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須知 編者按:本書雖已收集多種較顯淺之丹經(jīng)及練功問答,作為學者修煉入門之用,然入手方法尚嫌簡略,初學之士欲習打坐,恐仍不免茫然。故選取徐真一氏所著入手方法一種,作為附錄。此功較為詳明,可為初學楷則。學者以此印證丹經(jīng),自可入門。 ——本文摘自《丹功入門指要》 人生之根本 人之初生,由女子之卵細胞,與男子之精細胞,結(jié)合而成胎。胎在母體中,其初生也,一端為胎兒,一端為胞衣,而中間聯(lián)以臍帶。孕育十月,至脫胎以后,而臍帶方落。以此推之,可知人類胎生之始,必始于臍。臍即為其根本,培養(yǎng)此根本,當以心意之作用為之。靜坐者,即使吾心意凝聚之靈力,以影響生理也。 人生之根本在臍。往古有道之士,蓋早知之,故有修養(yǎng)丹田之法。丹田者,亦名氣海,在臍下腹部也。悲哉世俗之人,不知反求其根本,而安定其身心,終日營營,神明憧擾,致心性失其和平,官骸不能從令,疾病災(zāi)厄,于焉乘之。殊可憫已!靜坐之法,淺言之,乃凝集吾之心意,注于臍下之一點,使之安定。行持既久,由勉強幾于自然,于是全身細胞,悉皆聽命,煩惱不生,悅譯無量。儒家之主靜,老氏之抱一,佛家之禪定,命名各異,究其實,無非求身心之安定而已。 靜坐與心理之關(guān)系 人身有肉體與精神兩方面,而其不可思議處,多在精神方面。概而論之,其例實多。愧恥內(nèi)蘊,則顏為之赤。憂愁終夜,則發(fā)為之白。此精神之影響于形體一也。愉快時,則五官之所見所聞皆美,悲哀時則否。此精神之影響于形體二也。快感起時,則食欲增進,不快之時,則食欲減少。此精神之影響于腸胃也。忿怒嫉妒等不正感情起時,能使血液及各部組織中,發(fā)生毒素。此精神之影響于血液也。至若催眠術(shù)之利用暗示,使被術(shù)者執(zhí)熾熱之火箸,而告之曰:“不熱”,執(zhí)者即不覺其苦,并肌膚不變者,其例又不勝枚舉也。精神之能左右肉體,從可知矣。 世人不知此義,心戰(zhàn)于內(nèi),物誘于外,全體精神,既妄想顛倒,渙散而不統(tǒng)一,不能宰制肉體,于是肉體則徇種種嗜好,戕賊其生機。心與形日離,遂生百病,共且夭折,比比然也。靜坐者,能萃全身精神而統(tǒng)于一,天君泰然,百體從令,自然體氣和平,卻病延年。一者何,即神氣混融,身心安定也。 靜坐中身心安定之現(xiàn)象 身心之安定,前既言之。然靜坐時如何現(xiàn)象,不可不一述。身心安定之內(nèi)界,體氣和平,無思無慮,心意寂然,注于一點,如皓月懸空,潔凈無滓。呂新吾曰:“靜定中境界,與六合一般大,里面空空寂寂,無一個事物?!笔菫樯硇陌捕ㄖ畠?nèi)象,惟靜坐可以得之,其妙有不可言喻者。 方 法 靜坐之方法,確兩大要件:一為姿勢;二為調(diào)息。此即入門之關(guān)鍵。今依次說明于下: 靜坐前后應(yīng)注意事項 一、備靜室一間,或就臥室,開窗闔戶,不使他人來擾。 二、制軟厚之褥墊,備久坐之用,或用被毯折疊代替亦可。 三、入坐前寬衣解帶,使筋肉不受拘束。 四、平直其身,端正就坐。 五、靜坐畢,宜慢慢張眼,撫摩上下腹及舒放手足,切勿匆遽。