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西安,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fā)祥地和古絲綢之路的起點,人文積淀豐厚,歷史古跡眾多,佛教文化更是舉世聞名,擁有多座在歷史上極具影響力的千年古寺。其中坐落在長安區(qū)少陵原半坡的華嚴寺,是中國佛教華嚴宗的發(fā)源地,然而由于西安古跡太多,很少有人知道這座寺廟,景區(qū)里也幾乎沒有游人。 據(jù)《長安志》《咸寧縣志》記載:華嚴宗初祖杜順大師于唐貞觀年間(627——649年),也有說唐貞元十九年(803年),在少陵原興建了華嚴寺,并依據(jù)《華嚴經(jīng)》的思想開創(chuàng)了華嚴宗,后經(jīng)過二祖智儼大師、三祖法藏大師、四祖澄觀大師、五祖宗密大師的發(fā)展,成為漢傳佛教八大宗派之一。 華嚴寺地處少陵原半坡,北靠黃土崖壁,南臨近90度的百米陡坡,居高臨下可俯瞰樊川,西望神禾塬,南觀終南山諸峰,視野十分開闊。然而由于受到地形限制,無法修建樓閣殿堂,只能依塬勢挖掘窯洞安置佛像和供僧人居住,堪稱一座具有典型西北特色的“窯洞寺院”。 唐代的長安城,是全球佛教興法弘教的中心,各宗高僧碩學云集,而華嚴宗在當時也贏得了上至帝王、下至僧俗的一致推崇。從國外來到中國的善無畏等高僧以及一行大師、華嚴宗各代宗師,均被皇帝下詔住在華嚴寺,華嚴寺在當時也達到鼎盛,成為佛教界公認的“世界佛教中心”。 地勢高亢的少陵原,早在唐代就是夏日避暑的著名風景區(qū),李白、杜牧、岑參等詩人到此游覽后,留下了眾多描寫華嚴寺的詩篇,其中以李白的《杜陵絕句》:“南登杜陵上,北望五陵間。秋水明落日,流光滅遠山”和杜牧的《望故園賦》:“余三思歸兮,走杜陵之西道。巖曲天深,地平木栳。隴云秦樹,風高霜早。周臺漢園,斜陽暮草”最為著名。 然而隨著唐武宗時期的滅佛運動,華嚴寺遭遇了嚴重破壞。盡管后來寺廟得到重新復興,但明嘉靖年間的關中8級大地震讓華嚴寺再遭重創(chuàng)。據(jù)記載,少陵原的半坡邊緣崩塌之后,華嚴寺所有殿堂佛塔幾乎全部損毀,僅能從崖體上看到一點黃土窯洞的痕跡。 現(xiàn)在的華嚴寺為2009年重建,只有東西并峙的兩座古塔——華嚴宗初祖杜順法師靈塔和四祖澄觀法師靈塔,昭示著華嚴寺曾經(jīng)的輝煌。1930年陜西大旱,居士朱子橋到華嚴寺賑災時,見石碑上有“修塔即降甘露”的文字,于是在塔前發(fā)愿要重修兩塔。不可思議的是,幾天后果然天降大雨,朱子橋遂對二塔重新修葺。 修建于唐貞觀十四年(640年)的杜順法師靈塔,在華嚴寺矗立了1380年,現(xiàn)已成為華嚴寺的鎮(zhèn)寺之寶。而修建于唐開成三年(838年)的澄觀法師靈塔,距今也有1170年的歷史。兩座古塔雖然風化嚴重,但從精美絕倫的石刻中依然能看出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藝。 2006年,華嚴寺二塔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如今,華嚴寺作為華嚴宗的發(fā)祥地和祖庭道場,已成為世界佛教徒朝圣禮拜的圣地,也正因為華嚴宗成功宣傳了普賢菩薩的殊勝地位,使其成為中國家喻戶曉的四大菩薩之一,假如有機會的話,您也不妨來這里走走轉(zhuǎn)轉(zhuǎn)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