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遇到一個LAD支架內CTO的患者,使用一系列前向技術開通了。 現在細數下自己知道的一些門門道道。(如有不足,敬請指正?。?/strong> 介入的道路- 繁(新手上路,手忙腳亂,無效操作多)! 簡(小有所成,操作猛如虎)! 繁(掉坑多,謹小慎微)! 彩超 CAG CAG:LAD開口70%狹窄,近段75%狹窄,中段支架內閉塞,自身間隔支側支供血閉塞段以遠。 正向 紅框:入口處及閉塞段均是“一團亂麻”樣的結構,可能: ①微通道。 ②自身形成的橋側支。 逆向 黃線:間隔支-間隔支的側支,遠段的角度較大。 支架影可以提供一個較好的進攻方向。 CTO評分 看了似乎亂糟糟的正向,及角度大進攻段短的間隔支側支,心里還是會慌慌的,但是評分一出,瞬間就感覺信心就回來了,0分應該是個簡單的病變。(評分就是一個評估的過程,充分的術前評估和準備讓你事半功倍。) 策略 1、閉塞近端“一團亂麻”,但是有支架影做指引,其進攻方向明確。首選方案 2、間隔支的側支,遠段角度較大且進攻段短。備選方案 3、開通血管后,IVUS指導支架植入。優(yōu)化方案 器械準備 指引管:7F EBU 3.5 微導管:APT 2.6F Instantpass 導絲: SION-工作導絲(前期引導微導管到位,及后續(xù)安全“啪啪”的“軌道”) XT-A-探路工具人,探尋微通道,CTO入口處用。 POLT 150-“鉆探”達人,繞行“硬骨頭”,CTO體部用。 GAIA 2-定向穿刺專家,目標明確時的不二選擇,CTO出口用。 輔助器械:波科IVUS-繞“坑”小能手! PCI SION引導微管到位導 交換XT-A探尋微通道 多角度提示XT-A進入近端纖維帽,但是其穿透力不足,無法進一步挺進 換用GAIA2,可見其頭部彎曲,考慮應該有“硬骨頭” 換用PILOT 150開啟“鉆探”模式,一陣操作猛如虎,滑過了高阻力段 造影提示PILOT 150已過閉塞段,但是其不聽話的問題就是突出矛盾了(精準操控不佳) 換用GAIA2開始正交體位應用3D導絲技術定點穿刺 導絲3D技術應用 ①首先將導絲分為推送部分與頭端 ②顯示器畫面的上下左右與X線探測器的轉動方向相對應。 ③運用上述三維空間位置法則構建三維空間位置圖。 導絲位置與X線探測器轉動方向一致為前,反之為后?。?! 以上需要自己好好理解及腦中3D建模!?。?/strong> CTO導絲定位: 近端纖維帽(2D>3D)—體部(2D=3D)—遠段纖維帽(2D<3D) GAIA2力度欠佳-GAIA3突破遠端纖維帽 正交體位驗證后,輕推動GAIA3導絲至LAD遠端 多體位驗證在真腔后,再行推導絲,避免如導絲未進入真腔,導絲推送過遠,導致夾層延伸過遠過大而導致手術失敗,在突破遠段纖維帽的時候精準穿刺,而不是盲目的轉動也是為了減少過大的假腔形成。 交換工作導絲SION更安全 IVUS LAD病變延續(xù)到開口,可能需要跨LM植入支架,LCX放入導絲保護(穩(wěn)定系統(tǒng)) IVUS IVUS解析 IVUS與CAG對照圖 遠端有肌橋,看著嚴重狹窄,也是支架能碰的“禁地”,LAD開口面積3.65mm2,面積不夠,需要跨LM。 LCX-LM Pullback IVUS:LCX中段斑塊負荷最重處MLA5.65mm2,LCX無需處理;且開口無明顯病變,可選擇LAD-LM的CROSSOVER的單支架術式。 球囊預擴張 不用IVUS明確肌橋,估計支架會一鋪到底 IVUS結合造影明確遠端落腳點 第一個支架釋放 遠端可能有肌橋,給予6atm*30″命名壓釋放支架,第二次再次給予同樣的壓力,腰征消失。 后擴張 高壓后擴張遠端支架,這有雙層支架,等下可能局部尚有三層支架可能,所以要高壓預先處理好。 第二枚支架 后擴張 開網眼 對吻 POT IVUS 紅色虛線圓圈VS黃色虛線圓圈提示支架近端貼壁不良 紅色虛線VS黃色虛線(縱軸)提示支架貼壁不良 后擴張后IVUS 后擴張后縱軸提示貼壁良好 術后CAG 總結 1、在有支架影及同側側支指引的情況下,不一定需要雙側造影。 2、對角支的丟失可惜,但是其解剖結構導致其易丟失,難找回。 ①該對角支在原支架內,先有雙層支架覆蓋, ②雖然導絲全程在支架內,對角支經側支供血,其供血的通路與前向導絲的路徑不一致,所以存在斑塊移位。 上述2個因素導致對角支丟失后找回困難,當然在支架植入前使用雙腔微導管去開通對角支是有可能的。 3、開通CTO后行IVUS檢查能明確支架內閉塞的原因。 ①利于二次支架的最優(yōu)選擇。 ②能避開肌橋等陷阱。 ③指導后擴張利于支架貼壁及減少膨脹不全等。 對角支丟失示意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