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座傳說中很靈驗的“四面佛”,位于曼谷市中心的愛侶灣,處在兩條路相交的一個小廣場上,靠近君悅酒店,其香火甚旺。據(jù)說,在君悅酒店前身興建時,曾發(fā)生了一連串事故,于是店主就請來了一位有天眼通的少將軍人到店里察看,他建議在酒店前面供奉四面佛,這樣就能消除災禍,平安順利。四面佛壇建成后,這個酒店果真再無意外事件發(fā)生,而且還生意興隆。相傳,泰國的這個“四面佛”,最初也是有一位商人從印度引進的。當時,這個商人經(jīng)營的餐飲店,生意很慘淡。雖然他很努力,也找人想了好多辦法,可始終沒有解決這個問題。最后,有個高人告訴他,印度的四面佛很靈,不妨可以一試。于是他用重金從印度請來了一尊,擺在了店門前。飯店重新開張后,生意果然好了起來,而且還帶動了周邊的一些商鋪。因此,在泰國有的飯店和賓館門前,都會看到一些大小各異的四面佛壇。
愛侶灣前小廣場上的“四面佛壇”
四面佛又稱“有求必應”佛,可他并不來自于佛教,他是婆羅門教的一位大神。婆羅門教起源于古印度,是現(xiàn)在印度國教印度教的古代形式。四面佛的原名叫梵天,又稱“大梵天王”,是婆羅門教三大主神之一。梵天一般被說成是宇宙的構造者和世界的守護者?在古印度,也有說他是人類始祖比塔廖耶的創(chuàng)造物。婆羅門教則認為,他是自我創(chuàng)造之神,他是從火漂浮在宇宙洪水上的金卵中孵化出來的。梵天誕生后,他又從自己的本體中創(chuàng)造了一個女伴,并深深的愛上了她。這個女孩既是他的女兒又是他的妻子,他與這個姑娘的結合衍生出了人類。古印度的這個宗教傳說,在創(chuàng)始神的誕生方式上,仿佛與希臘神話中的混沌之神卡俄斯很相似。而在繁育后代上,則與大地之母蓋亞同出一轍,則是梵天是個男性,而蓋亞是個女的。也許這就是希臘人與婆羅門教的創(chuàng)立者雅利安人有著某種血緣關系的原故吧。
創(chuàng)造之神梵天被華人地區(qū)稱為四面佛
應該說,雅利安人并不是古印度本地居民,而是一支外來人種。在西方,雅利安人最著名的史前口頭文學作品便是《伊利亞特》。在印度次大陸上,早期的土著居民則是達羅毗荼人。從外表上看,雅利安人屬于高身材,白皮膚,藍眼睛的人種,而達羅毗荼人則是黑皮膚、低鼻子,因此在相貌上有很大區(qū)別。當雅利安人征服了這片土地,成了新主人后,為了區(qū)分彼此,便開始推行種姓制度。婆羅門教的核心教義也是種姓制,其劃分的標準則是按人種和膚色來確定的?!胺N姓”一詞在印度的梵文中叫“瓦爾那”,就是顏色或品質的意思,因此種姓制度又叫“瓦爾那制度”。雅利安人自稱“雅利安瓦爾那”,即高貴的種姓,而被征服的達羅毗荼人則稱為“達薩瓦爾那”。雅利安人在內(nèi)部的分爭過程中,又形成了婆羅門、剎帝利、吠舍三個等級,而把最后一個等級首陀羅則留給了達羅毗荼人。這就是婆羅門教,或者說印度種姓制中的四個等級。
這套種姓體系又被稱為“瓦爾那”體系
在印度教中,祭司被稱為婆羅門,處于種姓制度中最高等級,婆羅門教的稱謂也由此而得。婆羅門教的主要經(jīng)典《吠陀》則是由婆羅門的祭司們集體編纂完成的,是記錄各種知識的宗教文獻。在古印度,大型的祭祀活動都是由婆羅門祭司主持,他們在儀式上要吟唱宗教詩歌和經(jīng)文。祭司們對這些口頭流傳的詩歌和經(jīng)文進行了整理,編纂成了《吠陀》,并作為祭祀活動中必不可少的工具。這種口口相傳的詩歌經(jīng)文有著嚴格的保密制度,只能在婆羅門中流傳,只是到了近代才被允許印成書籍?!斗屯印饭灿兴牟勘炯渲凶钣写硇缘氖恰独婢惴屯印?,它所反映的時代也被稱為“早期吠陀時代”。在后期吠陀時代,又逐漸出現(xiàn)了解釋吠陀經(jīng)書的文獻,即《梵書》、《森林書》和《奧義書》。作為印度最早的宗教圣典,《吠陀》保留了許多印度宗教的原初形態(tài),例如多神崇拜、自然崇拜、祖先崇拜等等。
