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地黃圖片【來源】為玄參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地黃Rehmannia glutinosa Libosch.的新鮮或干燥塊根。主產于河南、浙江等地。產于河南者稱懷地黃,質量較好。秋季采挖,洗凈,置火炕上緩緩焙烘,逐漸干燥而顏色變黑,焙至八成干時用手搓捻,使成圓形,即干地黃,習稱生地。鮮用者(鮮生地),將鮮地黃貯存于沙土中備用。 生地的功效與作用【性能概要】味甘、苦,性寒。歸心、肝、腎經。本品甘寒質潤,苦以泄熱,為滋陰清熱涼血之要藥。陰虧則火旺,血熱則妄行,本品滋陰涼血,血涼則靜,所以又有涼血止血的功效。故適用于熱病傷陰,舌絳煩渴、便秘尿赤;陰虧血虛,心煩內熱、骨蒸、消渴;以及陰虛血熱之吐衄下血、發(fā)斑發(fā)疹等癥。 張廷?!吨兴帉W講稿》關于生地的論述那么在這一節(jié)里面我們首先要介紹的,第一味藥生地黃,現在正名往往就簡稱生地,黃字可以不要。因為是地黃這種植物的塊根,塊根挖起來的時候就象我們現在從地下把那番薯挖起來。新鮮的時候把它切開,里面是帶有一點黃色,所以地黃的黃就這樣來的。那么曬干了以后,它的黃色不明顯了,有的甚至完全是比較接近于黑色了。 那么地黃命名按照古代的一些文獻的記載,就是說他認為質量很沉重的,挖起來比較堅實、很重的,如果在水里面清洗的時候沉在最下面的,質量最好,它是用天、地、人來分輕重。比如說曬干了以后,在洗的過程當中,有的就浮在上面的,那么就相當于在上的是天,這種地黃可能不是很好。所以地黃是與來源有關,不是昨天講的黃色的土地意思,它用天、地、人來分,(為)地的是最重的,質量是最佳的。地黃主產區(qū)主要是在河南,河南過去稱為懷慶,所以有的把它叫作懷生地、懷地黃,是河南的道地藥品之一。生地黃的“生”,在古代和現代它的含義有一點微妙的變化,在古代指的生地就是新鮮的地黃,指的鮮品,因為古代的地黃它(只)有干、鮮之分,一個是地里面采挖起來,或者也可以保存相當一段時間,用鮮的;一個是曬干了以后用,曬干了的叫干地黃,沒有曬干的叫生地黃,生和干相對,那么后來因為有了熟地黃,唐宋以后,尤其宋代以后有了熟地黃,那么生就是和熟相對了,熟地就是我們今后補血藥要學的了,如果我們還要用新鮮的,那就要寫明是鮮地黃,是字面上有一點細微的區(qū)別。 生地黃是很常用的一個清熱涼血藥,所以它的基本功效清熱涼血,清熱涼血我們剛才講它的主治,一是溫熱病熱入營血,二是血熱妄行,生地黃在這兩個方面,都是很重要的,很常用。因為它藥源豐富,價廉物美,清熱涼血作用比較好。那么對于溫熱病在營分階段,生地黃第一可以涼血,第二可以養(yǎng)陰生津。因為在營分階段之所以脈細數,也有口渴,雖然飲水不多。但是也是傷陰的一種表現。尤其是脈細數,那么它發(fā)揮了最基本的涼血和養(yǎng)陰兩大作用,那么再配伍一些清熱解毒,或者清熱瀉火的藥物,比如說清營湯,就這樣的一個用法。那么到了血分階段,就斑疹顯露,出血比較明顯,那么生地黃除了涼血養(yǎng)陰,因為同樣有傷陰,有血熱,而且它還發(fā)揮了止血的作用。那么對于血分就有三個相應的有關的功效了,那個時候因為出血以后就有瘀血,所以常常就配伍活血化瘀,當然還需要配伍清熱解毒,比如說過去的犀角地黃湯,現在叫解毒地黃湯。那么就用犀角或水牛角來清熱解毒,加上牡丹皮和赤芍藥來活血化瘀,所以在營分和血分階段,對生地黃它本身它的臨床意義有微妙的區(qū)別。因為在營分階段,斑疹隱現,沒有明顯的出血,所以止血關系并不重要、不直接,那么到了血分階段,止血就成為了一個針對性的一個很重要的功效。所以我們說,比如說要考核大家,在治療溫熱病的營、血分不同階段,那么生地黃發(fā)揮了那些有針對性的治療作用。象這一類的選擇題,難度就是比較高的了,那不但你要對中藥的功效要很熟悉,對于主治證的病因病機,你要分析得非常準確。那么藥物怎樣來針對主治證的病因病機,你才能夠準確地選出正確的選項,答案才會正確。 所以在治療營分,比如說清營湯;血分比如象犀角地黃湯,只不過這犀角是不允許使用了,現在改為水牛角,我們后面要講,根據衛(wèi)生部的文件就叫解毒地黃湯。那么血熱妄行,生地黃既能涼血,又能止血。所以對于血熱妄行也是一個很重要的藥,(其)重要性不亞于我們今后涼血止血藥那一節(jié)學的那十來種藥,可能比那些藥使用的頻率都要高,而且作用都要可靠,所以是個重要的涼血止血藥,但是在很多中藥著作上,對地黃的止血的功效,肯定不夠,沒有給予應有的關注。為什么這么講,在很多中藥書,包括一些教科書里面,在生地黃的功效里面,在功效項下,沒有止血二字。把止血放在了用于血熱妄行(中),(稱)本品能夠清熱涼血又能止血,就講得比較清楚的了。