諧趣園是仿無錫惠山的寄暢園(建于明代,江南名園,乾隆六次南巡都在寄暢園駐留)而建于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名惠山園。嘉慶十六年(1811年)重修改名諧趣園。1860年被英法聯(lián)軍燒毀,光緒十八年(1891年)重建。慈禧太后喜歡在諧趣園賞荷釣魚,在涵遠(yuǎn)堂處理政事。諧趣園是頤和園的園中園,以池塘為中心,環(huán)池建有諧趣園八景(再現(xiàn)了“惠山園八景”):一堂(知春堂)、一軒(湛清軒)、一樓(矚新樓)、一齋(澄爽齋)、一亭(飲綠亭)、一橋(知魚橋)、一徑(尋詩徑)、一洞(云竇)。繞池塘邊游廊走一圈(我是順時(shí)針走),諧趣園八趣(時(shí)趣-春夏秋冬景不同的觀景地澄爽齋,水趣-玉琴峽,橋趣-知魚橋,書趣-蘭亭,樓趣-一層樓二層樓分不清的矚新樓,畫趣-游廊彩繪似長廊,廊趣-一條游廊連通亭軒樓堂,仿趣-仿建江南寄暢園)美景盡收眼底。 從仁壽殿北側(cè)往東的狹長甬道,經(jīng)過紫氣東來城關(guān)(建于清乾隆年間,南面匾額“紫氣東來”和北面匾額“赤城霞起”都是乾隆御筆),到達(dá)萬壽山東坡下的諧趣園宮門。 諧趣園西邊(與宮門平行)有澄爽齋、矚新樓和玉琴峽。 澄爽齋是諧趣園的“時(shí)趣”,前身為惠山園八景之一的“澹碧齋”,“澄爽齋”匾額是慈禧御筆?!?/span>澄”,水靜而清,“爽”,愉悅,在澄爽齋的看臺(tái)觀看春夏秋冬四季(四時(shí))的景色能使人心靜愉快。 矚新樓是諧趣園的“樓趣”,在諧趣園內(nèi)看是二層樓,在諧趣園外看則只有一層,所以是樓趣。矚新樓是諧趣園八景之一的“一樓”。 玉琴峽在矚新樓北側(cè)的假山中,有慈禧寫的“玉琴峽”山石。玉琴峽是諧趣園的“水趣”,諧趣園池塘的水就是從玉琴峽引入的。 諧趣園北邊有涵遠(yuǎn)堂、蘭亭(御碑亭)和湛清軒。 涵遠(yuǎn)堂是諧趣園正殿,匾額“涵遠(yuǎn)堂”和楹聯(lián)“西嶺煙霞生袖底,東洲云海落樽前”都是乾隆御筆,“涵遠(yuǎn)堂”下面的木刻匾額“繪畫館”是末代皇帝之弟溥杰書寫,現(xiàn)在里面是繪畫展。涵遠(yuǎn)堂前有個(gè)供慈禧太后登舟游玩的石碼頭。 涵遠(yuǎn)堂東側(cè)長長的游廊中有乾隆題寫“尋詩徑”的碑亭(蘭亭)。蘭亭是四角方亭,是諧趣園的“書趣”,有乾隆書法。“尋詩徑”是諧趣園八景之一的“一徑”。 蘭亭后是湛清軒?!罢壳遘帯必翌~是慈禧御筆。電影“火燒圓明園”劉曉慶唱小曲《艷陽天》勾引咸豐皇帝的部分鏡頭在此拍攝。湛清軒是諧趣園八景之一的“一軒”。 諧趣園西邊有知春堂,是慈禧辦理朝政和接見大臣的場(chǎng)所,匾額“知春堂”和楹聯(lián)“七寶欄桿千歲石,十洲煙景四時(shí)花”是慈禧所寫。知春堂前身是惠山園八景之首的“載時(shí)堂”。知春堂是諧趣園八景之一的“一堂”。 諧趣園南邊有“瞻碧”、“飲綠”、“秋洗”、“引鏡”四亭,屬于水中榭。飲綠亭是慈禧釣魚的地方,為諧趣園八景之一的“一亭”。 瞻碧亭前是知魚橋。知魚橋是諧趣園的“橋趣”,也是諧趣園八景之一的“一橋”。“知魚橋”和牌樓兩柱上刻的對(duì)聯(lián)“月波瀲滟金為色”、“風(fēng)瀨琤琮石有聲”為乾隆題寫。
引鏡亭經(jīng)知春亭(與東堤的同名)就回到宮門了。 小有天圓亭
知魚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