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當初的聯合國多數意見是把猶太人安置在巴勒斯坦地區(qū),把該地分解為猶太國家和阿拉伯國家?這是有道理的,并非僅僅是帝國主義國家的偽善。就是把你換成聯合國的頭兒,你權衡半年,估計你也拿不出別的好方案。迦南,這片流淌著奶和蜜的應許之地,當然不僅有猶太人一家惦記著,但猶太人畢竟在這里生活過一千多年,在這里創(chuàng)造了他們的宗教和文化。公元一、二世紀,羅馬帝國從此地將猶太人逐出,猶太人開始顛沛流離的生活在世界各地。 客觀上來說,猶太人從被趕走的那一天,就無時無刻的不想重返家園,但一直到十九世紀下半段,錫安主義(也叫猶太復國主義)才大規(guī)模生成,這源于當時歐洲各國掀起的排猶浪潮,復國運動一直持續(xù)到二戰(zhàn)結束才掀起的真正高潮。 在復國主義的號召下,世界各地的猶太人開始重返家園,從阿拉伯人和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手中購買土地,不斷移民至此地。 歐洲排猶最出名的希特勒并非排猶的始作俑者,之前沙俄的尼古拉二世做得不比他強到哪兒去,英國紳士們也是批量打包從本土轟走,哪個國家對猶太人也沒有罩上一層溫情脈脈的面紗。 1917年的《貝爾福宣言》確定了英國人的行事路線圖,支持猶太人在巴勒斯坦地區(qū)的復國運動,雖然二戰(zhàn)前期有所反復,但二戰(zhàn)之后,既然希特勒已經被無限摒棄,那么讓猶太人有條活路就成為所有戰(zhàn)勝國的一致政治正確性。 在戰(zhàn)后的美國阿拉斯加和蘇俄的遠東地區(qū)復國,更是自欺欺人的天方夜譚,沒有血與火的犧牲,沒有那塊天上地下能掉餡餅,猶太人只好把目光心無旁騖的聚焦在巴勒斯坦地區(qū)。 奧斯曼土耳其已經被拆爛了,阿拉伯人還沒有擰成一股繩,阿拉伯人窮的時候沒有擰成一股繩,富的時候更是沒可能。人家猶太人想回原籍,還是有著現實條件的。 一、本來人家就在那里生活過一千多年,猶太教與基督教也是表親,回到他們的發(fā)源地,去制衡一下原有的奧斯曼土耳其人和未來的阿拉伯人,西方文明表示能接受。 二、這也是猶太人統一后的思想,為此他們也付出了幾十年來千辛萬苦不斷的努力,從無到有,已經聚集起了65萬人口。 三、當時的巴勒斯坦地區(qū),托奧斯曼土耳其瓦解的福,本身也并沒有成立什么國家,處于英國的托管之下,不需要征求所謂當地人的意見,當地阿拉伯人地盤意識還不像后來那樣強烈,也沒有后世跳出來那么多的民族英雄。 四、最重要的,不去巴勒斯坦,去你家啊?沒有國家勇于接納。 那些投票反對聯合國《巴勒斯坦將來處理(分治計劃)問題的〈第181號決議〉》的國家自然是新生的阿拉伯國家。還是那句話,為什么其他國家沒有反對意見,是因為他們提不出更有建設性的意見。所有那些提不出更好方案、一味糾纏于“民族之間平等友好協商”這種和稀泥方式、為了反對而反對的國家,注定是要被貽笑大方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