如身熱有汗,必埃熱退后,始可見風。 靜坐時之兩足 一、盤足而坐。既以左腳加于右股之上,復(fù)以右腳互加于左股之上,稱為雙盤膝。初學者不易仿效,年齡較長學之更難,不必勉強。 二、盤對或以左腳加于右股之上,或以右腳加于左股之上,均可隨意。右式稱為單盤膝。初學者不能雙盤,自以單盤膝為宜。惟須注意姿勢端直,身不傾斜,其功效相同。 三、以右腳置于左股下,復(fù)以左腳置于右股下,兩小腿向后成交叉形。右式稱為下盤膝。如因年老,筋骨較硬,單盤亦不易辦到,可用下盤膝,其功效亦同。 四、無論雙盤單盤或下盤,三種坐姿,均須于臀部處,用軟褥墊高四五分,使比腿部略高,以免腰部彎曲。 五、初習盤足時,必覺麻木,可忍耐之,久則漸至自然。 六、麻木不能忍者,可上下交換其足,如再不能忍,則暫弛之,待麻木既去,再返坐。 七、如能十分忍耐,任其極端麻木,則麻木之后,自然能恢復(fù)原狀。若經(jīng)過此階段者,盤坐時即永不再麻木矣。 靜坐時之胸部,臀部、腹部 一、胸部宜順其自然,微微向前,使氣易下降,惟不可使腰彎曲,形如新月,反致阻礙氣機。 二、胸部宜向后稍稍凸出,使脊骨不曲。脊骨之形,本三折如弓,在臀部處,略向外彎,故坐時臀部宜凸出,然不可有意用力外凸,循其自然之姿勢可也。 三、腹之下部宜鎮(zhèn)定。鎮(zhèn)定下腹,即所以安定身心,然非有意運力入腹,乃集中心意于下腹部,即所謂臍下丹田,使心平息和,而身心自易安定矣。 靜坐時之兩手 一、兩手輕輕交握,貼于小腹之前,垂置小腿上。 二、交握之法,以一手輕握他手四指,兩拇指結(jié)成交叉之形。三、或以左手握右手,右手握左手,均各隨意。四、兩手交握垂下處所,各隨人之肢體聽宜,或在腹下,或在股上,不必一定。五、兩手下垂及交握之指尖,當悉任自然,不宜些須著力。 靜坐時之顏面、耳、目、口、津液及呼吸 一、頭頸正直,面宜向前。 二、兩耳宜如不聞, 三、眼宜輕閉。亦有主張兩眼微開者,此名垂簾。大抵坐時易于昏睡者。 宜用此法。若不昏睡,以閉為宜,蓋閉則心靜也。四、口宜噤,舌抵上腭。五、口生津液,宜咽下。六、呼吸宜用鼻,不可開口。 靜坐之心境 一、宜一切放下,勿起妄念。 不起妄念之法,即將誠意存于下丹田,極力遏止雜念, 用目內(nèi)觀,默默返照于下丹田一點(道經(jīng)所謂有欲觀竅)。丹田在臍下(注:即臍內(nèi))一寸三分之地位。但返照時,只須注意臍下一帶。不必拘于尺寸。使意念照定此處不移,呼覺在此,吸覺在此,息息不離此點,使心與息相依,于是注意之點愈明顯,則其他雜念愈伏藏。反復(fù)練習,妄念自漸漸消除,心境自能專一。心既專一,覺神不外馳時,則不必如前時之著意,只須順其自然而寂照之(道經(jīng)所謂無欲觀妙)。前者因雜念紛起,所以要集中意志于一處,制伏雜念?,F(xiàn)在雜念漸少,神不外馳,已由勉強臻于自然。此時則當順其自然,使腦中的注意力愈輕松愈好。如有一分注意力,即有一分不自然。不自然,就不能到“無思無慮,心意寂然,如皓月懸空,浩凈無滓”之妙境,但亦不可意散,如意散,中無一點誠意,則又落空也。由此輕松之寂照,自至無人無我,清靜空寂之妙境。而此時身體,已于不知不覺中,逐漸轉(zhuǎn)強,容光煥發(fā),諸病全消矣。 二、初學靜坐,往往因年齡愈長,妄念愈難消除、前返照丹田之法,如不易辦到,宜改用觀息法。 