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國的三十四個省級行政區(qū)在命名上主要有四種方式:其一,地理位置;其二,吉祥意義;其三,非漢語音譯;其四,地市名稱合并。四種方式中的第一種用得是最為廣泛,比如山東和山西,湖南和湖北,廣東和廣西等。那么海南之名又是從何而來?從字面上來看,海南應(yīng)該也是以地理位置來命名的,但是海南地處南海之北,何以海南要叫海南,而非海北?其實,無論是四種命名方式中的哪一種,都會結(jié)合歷史發(fā)展來綜合考慮,海南之名也是一樣,是經(jīng)過了漫長的歷史發(fā)展而來的。 中國海南省 一、 宋朝以前的海南海南地處兩大火山地震帶之間,地殼運動比尋常地方要強烈得多。早在一千多萬年前,印度板塊和亞歐大陸板塊之間發(fā)生了一次劇烈碰撞,導致海南和雷州之間出現(xiàn)斷陷和海侵,使得原本和大陸連成一體的海南和大陸分開。隨手的幾百萬年中,海南和大陸之間時斷、時連,最后因為頻繁的海侵導致海南與雷州之間形成一道深槽。 自此,海南再難與大陸相連。據(jù)相關(guān)資料顯示,海南早在六千年前就存在人類活動的跡象。秦始皇在統(tǒng)一天下后,派遣大軍征伐嶺南地區(qū),功成之后在嶺南地設(shè)三郡,雷州半島屬于三郡中的象郡,海南當時因為海水所阻,只能算作象郡的外檄之地。 秦始皇打下的嶺南三郡 秦朝末年,時任南??の镜内w佗趁著中原大亂,憑借著手中掌握的南征軍隊占據(jù)了嶺南三郡,建立南越國,此時的海南依然游離在南越政權(quán)之外。一直到漢武帝繼位之后,因為南越和漢朝交惡,漢武帝派大軍平定南越之地,南越不敵,退到海南島,漢軍緊隨其后,徹底剪滅南越政權(quán),漢武帝由此在海南島設(shè)立珠崖(源于其地瀕臨崖岸,且產(chǎn)珍珠)和儋耳(源于當時原住民的習俗)兩郡,自此,中原王朝正式在海南建制。 漢昭帝繼位之后,考慮到海南地小民寡,不宜兩郡,便將兩郡合二為一,以珠崖為名。漢元帝繼位之后,因為吏治腐敗,珠崖郡不靖,故降郡為縣,名為朱盧。發(fā)展到南北朝時期,島上人口有所增加,南梁武帝將其升級為崖州。隋朝時期,隋煬帝推行改州為郡,將崖州分為珠崖和臨振兩郡。唐朝時期,不僅在島上建都督府,還分設(shè)了崖、萬安、儋等五州。 漢武帝平南越后,在海南島設(shè)郡 二、 宋朝時期的海南宋太祖在消滅嶺南地區(qū)的南漢政權(quán)后,將海南島納入宋朝疆域,并沿用了五州區(qū)劃。然而到了第二年,宋太祖就開始對海南島的行政區(qū)劃進行大調(diào)整,將位于海南島北部瓊州和崖州合并為瓊州,加強瓊州的海南中心地位,并將位于海南島南部的振州改名為崖州。由此,島北為瓊、島南北崖,島為瓊崖,后世常以瓊崖之名稱呼海南島就是這么來的。 宋神宗時期,時任宰相的王安石針對'冗官'、'冗費'等問題,在全國裁撤了大批戶少役重的州縣,其中海南島上的五州只保留了瓊州,在被裁撤的四州基礎(chǔ)上改州為軍,分設(shè)南寧軍、吉陽軍和萬安軍。南宋建立之后,宋高宗進一步精簡行政機構(gòu),海南島上的一州三軍改為一州三縣,瓊州不變,把三軍降級為三縣,分別名為寧遠、宜倫和萬寧。 宋朝之前,崖州和瓊州同處海南島北部 然而,這種州縣兩級的垂直管理體制并不適用于海南島,主要原因在于島內(nèi)交通條件太差,所以宋高宗后來又把三縣恢復成三軍。不管行政區(qū)劃怎么變,海南島在兩宋時期都是處于高速發(fā)展期,兩宋之前,受制于交通、氣候和南方的開發(fā)情況,島上的漢族人并不多,到了南宋時方才激增到十萬之數(shù)。這些人中還包括很多被朝廷貶謫流放的官員,比如宋真宗時期權(quán)傾一時的丁謂和宋徽宗的著名詞人蘇東坡等。 