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滄浪之水清又清啊,可以用來洗我的帽纓;滄浪之水濁又濁啊,可以用來洗我的腳。是漁夫針對遭到了放逐、在沅江邊上游蕩的屈原“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的嘆息,勸其不要因為改變不了“舉世皆濁”而以死自證高潔。 本意和發(fā)展屈原的本意是通過表現(xiàn)兩種決然不同的處世態(tài)度,來襯托表明自己高尚品德一塵不染的決心,寧愿投江葬死魚腹也不愿與世俗同流。同時也成功塑造了漁父這一位避世隱身釣魚江濱的隱士形象。漁父勸屈原“圣人不凝滯于物,而能與世推移。世人皆濁,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舉,自令放為?”的核心思想?yún)s反為后人所接受。人們在歌頌屈原的同時,不乏認同漁父的道家思想。 現(xiàn)實意義社會這淌水,有清有濁,是以世態(tài)。于君子,悲觀者看到的是處處混濁,認為清者舉步維艱,身處染缸哪能不著色,而生出世避禍之舉,以求獨善其身。豁達者因勢而動,積極進取,但求坦蕩,無愧于心,一樣可以做到“出污泥而不染”。 自身經(jīng)歷體會我本人是自認清高的人,從不愿意為了利益去說假話、奉承別人,總以為只要是大公無私的,總會得到大眾的支持,經(jīng)常不顧別人的臉面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得罪了不少人卻不自知,后來經(jīng)歷一些事情才知道自己不受待見的緣故。慢慢我也改變了一些作風,既然說真話不但起不了作用還惹人嫌,倒不如不說。于是,我自己定了一個講話的原則,有些話是可以不講的,講就講真話。對人呢,無論貴賤,你只想著大家都不容易,就自然一概尊重起來。 總結(jié)總而言之,做為清者,既要保持高潔,堅持原則,但也不能偏執(zhí)一端,對未來失去希望。社會的形態(tài)本身是復雜的、運動的,矛盾雙方的作用也在不斷推動著社會的發(fā)展,認識到這個社會的本質(zhì),我們就能接受形形色色社會現(xiàn)象,能改則改,不能改就避開,實在沒必要一根筋扛到底,更不能以此脫離社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