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套 攻戰(zhàn)計“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zhàn)為上,兵戰(zhàn)為下”,這是《三國志》中講到的用兵之道。強調(diào)用兵之上策在于征服人心,從心理上瓦解敵人;用兵之下策是攻打城池,武力鎮(zhèn)壓。 《三十六計》第三套 “攻戰(zhàn)計”就是圍繞“攻心”這一核心來籌劃取勝的計謀。包括打草驚蛇、借尸還魂、調(diào)虎離山、欲擒故縱、拋磚引玉、擒賊擒王6計。 第十三計:打草驚蛇
原計是說:有可疑之處就必須偵察清楚,查明真相之后方可采取行動。反復偵察,是了解敵情、發(fā)現(xiàn)敵方陰謀的重要途徑。 相關典故: 明崇禎十五年,李自成率領起義軍,一路所向披靡,直逼開封府。崇禎皇帝及文武百官驚慌失措,無耐之舉,草率分派各軍,二十萬人馬竟聯(lián)營二十里,虛張聲勢。明軍主將又各懷鬼胎,為保全各自實力,避重就輕。李自成暗中派出眾將偵察敵情,對明軍了如指掌,先從敵軍薄弱環(huán)節(jié)發(fā)起進攻,起到“打草驚蛇”之效,進而圍追堵截,集中殲滅明軍。
第十四計:借尸還魂
原計是說:凡是有所作為的人,往往難以駕馭和控制,不能為我所用;凡是沒有作為的人,往往需要依賴別人而求得生存和發(fā)展,這些人就有可能為我所用。利用那些不能有所作為的人,并且控制他,這不是我受別人支配控制,而是我支配控制別人。 相關典故:秦二世元年,陳勝、吳廣等九百余名戍卒被征前往漁陽戍邊,途經(jīng)大澤鄉(xiāng)遇雨受阻,不能如期抵達漁陽。按秦法律,這些戍卒均應處于死刑。但陳勝、吳廣不甘一死,借楚將項燕和已經(jīng)被害的秦始皇長子扶蘇之名,號召九百余名士卒,揭竿而起,絕地逢生。
第十五計:調(diào)虎離山
原計是說:等到自然條件對敵人不利時再去圍攻,并利用人為的假象去誘騙敵人。喪失敵方的優(yōu)勢,使其寸步難行,由主動變被動,這樣我方方可出奇制勝。 相關典故:東漢末年,孫策欲奪盧江 ,可盧江軍閥劉勛占據(jù)著有利地勢,且兵力強大,如果硬攻,取勝的機會太小。孫策便使計“調(diào)虎出山”,說服劉勛率兵攻打上繚,孫策則乘虛而入,一舉奪下盧江。
第十六計:欲擒故縱
原計是說:逼得敵人走投無路,敵人必然會回師反撲,如果讓敵人逃跑,就會削減敵人土氣。追擊敵人,只需緊隨敵后而不要過于逼近,這樣就可以達到消耗敵人的體力,瓦解敵人斗志的,等到敵人士氣低落、軍心渙散之后,再去一舉擒獲,這樣就可以避免交戰(zhàn)流血而獲取全勝。 相關典故: 諸葛亮七擒孟獲。
第十七計:拋磚引玉
原計是說:用極類似的東西去引誘迷惑敵人,趁其迷惑懵懂之時再去打擊他。 相關典故:契丹攻占營州,武則天速派四員大將前往征討,欲奪回營州,平定契丹。契丹先鋒將領孫萬榮深知唐軍聲勢浩大,不可正面交鋒,于是采用“拋磚引玉”之策,先制造營州饑荒假象,誘導唐軍輕敵,再引誘唐軍進入事先預設的埋伏圈,然后大敗唐軍。
第十八計:擒賊擒王
原計是說:摧毀敵人的主力,擒獲敵人的首領,就可以瓦解敵人的整體。就好像強龍離開大海到陸地上一樣,必然會陷入絕境。 相關典故:
杜甫在這首詩里提出的用兵作戰(zhàn)策略與立場,對我們當今社會也是有很好的指導意義。詩歌前四句“挽弓當挽強,用箭當用長。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強調(diào)軍隊要強悍,士氣要高昂;對敵方略,須智勇并用。后四句強調(diào)用兵的終極目標在于“制侵陵”安邊民。
【下期預告】 解讀第四套“混戰(zhàn)計”6計(釜底抽薪 、渾水摸魚、金蟬脫殼 、關門捉賊 、遠交近攻 、假道伐虢)。 我是@讓語文學習更有趣 弘揚中華傳統(tǒng)文化,傳承中華文化經(jīng)典,我們義不容辭!謝謝大家分享,我們下期再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