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自慰网亚洲一区二区,亚洲一级在线播放毛片,亚洲中文字幕av每天更新,黄aⅴ永久免费无码,91成人午夜在线精品,色网站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欧洲wwwww在线观看

分享

近代中國精選 | 蔣海波:神戶《東亞報》與戊戌維新運動

 泰榮林黑皮 2020-09-05

甲午后,日本不但擺脫了列強壓迫的困境,還開始躋身列強,一部分中國士人感覺到,日本的經(jīng)驗是可以借鑒和活用的。在甲午至戊戌期間,一部分日本民間文人與主張維新的中國士人、旅日商人合作,以文字鼓吹的形式參與中國的變革。

康有為輯錄了《日本書目志》,于1897年在上海大同譯書局出版,廣東士人通過商人這扇窗口,窺視到了維新后日本的新氣象。是年秋,康有為在上海開辦大同譯書局,康氏弟子和族人被派到了神戶和大阪。于是,日本最早的中文雜志《東亞報》在神戶市誕生了。

廣東華僑與神戶的中日交流


1868年,長崎和中國通商口岸的商人開始移居神戶。1869年前后,新會縣人葉啟與香山縣人鄭雪濤在神戶合伙開辦了同孚泰號,成為神戶廣東幫的主干商社。1897年夏,原在大阪的廣東商社移居神戶,商社的同鄉(xiāng)兼同業(yè)團體廣業(yè)公所成為神戶華僑中最有勢力的團體。另外,隨著廣東商社大舉遷移神戶,如何恢復甲午戰(zhàn)爭后兩國民間的關系,成為神戶政界財界的急務。1897年10月16日,由神戶各界頭面人物兼松房次郎、瀧川辨三、山本龜太郎、平野重太郎等出面,在神戶的常磐花壇舉行了招待華商的宴會。

神戶《東亞報》

作為答禮,1898年3月13日,華僑在神阪中華會館舉行了規(guī)模更大的招待宴會,日本各界名士的出席者達50余人?!稏|亞報》詳細報道了活動:

以上介紹了神戶廣東華僑與日本人社會交流的一些史跡。往來于神戶與廣東之間的中國商人通過書籍將日本社會的信息帶回廣東,促使維新派對這座城市的注目;日本文人則對中國文化高度理解和熱心參與。甲午后,在雙方的努力下,神戶的中日關系現(xiàn)出恢復趨向。在此背景下,《東亞報》誕生了,神戶成了聲援中國維新運動的重要一翼。


《東亞報》刊行概要


1898年6月2日,《湘報》刊登了《東亞報啟》一文,提出了其刊行目的是“爰集同志倡設報館,首以振發(fā)中國為主義,博采通學,廣譯新聞,使朝野錮竅洞達昭晰,識時之士有所觀感”。

報館所在地是神戶下山手通2丁目31番,是神戶廣業(yè)公所的所在地。欄目有論說、宗教、政治、法律、商務、藝學、路透專電、五洲匯電、經(jīng)世文選、新書選錄、布告等。

在《東亞報》廣告中,刊登了代銷處的名單,廣東以外的中國國內有74處,廣東(包括港澳)有85處,南洋有74處,南北美洲有27處,日本有10處。在《東亞報》刊出第11冊的數(shù)日后,《神戶又新日報》發(fā)表了一篇消息:“清人發(fā)刊之《東亞報》因此次政變停刊,雖由時局所致,然于清國文化開啟風氣而言,實在令人遺恨”。很顯然,《東亞報》??脑蚓褪俏煨缯?。

在主張變法維新的報刊中,翻譯日本新聞雜志中報道類的文字并不罕見,而《東亞報》的翻譯有以下一些特徵:(1)譯文來源幅度廣,涉及法律學、社會學、經(jīng)濟學、哲學、宗教學等方面。(2)翻譯執(zhí)筆人由留日中國士人和有漢學素養(yǎng)的日本士人構成,后者占絕大多數(shù)。(3)在翻譯記事后面,基本上都標明原來的日文書籍名,報刊雜志和刊行日、號數(shù)等。

