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母(別名:貨母,舔母,肥兒草,肥知母),首錄于《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知母的干燥根莖。主產(chǎn)于河北(以歷縣產(chǎn)者最佳)、山西、陜西、內(nèi)蒙古。春、秋二季采挖,除去地上部分及須根,曬干,習(xí)稱“毛知母”;或除去外皮,曬干。切片。知母氣微,味微甜、略苦,嚼之帶黏性。以切面色黃白者為佳。生用,或鹽水炙用(潤軟刮去皮,切片,鹽炒用)。 [知母:“清潤”之品。清熱瀉火,滋陰潤燥,生津,潤腸通便。清熱瀉火宜生用,滋陰降火宜鹽水用。氣分高熱:生石膏配知母。降火堅陰:知母配黃柏。陰虛勞嗽:知母配川貝。] 一、性味歸經(jīng):苦、甘,寒。歸肺、胃、腎經(jīng)。 (苦能清泄熱邪,苦能堅陰,歸腎經(jīng),去腎火(相火)) 二、功效應(yīng)用:清熱瀉火,滋陰潤燥。(滋肺陰,胃陰,腎陰) 【特點】 ①治療溫病熱入氣分,和石膏相須配伍。 ②治療臟腑熱證,肺胃的實熱及肺胃腎的陰虛證均可治療。 【應(yīng)用】 1、清熱瀉火,用于外感熱病,溫?zé)岵?,邪熱亢盛,壯熱?strong>高熱煩渴,脈洪大等肺胃實熱證?!≈肝犊喔剩院|(zhì)潤,苦寒能清熱瀉火除煩,甘寒能生津潤燥止渴,善治溫?zé)岵⌒霸跉夥?/span>(氣分實熱證)之壯熱、煩渴、汗出、脈洪大者,常與石膏相須為用,如白虎湯(《傷寒論》)。 2、清熱瀉火,滋陰潤燥,用于肺熱咳嗽,肺陰虛燥咳(干咳無痰)、痰稠等證。知母有清泄肺火,滋陰潤燥之效。主入肺經(jīng),苦寒能清肺熱,甘寒能滋肺陰、潤肺燥。 1)用治肺熱咳嗽,痰黃質(zhì)稠,常與黃芩、梔子、瓜蔞等清肺、化痰藥同用,如清金化痰湯(《統(tǒng)旨方》); 2)治陰虛燥咳,干咳少痰,常與貝母同用以清肺化痰止咳,如二母散(《急救仙方》)。 3、滋陰潤燥,用于陰虛火旺,肺腎陰虧所致的骨蒸潮熱、盜汗、心煩等證。知母有滋陰降火的作用。入腎經(jīng),能滋腎陰、瀉腎火(相火)、退骨蒸,用治腎陰虧虛,陰虛火旺之骨蒸潮熱、遺精、盜汗,常與黃柏相須為用、配伍地黃等瀉火、滋陰藥同用,如知柏地黃丸(《醫(yī)宗金鑒》)。 4、清熱瀉火,用于陰虛內(nèi)熱消渴,癥見口渴、飲多、尿多者。知母苦甘寒質(zhì)潤,有清熱瀉火、滋陰潤燥、生津止渴功效,常用治內(nèi)熱津傷,口渴引飲之消渴證,同天花粉、葛根等配合使用可增強療效,如玉液湯(《醫(yī)學(xué)衷中參西錄》)。 5、滋陰潤燥,用于陰虛腸燥便秘。知母能滋陰潤燥以通便,用治陰虛腸燥便秘,常與生地黃、玄參、麥冬等滋陰潤腸通便藥配伍。 三、用法用量:煎服,6~12g。知母清熱瀉火宜生用,滋陰降火宜鹽水炙用。 四、使用注意:知母性寒質(zhì)潤,能滑腸通便,故脾虛便溏者慎用。 【鑒別用藥】 石膏與知母均具有清熱瀉火,除煩止渴作用,用于治療氣分實熱證,癥見身熱、口渴、汗出、脈洪大等,二者常相須為用。 不同之處在于,石膏重在清臟腑實熱,瀉肺胃火,用于肺熱咳嗽,胃火牙痛,此外,煅石膏收斂生肌,用于瘡瘍潰后不斂、濕疹,燒燙傷等; 知母甘苦性寒質(zhì)潤,具有滋陰潤燥作用,既用于肺熱咳嗽,又用于陰虛燥咳、內(nèi)熱消渴、骨蒸潮熱、腸燥便秘等。 【試述知母的性能主治及使用注意】 知母,苦甘性寒,質(zhì)地滋潤,上清肺熱而瀉火,下潤腎燥而滋陰,中泄胃火而除煩渴,為清解滋潤之品。 功能清熱瀉火、滋陰潤燥,既善治熱病煩渴,屬氣分證者常配生石膏,屬營血分證者亦常投用;又善治肺熱咳嗽、燥熱咳嗽、陰虛勞嗽;還善治骨蒸潮熱、內(nèi)熱消渴。此外,又潤腸燥而通便,治陰虛腸燥便秘。 本品寒潤滑腸,脾虛便溏者慎用。 【石膏和知母的鑒別】 ①都具有清熱瀉火的作用,都可以治療溫病熱入氣分(相須配伍),都可以治療肺胃實熱證。 ②石膏為治療肺胃實熱的要藥,而知母滋陰潤燥,所以石膏治療肺胃實熱作用強于知母。 ③煅石膏收濕、生肌、斂瘡、止血;知母滋陰生津潤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