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述史官方原創(chuàng) 《淮南子》中說:“有陰德者必有陽報,有陰行者必有昭名。”我們平??傉f積陰德,那到底什么是陰德呢?佛教認為做了好事讓別人知道叫做陽德,行善而不被人知就是陰德,陽德隨做隨報,而陰德則會默默積累,越積越厚,甚至可以福澤子孫。 那有什么東西會減損你的陰德,妨礙你的福報呢,佛教認為,人生在世的一切惡業(yè)痛苦,都源于“三毒”,無論是佛陀說法還是佛教經(jīng)典,都在教導我們戒除這“三毒”心,不如跟我一起檢視一下自身吧。 第一點是“貪”。 “貪”這個字很好解,貪吃、貪財、貪圖美色,只要是過分追求身外之物,都是貪。努力追求直到占有,就會停止嗎?不,欲望還會繼續(xù)膨脹,就像《資本論》中提到的,“只要有10%的利潤,它就會到處被人使用;……有300%,就會使人不怕犯罪,甚至不怕絞首的危險?!边^分的貪欲,使人的每個毛孔都滴著血和骯臟的東西。 那欲望能完全戒除嗎?恐怕很難。我們只能學著去克制,學著掌握尺度。 其次是“嗔”。 就是嗔恨,是三毒中最重、也最難治的。簡單地說,是當你處在不如意的境況中,所產(chǎn)生的各種激烈情緒,我們可以參考一下基督教七宗罪的嫉妒、暴怒兩項原罪,都屬于“嗔”。對此曾國藩有句話值得借鑒:“人若一味見人不是,則到處可憎,終日落嗔?!币虼税?,“見得天下皆是壞人,不如見得天下皆是好人”,心存良善,為的是厚待自己。 最后的“癡”,就是愚癡。 老話說,“一葉障目,不見泰山”,確實是這樣,我拿手在眼前這么一擋,無論世間怎樣異彩紛呈我都看不到。近幾年知識的碎片化非常嚴重,有時候看個小文章、短視頻,就覺得自己有所收獲,我完全懂了,不需要再繼續(xù)精進了,還可以指點別人。但其實呢,這是一種盲目的愚癡,不知敬畏,甚至還不如完全不知道的蒙昧狀態(tài)。 那怎么才能避免這三毒呢?佛教認為要以布施去應對貪欲,以慈悲來對待嗔恨,以智慧來轉(zhuǎn)化愚癡。那簡單地說,要懂得施舍,要善待他人,要讀書行路,聽取旁人智慧,還要在實踐中探索自己的路。好了,不知道關于佛教“三毒”的分享能不能幫到你呢? |
|
來自: 新用戶6516h3hB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