正是因為有這些胸藏萬卷書的士大夫,海南島上的落后風貌不斷得到改進,教育、文化、經(jīng)濟和醫(yī)療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發(fā)展。同樣因為他們,關(guān)于海南的各種稱謂不斷涌現(xiàn),比如'天涯'、'海角'、'南天'、'海南'等。蘇東坡在流放海南期間,曾寫過這樣一句詞,'海南奇寶,鑄出團團如栲栳'。因為海南島的行政中心長期位于海南島北部的瓊州,而瓊州又位于瓊州海峽的南邊,所以海南島的'海南'之名自宋朝開始不斷深入人心。 蘇東坡在海南島待了四年,貢獻良多 三、 宋朝之后的海南南宋在蒙古兵鋒之下強撐了四十余年,然而終因?qū)嵙沂馓?,被蒙古所滅。期間,蒙古軍攻占雷州半島時,統(tǒng)軍將領(lǐng)曾讓人勸降海南島上的宋朝守軍,守軍不降,并且打退了蒙古軍的多次進攻,蒙古軍在收買了內(nèi)應(yīng)后方才成功占領(lǐng)海南島。元朝統(tǒng)一天下后,建立了行省制度,將海南島歸到湖廣行省,但是具體到海南島上的行政體系卻未做太大變動,只是把原來的瓊州升級為瓊州路安撫使司,統(tǒng)領(lǐng)全島,不過這個所謂的安撫使司上頭還有個'海南'四州宣慰使司(海北海南道宣慰使司設(shè)在海南島的下級分支機構(gòu))。 元朝對海南島的統(tǒng)治方式和宋朝不同,宋朝講究一個循序漸進,元朝講究的是武力征伐,常常派兵深入到島中腹心地帶征伐土著。元朝此舉雖然為人詬病,但是無疑強化了海南島的整體性,并且讓很多未開化的土著成為了瓊州路安撫使治下之民,據(jù)史料所載,忽必烈在位期間,海南人口增加到九萬多戶。 海南是多民族地區(qū) 值得一提的是,海南島在元朝時期還有幸走出過一位皇帝,元朝中期圍繞著皇權(quán)的上層斗爭形勢嚴峻,時逢元武宗之弟元仁宗繼位,元仁宗便將身為武宗之子的圖帖睦爾流放到了瓊州,幸運的是圖帖睦爾后來成為了元文宗,并且在他登基的第二年就把瓊州路安撫使司的行政級別給升了半級。明朝建立之后,海南島迎來了第二個高速發(fā)展期,明太祖高度重視海南島的發(fā)展,摒除前代王朝對于海南的輕視,明確指出海南不宜作為犯官貶謫之地,'前代謂儋、崖化外,以處罪人。朕今天下一家,何用如此',并且對海南多加贊譽,比如'海南、海北之地,自漢以來列為郡縣,習禮儀之教,有華夏之風'等。 不僅于此,他還把海南從廣西劃到廣東,讓海南能夠和廣東一起發(fā)展,使得海南在明朝涌現(xiàn)出了很多杰出人才。清朝時期,海南島的行政體系基本沒什么變化。到了民國時期,海南成為了海南特別行政區(qū),海南之名算是正式落地。新中國建立之后改海南特別行政區(qū)為海南行政區(qū),后又在1951年改為海南行政公署,最后在1988年建海南省。 青史留名的海青天(海南人) 結(jié)語海南島原本和大陸連為一體,只因地殼運動才和大陸分離,雖然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華夏先民在海南島定居,但是因為受限于當時的交通條件,海南島長期游離在華夏之外。直到秦始皇將疆域拓展到雷州半島后,方才拉近了海南島和中原王朝的距離。隨后海南島又在漢武帝平南越期間正式成為了漢朝疆域。 歷經(jīng)一千多年的發(fā)展,海南島在宋朝時期發(fā)展迅速,并且因為有士大夫的筆墨加持,海南之名得以出現(xiàn)。最后,經(jīng)元明清,到民國時,海南之名正式成為官方行政區(qū)劃名,待到新中國建立之后,海南島一步一個腳印,成為了享譽海內(nèi)外的海南省。 參考文獻: 《中國地理》 《世界地理》 《海南歷史》 《海南歷史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