橋本海關晚年像

《東亞報》關聯(lián)人員情況簡介如下:

簡敬可,大阪、神戶廣業(yè)公所干事。韓文舉,曾與梁啟超一起,任長沙時務學堂教習。康同文,康有為之侄。韓曇首及其族弟,萬木草堂弟子。吳恒煒及葉棟等人。

角谷大三郎,大阪地方裁判所律師。1903年至1913年,任和歌山裁判所判事。大橋鐵太郎,曾任《日本》《靜岡日報》《神戶新聞》《九州日報》《北國新聞》《東京毎日新聞》等報記者、編輯長等職。在《東亞報》起到重要作用的是橋本海關,是神戶著名的漢詩文家,除了承擔《東亞報》中“政治”“商務”“藝學”欄目外,還在“宗教”欄擔任了4篇論文,“新書譯錄”欄里《萬國公司新法》等的翻譯。

另外,山本憲是儒學世家,1897年9月至12月赴中國旅行,在滬期間與汪康年、羅振玉、蔣黻、章太炎、張騫、葉瀚等江浙維新派士人交流。戊戌政變后,康有為、梁啟超、王照等人流亡日本,山本上書大隈重信,為促成日本政府默認維新派志士流亡日本而奔走。11月,在大阪發(fā)起“日清協(xié)和會”,以示聲援。山本也在《清議報》上發(fā)表《論東亞事宜》,提倡中日士人聯(lián)合。他還為羅振玉主持的上海農學會翻譯過《農業(yè)保險論》《土壤學》等著作。


《東亞報》主要欄目譯文溯源


1、論說欄。韓曇首《東亞報敘》,表明了這份雜志的宗旨。韓文舉《大地宜奉孔教主紀年議》,主張用孔子紀年??低摹抖砀顤|方弗利日本說》,呼吁中日攜手,共同對抗俄國對東亞的侵略。其他如韓曇首《日本四十七俠士傳敘》,則是赤穂義士物語譯書的序文,等等。

2、“宗教”欄?!犊鬃觿?chuàng)造天地論》,是久津見息忠(著《世界之十大宗教》的第10章《結論》部分的節(jié)譯。《荀子創(chuàng)辨學說》,是桑木嚴翼著《荀子の論理說》的全譯?!墩摽鬃訛橛钪嬉淮笏枷爰摇?,是松本文三郎著《孔子論》譯文。《讀孟子豪杰之士說》,是吉田松陰著《講孟剳記》的節(jié)譯。《周濂溪張橫渠二子哲學論》,是吉田靜致的論文《周張二子の哲學(周子を略說し張子を詳論す)》的節(jié)譯?!度f國新地理學問答》,是岡村増?zhí)芍度f國地理新問答》的第一編緒論的節(jié)譯。

3、法律欄。該欄的翻譯全部由角谷大三郎擔任,如《國際公法總論》《第一、國際公法之主體》《第二、國家權利》等,據(jù)稱都是從《最近世國際公法論》譯出來的。

4、其他欄目。從日本的報刊雜志翻譯來的大量的信息都收錄在政治、商務、藝學等欄目中。“政治”欄的內容以報道中國時局為主?!吧虅铡睓诶锸珍浟巳毡疽约案鲊慕?jīng)濟信息和日本華商的動態(tài)?!八噷W”欄中有很多日常生活的新發(fā)明新知識的介紹?!敖?jīng)世文選”欄有上諭、論說、譯文、告示等。


《東亞報》的譯著與神戶東亞書局


《東亞報》設有“新書譯錄”欄目,這一欄目中的論著屬于同時代最新的“學問”和“思想”,值得注目。

韓曇首譯述《社會學新義》的原本是斯賓塞著《The Principles of Sociology》第一卷的日文編譯本的部分再譯。隨著《東亞報》的停刊,翻譯只進行了小部分。

