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曹懷寧,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 遇事是往好處想還是往壞處想,這是一件近乎本能的事,讓一個悲觀的人非往好處想,他會覺得是一種自我欺騙,而讓一個樂觀的人非往壞處想,他會覺得這是大驚小怪。 這種生活態(tài)度根植于我們的三觀,它是由從小到大的生活經歷潛移默化塑造而成的,無法如臂指使地以理性意識來“控制”。 但這并不代表著我們完全無法改變它。如果我們想要改變這一生活態(tài)度,首先要明白,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幾十年造就的人生觀絕不可能在幾天里改變。 其次,我們要通過深入探究回憶,慢慢理解自己是如何一點一滴形成這種悲觀的生活態(tài)度; 第三,我們要讓自己勇敢地去體驗生活中的其他可能性。比如,趕飛機時有些人為了怕遲到,不惜提早三五個小時出發(fā),哪怕自己每次事后都覺得沒必要,但下一次還是會忍不住這么做。這時,我們就要克服內心的忐忑,有意識地讓自己不要這么早出發(fā)。 第四,當我們以新的方式勝任生活后,要主動去回顧、分析,讓自己的感性體會到:成功并不是一種巧合,而是有據(jù)可依,切實可行的。 第五,在試行的過程中難免會遇到挫折和挫敗,這時絕不要一竿子把之前的努力都打死(對過往的守舊與對未知的恐懼通常會驅使人這么做),而要盡量冷靜、理智、客觀地分析,鼓勵自己繼續(xù)嘗試,找到適合自己的度。 當我們一次又一次地突破過往的恐懼限制,并體會到它的局限性時,遇事就往壞處想的態(tài)度也就會潛移默化地慢慢改變。 作者簡介:曹懷寧,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咨詢實踐超千小時,主擅領域包括婚戀情感、人際交往、兩性心理、人生規(guī)劃、家庭關系等?!痘橐雠c家庭》雜志特邀專家,多家媒體簽約撰稿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