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軟實力英語的第567篇原創(chuàng)文章。 提出過Growing Participator Approach(成長參與者法)的著名語言學家Greg Thomson曾經(jīng)說過:“外語學(xi)的原理是如此之復雜,以至于沒有人能說清楚;但掌握語言的過程又是如此之簡單,以至于不需要說清楚?!?br> 英語思維 對于英語而言,苗爸認為,掌握語言的過程,就是培養(yǎng)孩子英語思維的過程。 何為“英語思維”?簡單地說,就是當你看到或聽到一個單詞或句子時,大腦中閃現(xiàn)的是與這個單詞或句子對應的實物或場景,而不是中文翻譯。 語言是傳達思想的工具,語言的內(nèi)核包括三個部分:實物的畫面、具體的動作、抽象的思想。這是一個逐級遞進的過程。 我們在學母語時,首先學會的是識別周圍的實物,然后再明白父母的動作,即從名詞的認知過渡到動詞的理解,最后才清楚說話者抽象的思想。在這個過程中,語言是一個重要的紐帶,包括口頭語言和肢體語言。 中文翻譯 語言表述的是思考的過程。然而,在孩子學外語時,受傳統(tǒng)思維的影響,我們總是擔心孩子看不懂、聽不懂,于是不厭其煩地將每一個單詞都翻譯成中文。這樣,孩子在看到或聽到英文時,首先想到的是中文,然后才是中文對應的實物、動作和思想。 出于這種啟蒙思路,父母們在給孩子購買閃卡、繪本時,選擇的都是中英文對照的版本。這樣做雖然方便了父母的輔導,但是,隨著孩子中文識字量的增加,就逐漸開始依賴中文翻譯,最終變成中文閱讀了。 對此我是深有體會。以前我喜歡買《英語世界》和《英語文摘》雜志,但是,在閱讀過程中,下意識地就不斷地看旁邊的中文譯文,思維方式自然也受到了中文句子結(jié)構(gòu)的影響。 所以,現(xiàn)在我?guī)缑缱x英文分級讀物和章節(jié)書的時候,盡量不翻譯,只是偶爾解釋一下個別單詞。作為泛讀書,孩子沒有必要明白每一個單詞或句子的意思,只要知道大意就可以了。我們小時候聽中文睡前故事的時候,也不是理解每一個漢字和句子意思的,照樣聽得津津有味。 當然,這里面包含一個英語語言學理論,克拉申(Krashen)的”可理解性輸入“理論,即給孩子閱讀的書籍是略高于他理解的水平,這樣孩子閱讀起來沒有心理壓力。如果生詞過多,孩子閱讀起來就會有挫敗感,閱讀興趣就會逐漸減弱,最終失去了興趣。 另外,一般孩子都喜歡看動畫片,但是,現(xiàn)在的英文動畫片都有中文字幕。在孩子不識字,或是識字量不多的時候,影響不大,一旦孩子可以看懂中文字幕了,就會雙眼緊盯屏幕下方,一來對孩子的眼睛視力不好,二來影響孩子的英文聽說能力的培養(yǎng)。 在前幾次分享中,我曾經(jīng)談到過,與閱讀一樣,英文動畫片也有類似的分級。所以,在給孩子選擇磨耳朵練聽力的英文動畫片時,要先從繪本視頻開始,循序漸進,不能東一榔頭,西一棒子,沒有規(guī)劃,自然效果不佳。 語法知識 語法知識的多少和英語口語的正確與流利程度毫無關(guān)系。 我們小時候在學會無障礙交流之前,沒有學過任何語法知識,完全是在不斷地模仿成年人的說話過程中,自然而然地學會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想法了。 以前有很多沒有上過學的人,大字不識一字,更別提學語法了,照樣不影響他們自由地與人交流。 所以,在英語啟蒙初級階段,不提倡學語法。語言是在機械地模仿過程中,成為了一種本能,形成一種思維方式。 如果一開始就從單詞和語法學起,對于變化無常的語法規(guī)則,孩子會感到無所適從,難以理解,增加了對英語的畏懼感,失去了對英語的信心,這是違背了學英語的普遍規(guī)律: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實際上,在不斷地重復模仿過程中,孩子已經(jīng)掌握了基本的句子結(jié)構(gòu),熟悉了常見的人稱和時態(tài)的變化,并且在使用的時候,不斷自我糾正,形成一種條件反射,或叫語感,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英語思維。 相關(guān)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