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夏至一陰生,是以天時漸短;冬至一陽生,是以日晷初長。 【拓展】 夏至:是二十四節(jié)氣之一,在每年公歷6月20日,或21日,或22日。夏至?xí)r北半球白天最長,夜晚最短,之后白天變短,夜晚變長。南半球正好相反。夏至?xí)r正好是麥?zhǔn)諘r節(jié),自古以來有在此時慶祝豐收、祭祀祖先的習(xí)俗,以祈求消災(zāi)年豐。 日晷:本義是指太陽的影子。現(xiàn)代的“日晷”指的是人類古代利用日影測得時刻的一種計時 儀器,又稱“日規(guī)”。其原理就是利用太陽的投影方向來測定并劃分時刻,通常由晷針(表)和晷面(帶刻度的表座)組成。利用日晷計時的方法是人類在天文計時領(lǐng)域的重大發(fā)明,這項發(fā)明被人類沿用達(dá)幾千年之久。 【譯文】 夏至節(jié)氣一過,陰氣就開始增長了,白天的時間漸漸縮短了;冬至節(jié)氣一到,陽氣就逐漸回升,太陽的影子慢慢的長了起來(白天慢慢地加長了)。 【原文】冬至到而葭灰飛,立秋至而梧葉落。 【拓展】 葭灰飛:葭,蘆葦。葭灰是蘆葦桿內(nèi)膜燒成的灰。用蘆葦灰測量冬至?xí)r候,是古代一種測量方法。在用布縵密封的房間內(nèi),放好測量用的十二律管,在律管的兩端堵上蘆葦灰,等到冬至?xí)r刻,陽氣就會生長,將灰吹得飛起來。 立秋:是農(nóng)歷二十四節(jié)氣之一,更是秋天的第一個節(jié)氣,在每年公歷的8月7、8或9日,標(biāo)志著孟秋時節(jié)的正式開始:“秋”就是指暑去涼來。到了立秋,梧桐樹開始落葉,因此有“落葉知秋”的成語,也有“一葉落而知天下秋”的說法。 梧葉落:梧桐樹葉落下。梧桐落葉最早,所以用“梧桐一葉落”表示秋天來臨。后來也用來比喻事物衰落的征兆。 【譯文】 冬至到了,律管中的葭灰就飛了出來;立秋到了,梧桐樹葉就落了下來。 【原文】上弦謂月圓其半,系初七、八;下弦謂月缺其半,系廿二、三。 【拓展】 上弦:農(nóng)歷每月的初七或初八,在地球上看到月亮呈月牙形,其弧在右側(cè)?!癉”字形,這種月相叫“上弦”,“上弦月”。 下弦:農(nóng)歷每月二十二日或二十三日,太陽跟地球的聯(lián)線和地球跟月亮的聯(lián)線成直角時,在地球上看到月亮呈反“D”字形,這種月相稱下弦,“下弦月”。 廿:niàn,二十。卅:三十。比如五卅運(yùn)動,就是發(fā)生在五月三十日。 【譯文】 上弦月是說月亮圓了一半,這是每月的初七和初八日;下弦月是說圓月缺了一半,這是每月的廿二和廿三日。 【原文】月光都盡謂之晦,三十日之名;月光復(fù)蘇謂之朔,初一日之號;月與日對謂之望,十五日之稱。 【拓展】 晦:農(nóng)歷每月的最后一日。 朔:農(nóng)歷每月初一。月球運(yùn)行到地球和太陽之間,和太陽同時出沒,地球上看不到月光的月相。 望:農(nóng)歷每月十五日。每月的十六日稱為既望。 【譯文】 完全沒有月亮叫做晦,是每月三十日的別稱;月光開始恢復(fù)叫做朔,是每月初一日的名稱。月亮和太陽遙遙相對稱為“望”,是每月十五日的稱呼。 【原文】初一為死魄,初二旁bàng死魄,初三哉生明,十六始生魄。 【拓展】 魄:古代稱月亮無光的部分為魄,有光的部分為明。 死魄:初一之后月明漸增,月魄漸少,所以叫死魄。旁死魄,靠近死魄,也就是農(nóng)歷的每月初二。 哉生明:農(nóng)歷的每月初三,這時候月亮開始有光。哉這里同“才”。 始生魄:月亮開始出現(xiàn)無光的部分,指農(nóng)歷每月十六。 【譯文】初一的月亮完全沒有光,所以叫做死魄;初二的月亮近似于沒有光,所以叫做旁死魄;初三的月亮才生出光來,所以叫做哉生明;十六的月亮開始有了沒光的部分,所以叫做始生魄。 【原文】翌yì日、詰jié朝,言皆明日;谷旦、吉旦,悉是良辰。 【拓展】 翌日:指明天。 詰朝:也叫詰旦,次日早晨。 谷旦:晴朗美好的日子。舊時常用為吉日的代稱。 良辰:美好的時光。 【譯文】 翌日、詰朝都是明天的別稱;谷旦、吉時都是好時辰吉祥的日子。 【原文】片晌即謂片時,日曛乃云日暮。 【拓展】 晌:極其短暫的時間。 曛:太陽落山的余光。王勃《采蓮賦》“悲時暮,愁日曛”。王昌齡《別董大》中有“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fēng)吹雁雪紛紛”的句子。 日暮:傍晚;天色晚。 【譯文】 片晌是說片刻的時光;日曛是說天色將晚的時刻。 同名在線課程已經(jīng)開始,詳情可入群咨詢。本文轉(zhuǎn)發(fā)朋友圈即可獲得100元優(yōu)惠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