柏200克、車前草200克、茯苓300克、山藥300克、皂角刺200克、陳皮150克、炙甘草50克
3.痰瘀蘊結(jié)型痤瘡
可見痤瘡反復(fù)發(fā)作,日久難愈,或見黑頭痤瘡,可擠出碎米粒樣物質(zhì)或成綠豆頭大小的結(jié)節(jié)及小囊腫,顏色灰暗,或見橘皮狀皮膚或見瘢痕,皮膚粗糙,面容受損。宜選用活血化瘀,清熱護膜的治法。
可服用膏方:
當歸300克、赤芍200克、桃仁200克、紅花100克、川芎200克、丹皮100克、制半夏200克、青陳皮各150克、昆布200克、金銀花150克、連翹150克、野菊花150克、生地黃150克、炒黃芩150克、青黛20克、三棱100克、夏枯草150克、生山楂200克、皂角刺150克、枇杷葉200克、炙甘草50克
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在激素的影響下,皮脂的分泌格外旺盛。當這些皮脂與老化死去的角質(zhì)層細胞混在一起的時候,自然就會像垃圾一樣堵塞毛孔。若“垃圾”未能及時清除,就會使細菌滋生,并產(chǎn)生毒物使毛囊受感染而腫脹,最終形成痘痘。
溫馨提示:切勿用手或其他工具來強行擠壓,這樣做容易引起發(fā)炎。
注意生活細節(jié),可以有助于擁有光潔的肌膚!
(1)早上洗臉時,最好以溫水洗臉,因為以冷水洗臉,會使毛孔的皮脂凝固而洗不干凈。
(2)每個星期定期做深層清潔的面膜,可以徹底清除毛孔內(nèi)的污垢及多余的油脂,還有助于青春痘的疤痕變淡。另外發(fā)際周圍的皮膚,也是經(jīng)常被忽略的地方,也要仔細清洗。
(3)當臉上長了青春痘時,應(yīng)盡量避免化妝,如非要化妝不可,也要盡可能避開痘痘的位置,另外化妝用的粉撲亦要定期清洗,以防細菌滋生。
(4)盡早改善腸胃的功能,多吃含高纖維的蔬菜,早晨多喝開水補充水分有助于將體內(nèi)的廢物排出體外,多喝豆奶等都可以幫助改善便秘。
(5)規(guī)律的生活也是改善青春痘的不二法則,睡眠不足、熬夜,導(dǎo)致內(nèi)分泌失調(diào),青春痘會冒得更加厲害,所以作息一定要有規(guī)律,放松心情自然不會失眠,晚上睡得好,有了充分的休息,皮膚自然會漂亮。
 
 
 
 
坐骨神經(jīng)痛
 【配方】:當歸6克,川芎6克,地龍6克,木瓜5克,千年健6克,地豐6克,肉桂3克,海桐皮3克,生地9克,桂枝3克,羌活3克,麻黃3克,紅花2克,紅糖60克。
【制法】:上藥共為細末,大曲酒一瓶,倒出二兩,將藥末和糖一并裝入瓶內(nèi),浸埋地下七天。
 
 
 
 
 
 
 
 
虛勞上氣,胸中逆滿,不下飲食
赤茯苓散
【處方】 赤茯苓2兩,訶黎勒皮2兩,木香半兩,當歸1兩,吳茱萸半兩(湯浸7遍,焙干,微炒),檳榔1兩,川大黃1兩(銼碎,微炒)。
【制法】 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 虛勞上氣,胸中逆滿,不下飲食。
【用法用量】 每服3錢,以水一中盞,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稍熱服,不拘時候。
【摘錄】 《圣惠》卷三十
 
 
 
 
 
 
 
虛勞小便不利,氣攻腹內(nèi),妨痛
赤茯苓散
【處方】 赤茯苓1兩,豬苓1兩(去黑皮),當歸1兩,枳殼3分(麩炒微黃,去瓤),羚羊角屑1兩,大麻仁1兩,木香半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赤芍藥1兩。
【制法】 上為散。
【功能主治】 虛勞小便不利,氣攻腹內(nèi),妨痛。
【用法用量】 每服3錢,以水一中盞,煎至6分,去滓,食前溫服。
【摘錄】 《圣惠》卷二十九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luò)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dǎo)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