澁江保著《社會學》首頁,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藏

康同文譯述《美國憲法》,是坪谷善四郎編著《萬國憲法》中相當于第2章“北亞米利加合眾國”部分的全譯??低牡淖g述連載與《東亞報》的刊行同步,是一份比較完整譯介美國憲法的譯文。

橋本海關譯《萬國公司新法》所依據(jù)的日文“原著”是草鹿丁卯次郎纂譯的《歐米各國株式會社要解》第一編最初部分。韓曇首譯述《法國議院選舉法》,是若林榮次郎翻譯的《佛國現(xiàn)行選舉法》的摘譯。

另外,《東亞報》在引用日本報紙雜志時,使用了許多“譯名”,關于其與原名的關系,比較繁雜。簡單說就是譯者們“創(chuàng)作”了不少似是而非的原著報刊名稱。例如,被稱為來自《日本報》《東京日本報》《國民報》《日本國民報》《國聞新報》《朝鮮京城報》《倫敦報》《東邦報》等報刊的消息實際上均來自于《日本》(報紙)。被稱為來自《工業(yè)報》《工藝報》《美國工藝報》《美國工業(yè)報》《英京倫敦報》《美國格致報》《美紐約報》《美國藝學報》《德國電報》《東方報》《俄東方報》《美國醫(yī)報》《藝業(yè)報》《英工業(yè)報》《美技藝報》《工業(yè)雜志》等報刊的文章,實際上均來自《工業(yè)雜志》。


東亞書局的影響


最后,關于《東亞報》對中國讀書界的影響,可從以下一則資料中窺見一斑。在徐維則編《增版東西學書錄》里,不僅對東亞書局既刊的書籍作比較詳細的評語,而且在介紹其他類似書籍時,也頻繁地言及東亞書局予定刊行的書籍名。

1898年7月19日,康有為為了減輕守舊派官僚的阻力,囑咐康同和勿將如民權、國家、皇上、滿洲之類敏感的詞匯輕易登諸報章。在當時,都可能成為守舊派攻擊的口實。


在遠離中國國內政治風波的神戶,經(jīng)過30年的交往,中日士人、商人建立了相互信賴的良好關系,集結在《東亞報》和東亞書局周圍的日本文人與中國維新派士人合作,通過漢文這一媒體向讀者傳播維新后日本的“學問”和“思想”,在其譯介的著述中,關于社會學、美國憲法的翻譯和介紹,都具有開拓性意義。雖然存在短暫,但譯載的日文著述不但數(shù)量眾多,而且涉及面非常廣泛,受到了中國讀書界的重視,對戊戌維新運動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19世紀末20世紀初,將明治維新后日本對西方文明所采取的吸收、消化、整形、再生后的成果向亞洲傳播的“思想連鎖”,是近代亞洲思想交流史中的一個重要現(xiàn)象。一般認為,攝取經(jīng)過日本吸收、整形的歐美技術、制度、思想、文化的嘗試,從流亡日本的梁啟超開始著手,稍后留日學生也參與了這一活動。但是要將擁有各種文體的日文,在中文標準文體從“文言文”向“白話文”轉換還沒有確定之際,“翻譯”這一知識運作工程,伴隨著意義傳達的曲折和乖戾等許多困難。隨著大量西方新概念新思想的導入和日本國學的興起、漢學的衰微,加上中日之間政治走向的分化,雙方的隔閡越來越深。重新構建東亞共同的話語和思想體系的任務,對無論是具有漢學素養(yǎng)的日本士人,還是速成研習日文的中國學人來說,都是非常艱難的。比梁啟超和留學生先行一步的神戶《東亞報》為后人留下了體現(xiàn)這一艱難歷程的珍貴史跡。

    (原文載《近代中國》第31輯,篇幅2.1萬字,有刪節(jié))


蔣海波,上海人,日本神戶大學博士,神戶孫文紀念館主任研究員,孫文研究會理事,神戶市外國語大學課程講師。從事中國近現(xiàn)代史、日本華僑史、中日文化交流史研究。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