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朋友聚會,酒過三巡、菜過五味之際,氣氛熱烈起來。席間一個不太熟絡(luò)的朋友側(cè)身探頭在我耳邊說了一句:老哥,我覺得你身上有一股戾氣。這句話說得我打了一個愣怔。因為一段時間以來,身旁親近的人有說過這個意思,但并沒有這么準確的表達過,而一個不太熟絡(luò)的人,竟然能夠敏銳而準確地表達出來,令人驚訝。 后來還發(fā)生了一些事情,都表明自己身上確實有一股戾氣:比如遇事急、沉不住氣、愛指責(zé)遷怒別人。自己也一直在反省,試圖尋找原因并加以克服,但一直沒有整明白。直到有一天,看到了佛教關(guān)于貪嗔癡的說法,豁然開朗。 貪、嗔、癡為佛教所謂三毒,又稱三垢、三火。貪,是指對順境生起貪愛之心,非得到不可,否則,心不甘,情不愿。 嗔,是指對逆境生起嗔恨之心,沒稱心如意就發(fā)脾氣,不理智,意氣用事。 癡,是指不明白事理,是非不明,善惡不分,顛倒妄取,起諸邪行。 對照反省之下發(fā)現(xiàn),自己身上的那股戾氣,不就是佛教所謂貪嗔癡三毒之一的嗔毒嗎?嗔,是指對逆境生起嗔恨,沒稱心如意就發(fā)脾氣,不理智,意氣用事。自己遇事急、沉不住氣、愛指責(zé)遷怒別人,正是所謂的嗔毒嘛! 每個人身上都有弱點,或貪、或嗔、或癡,有的人甚至同時具有兩種甚至三種。比如貪毒,是最普遍的。有貪財?shù)摹⒂胸澤?、有貪?quán)的、有貪名的、有貪酒的。同樣是貪的人,有的人脾氣很大、膽子很大,有的人性格溫和、謹小慎微。同樣是貪的人,有的人稀里糊涂,有的人明察秋毫。本人曾經(jīng)見過這樣的人:既貪婪,又精明,稱之為奸明。 佛教認為,貪是佛道修行的大敵,是產(chǎn)生一切煩惱的根本。實際上,貪也是人生的大敵,也是人生一切煩惱的根本。 成語“憤世嫉俗”和“怨天尤人”,說得就是嗔的意思。佛教認為對違背自己心愿的他人或他事生起怨恨之情,會使身心產(chǎn)生煩惱、不安等精神作用,對佛道修行是十分有害的。對佛教修行是如此,對他人或社會而言,嗔的危害更大。俗話說,怒從心頭起,惡向膽邊生。因嗔怒他人而起仇恨之心,便會發(fā)生爭斗,或?qū)е禄ハ鄽垰ⅲp者危害一人一家,重則使整個社會,甚至使整個國家民族陷入災(zāi)難。從歷史上到現(xiàn)實中的那些種族屠殺案、恐怖襲擊案、校園槍擊案、投毒報復(fù)案、教堂縱火案等例子,莫不如此。因而有說,嗔毒是三毒中最重的、最深的、也是各種心病中最難治的毒。對此,本人深有體會。盡管有身中此毒的自知之明,也經(jīng)常以“反求諸己,不責(zé)于人”、“嚴于律己,寬以待人”等信條警醒自己,但遇事著急還是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緒,嗔病常犯。尚需繼續(xù)努力呵! 癡又作無明。指心性迷暗,愚昧無知,癡心妄想,無知無畏。是一切煩惱所依。佛曰癡有兩種:癡毒獨起,稱為獨頭無明;與貪毒共起,稱為相應(yīng)無明。三毒之中,癡毒最頑,最難根治。因為貪嗔二毒多起于后天,隨心念而轉(zhuǎn),心念若能釋然,貪嗔就能放下。癡毒與先天稟賦有關(guān),改造難度很大。本人還曾見過這樣的人:既愚癡,又憨直,稱之為憨癡。 曾經(jīng)見過這樣一個人,名字叫憨明。當時不甚了了,現(xiàn)在想來真心佩服他的父母是怎么想到的:希望他能夠克服貪癡之弊,以達憨明境界。 佛認為,人類的種種苦難主要來源于自身的貪欲心、嗔怒心和愚癡心,即所謂"三毒"。貪欲是對名聲、財物等自己所愛好的東西沒有滿足的一種精神反應(yīng);嗔怒是對不合自己意愿的憤恨,從而使自己身心不得安寧的一種精神反應(yīng);愚癡是指愚昧無知、不明事理的一種精神反應(yīng)。這些精神反應(yīng)的作用,使得人類相互之間爭奪不已、仇恨不已,以至于始終找不到解脫苦難的真正出路在哪里。 可以說,貪嗔癡不僅是佛道修行的大敵,也是人性的普遍弱點和人生的大敵,必須加以克服。既知其毒,那么有沒有解毒根治的辦法呢?當然有。 佛曰:"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癡"。"戒、定、慧" 即是解治 "貪、嗔、癡" 的方法。 戒,是指一種有道德規(guī)范約束的、無害他人的生活行為方式,以此斬斷因為沾染迷戀外物而生起的貪心執(zhí)念。徹底戒除不了貪,但一定要收斂。 定,是針對內(nèi)心的修煉和耐性的修養(yǎng);凡事從內(nèi)因出發(fā),先求諸己,勿責(zé)于人;嚴于律己,寬以待人;避免外向的暴躁行為和苛求他人而引發(fā)的嗔怨。徹底克服不了嗔,但一定要克制。 慧,是對于宇宙生命的種種實相和客觀世界的規(guī)律真理,有透徹、圓融的了解,從而勘破煩惱,脫離愚癡;不再惘于事理,迷于因果,使得心無掛礙,沒有恐怖。徹底改變不了癡,但一定要改善。 這些道理對人的啟發(fā)是:不管遇到任何事情或外部刺激,起心動念之時,要先以“戒定慧”的法則梳理自省一遍,把控好自己的理智和情緒,不要一下子就掉進“貪嗔癡”的陷阱,不能自拔。 對于佛教,從小到大一直是神秘而敬畏的,后來受了無神論教育,更加覺得佛教是封建迷信,拒之如虎、棄如敝履。隨著年齡的增長,經(jīng)驗閱歷的增加,開始對很多原來認為是絕對正確或絕對錯誤的事情產(chǎn)生了懷疑,其中,就包括對佛教的重新認識。重新審視之下,才發(fā)現(xiàn)原來真的是誤解佛教了。它不僅是一種宗教信仰,而且是一門哲學(xué)。只不過由于它采取了晦澀的表達方式,加之那些巫婆神漢的低級演繹,使得絕大多數(shù)人對它產(chǎn)生了曲解。實際上,佛教是一門嚴謹?shù)膶W(xué)問,它有著清晰的概念、明確的判斷和嚴密的邏輯推理,可以說是一個完備的理論體系。 學(xué)習(xí)了解佛教兼論人性,且從貪嗔癡三毒為始。 |
|
來自: 釋懷齋 > 《關(guān)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