有的比較含混,就說對于血熱妄行,本品可以涼血止血。有的甚至寫涼血以止血。把它作為一個間接效果,通過清熱涼血達到了緩減出血這樣一個效果。我們講生地黃它通過清熱涼血可以間接地緩解出血,有間接的止血效果,但生地黃又有很好的直接的止血作用。但是這一點在學術界有一定的爭議,在上個世紀的五、六十年代,爭議還比較厲害,因為一部分人認為,中藥不應該有止血的功效,止血就是出血有它相應的病機,那么消除了病機,癥狀就緩減了。血熱妄行,那么你清熱涼血它自然就止血。如果是瘀血阻滯,活血化瘀,自然就止血,如果說屬于一些虛寒性的,你溫補,它自然就止血,所以就不存在有對癥的、癥狀的直接的止血的效果。應該說中藥里面有直接的止血作用,如果說前面的一種理論完全成立,那是不是也有這樣一種情況:清熱涼血作用越強,或者清熱瀉火作用越強,止血效果就最好,那么化瘀止血,活血化瘀作用最強,那么止血的效果就最好,因為它完全是因果關系了。 我們前面學的三黃,在很多方面黃連的清熱作用比黃芩好,那么為什么黃連自古以來,沒說它有止血作用,出血證用的不多,當然不是沒有用,作為輔助的藥,黃芩歷來就肯定它有止血的作用,也就是它本身就客觀存在了一個直接的功效,那么今后學很多化瘀止血藥,很多破血藥,比如說什么水蛭、虻蟲,這一類它不但不能止血,可以還會使出血加重。那么有的藥的活血化瘀的作用并不強,比如說象浦黃、五靈脂這一類,它止血作用很明顯,但化瘀作用很一般,所以它不應完全是因果關系,所以生地黃應該有直接的止血作用。所以我們書上,對這一點,給予了更多的關注、充分地肯定,所以在中間加上了止血二字,也可以叫涼血止血,因為這里重復了,所以就寫了一個止血。所以它也是治療血熱妄行重要的一個藥物。它的第三個功效,養(yǎng)陰。在大量的其它的中藥書上,叫作養(yǎng)陰生津,那么養(yǎng)陰生津對于生地來說,是強調的重點。因為生地很多是用于溫熱病,那么溫熱病熱邪傷的是津液,常常出現口渴或者腸燥便秘。那么生地黃用得最多,就是用來養(yǎng)胃陰,或者大腸的津液增水行舟。治療溫熱病當中的口渴或者消渴,或者說腸燥便秘。那么它發(fā)揮出來了養(yǎng)陰生津,或者生津止渴的這樣的比較好的效果。那是生地在養(yǎng)陰方面的很重要的方面,津傷口渴。但是生地的養(yǎng)陰,是廣泛的,對于五臟六腑,它都可以表現出養(yǎng)陰作用,它是一個比較典型的清補藥、一個養(yǎng)陰藥,所以我們這里說它是用于津傷口渴等陰虛證,加了一個等字。那么我們這里只寫兩個字“養(yǎng)陰”,是強調它的普遍性、廣泛性。如果寫?zhàn)B陰生津,就是突出了重點,但是使它的養(yǎng)陰的功效局限了,實際上我們今后學很多方劑,我們知道比如說天王補心丹,里面加生地,那是心陰虛,里面的生地是在養(yǎng)心陰。百合固金湯,里面用生地是治療肺陰虛,那是用它來養(yǎng)肺陰,象一貫煎,治療肝陰虛,那么是用它來是養(yǎng)肝陰,當然在腎陰虛的方當中,那么比如說大補陰丸啦,這樣的一些都是用的生地黃,最早的時候,古代象在最早六味地黃丸的時候開始還不一定有熟地,那么往往也是用生地,也是治療腎陰虛,它能夠補腎陰,所以五臟六腑的陰虛,生地都能用,它都是一個補陰的藥,只不過用得最多的是津傷口渴,表現為胃腸為主,尤其是溫熱病當中,所以一個是強調重點,一個是強調普遍性,那么大家可以也是能夠評判,強調重點,那么便于記憶,強調普遍性,一旦記住了,對藥使用就更加準確。我認為強調普遍性更好一些,所以這是兩種表述方法,其實它有深刻的內在思考,這是生地的功效和主治的主要的情況,那么(該)藥比較滋膩,所以使用注意里面特別強調了便溏腹瀉這方面的問題,但這不是特殊的,一般的涼血藥,都有這方面的要求。 生地的配伍應用1.用于外感熱病,熱入營血,身熱、口干、舌紅或絳者,多與玄參、金銀花等涼血、養(yǎng)陰、散熱藥配伍,如《溫病條辨》清營湯。用于熱甚傷陰,津虧便秘者,可與玄參、麥冬合用,以增水行舟,如《溫病條辨》增液湯。用于內熱消渴,每與天冬、枸杞子、山藥等滋陰生津之品配伍。用于熱病后期,低熱不退及骨蒸勞熱,多與青蒿、鱉甲同用,如《溫病條辨》青蒿鱉甲湯。 生地的本草摘要《神農本草經》:“主折跌絕筋,傷中,逐血痹,填骨髓,長肌肉,作湯除寒熱積聚,除痹。生者尤良?!?br> 《日華子本草》:“治驚悸勞劣,心肺損,吐血,鼻衄,婦人崩中血暈?!?br> 《珍珠囊》:“涼血,生血,補腎水真陰?!?br> 《本草求真》:“生地黃未經蒸焙,掘起即用,甘苦大寒,故凡吐血、咯血、衄血、蓄血、溺血、崩中帶下,審其證果因于熱盛者,無不用此調治……洗凈搗汁飲,或用酒制,以免傷胃。忌鐵?!?/p> 生地的現代研究成分:含地黃素、木蜜醇、維生素A類物質。 相關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