法以觀隨念至(即閉目以心意觀想著息頭,在鼻前去來),念在于息,觀在于息。念隨息之出入,念念依息,息息必觀,觀定不移,念頭即住。念頭即住,即不可過于著意,只要順其自然,有意無意的,或知而不觀即可。久久練臍下丹田,自較為易矣。 三、返照丹田,或用觀息法,均可兼用數(shù)息法。 一吸為一息,自一息至五息,或至十息,自存一信念,在此五息或十息中,不得起其他雜念。如被他念來擾,則另從頭數(shù)。務(wù)要一念到底,數(shù)完一遍,再接數(shù)多遍。待至純熟后,可由十息增至二十息,逐漸增至百息皆可。直至心平氣和,息微不可數(shù),則可停數(shù)。至此念頭即住矣。 四、靜坐本可以消除疾病,增進健康,然此等要求愈病及健康之觀念,亦宜屏棄勿思 五、靜坐者宜如宗教家,具有信仰心,必堅定不移,繼續(xù)行持,久乃大效。有效與否,全視信心。 六、在習坐初期,尚未生效前,應(yīng)盡量減少房事,否則難期成效。至要至要。 七、關(guān)于陽生采取,以及其他細微等法,可參看本書其他各篇。 靜坐之時間 一、靜坐之功候,到極深時,應(yīng)終日行、住、坐、臥,念茲在茲方可。然初習時,不可不規(guī)定時間,以早晨起床及晚間就寢前各坐一次為宜。否則每日至少必有一次靜坐。 二、每日靜坐之時間,固應(yīng)愈長愈妙,然不必有意求長,當聽其自然,能坐至三十分鐘,日久繼續(xù)不斷,則其收效已不少矣。 三、事繁之人,每次靜坐,以四十分鐘為宜,能延長至一小時更妙。 四、時間不論早晝晚皆宜。若每日只能一次者,以早晨起床時為佳。 五、每晚就寢前,能做十五分鐘或二十分鐘之短時間靜坐,亦頗有效??傊?,以起床后之靜坐為主,就寢前之都坐副之可也。 靜坐之呼吸 一、一呼一吸謂之一息,宜極靜細,以靜坐時自己亦不 聞其聲為合度,初學者不可勉強,仍宜順其自然呼吸。久久習之,呼吸自漸漸入細,出入極微,自己不覺不知,宛如無呼吸之狀態(tài)。 二、能達無呼吸之狀態(tài),則無呼息無吸息。雖有呼吸器, 似無所用之,而氣息仿佛從全身毛孔出入,至此乃達調(diào)息之極功,然初學者不可有意求之,須聽其自然,至要。 靜坐時腹內(nèi)之震動 一、靜坐日久,臍下丹田發(fā)現(xiàn)一種震動之現(xiàn)象,即為氣足之證。 二、震動之前,必先覺臍下有一股熱力,往來動蕩。 三、熱力動蕩既久,忽然發(fā)生一種震動,能使全身皆震。斯時不可驚駭,當一任其自然。 四、震動之速度,及震動之久暫,人各不同,皆起于自然,不可強求,亦不可遏抑。 五、震動時宜以意(不可用力),引此動力自尾閭(臀后脊骨下端盡處,名尾閭)循背脊上行,而達于頂。復(fù)透過頂,自顏面徐徐下降胸部,而達臍下(自尾閭上行至下降胸部,非一時之事,或距震動后數(shù)月,或經(jīng)年不定,閱者勿誤會)。久之期此動力,自能上下升降,并可以意運之于全身,洋溢四達,雖指甲毛發(fā)之尖,亦能感之。斯時全體皆熱,愉快異常,是即回復(fù)胎息之始基也。功夫至此,煩惱不生,悅懌無量,延年卻病,更其余事耳。惟在學者之力行何如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