騎著天鵝(或孔雀)的梵天大神
婆羅門教產(chǎn)生于吠陀時代,《吠陀》的思想與婆羅門教義一脈相承,所以這些書亦稱為婆羅門書,于是最早的婆羅門教又被稱為吠陀教。婆羅門教是一個多神崇拜的宗教,其諸神基本上來自于吠陀時代的自然崇拜,部分來自于土著崇拜。梵天、毗濕奴和混婆是婆羅門教最高的三位主神。毗濕奴是護持神,濕婆則是毀滅神,而梵天不僅是創(chuàng)造天地之神,也被稱為宇宙之主,眾生之父。他掌管人間的榮華富貴,具備崇高的法力。當婆羅門教傳到恒河流域的中印度時,由多神崇拜逐漸轉為只信仰“梵天”一神。并創(chuàng)造出了“梵天生四姓”之說,也就是四個種姓都為梵天所生。但不滿這一說法的理論者仍有之,于是應運而生了各類宗教理論,如數(shù)論、勝論、瑜珈、吠槽多等,這些婆羅門教派,都有各自不同的宗教主張。最后由吠槽多派對各派分歧進行了調(diào)和,又對《吠陀》等古籍作了傳承和發(fā)展,形成了現(xiàn)在印度教的正統(tǒng)思想。
印度婆羅門教中的“大梵天王”畫像
四面佛實際上是華人地區(qū)對婆羅門教中梵天大神的俗稱,嚴格來講,應該叫“四面神”,似乎更準確點。在印度教的教義中,梵天雕像只有四臉四臂。四臉代表四部《吠陀》本集,四臂分別象征心靈、智慧、自我、自信。傳說大梵天本來有五個臉,但因誰是宙宇的創(chuàng)造者,而若怒了另一位主神濕婆,于是憤怒的濕婆,派自己的化身“派拉瓦”,砍掉了梵天第五個頭。也有的說,梵天創(chuàng)造了自己的女兒,為了能時刻看到她,便有了五張臉。當濕婆得知他要娶自己女兒為妻,他認為這有違倫理,故而砍掉了他的一個臉。印度人也因為這個原因,很少為這個主神建寺造像來朝拜。而泰國“四面佛”的四個臉,則分別代表愛情、事業(yè)、健康與財運,對于這種解讀,似乎與印度教中四臉的象征性,還是有些差異。另外,泰國“四面佛”還有八臂和八手,各持一物,分別代表各自的法力和意義。佛教稱四面佛為婆羅門的四梵行,具有慈、悲、喜、舍之四梵心,并能照顧到東西南北四方之世人及生靈。
酒店服務員在清洗四面佛壇
我們在泰國各地游玩時,看到過好些四面佛壇,泰國本地人對這個佛壇很尊重,但好像向他膜拜和祈求的人并不多。但華人地區(qū)對這個四面佛卻很相信,尤其是曼谷愛侶灣的那尊四面佛,之前以香港、新加坡等地的華人去朝拜居多,特別是那些大明星去了以后,產(chǎn)生了廣告效應,現(xiàn)在內(nèi)陸去的人也越來越多了。我個人分析,這可能與華人的宗教信仰觀有關。佛教誕生于古印度地區(qū),是從婆羅門文化中脫穎而出的宗教。當佛教成功進入古代中國時,也就把某些婆羅門文化的東西順便帶了進來。但對于婆羅教中的種姓制度,中國封建帝皇是不接受的。在古代中國,皇帝及統(tǒng)治集團社會地位最高,其次才是以士大夫為代表的知識階層。而種姓制中,以控制著社會意識形態(tài)和宗教事務的婆羅門地位最高,他們屬知識階層,其次才是剎帝利,也就是國王、大臣等統(tǒng)治階層。這也就決定了中國帝王們是絕對不會接受這個種姓制度的,這也是婆羅門教沒能在華夏大地流行最主要的因素。
清邁一條街角口處的四面佛壇
佛教是沒有種姓等級制,倡導人人平等的理念,同時還將修行活動與日常生活劃開,形成了較為平等的僧團組織和固定的修行活動場所寺廟,從而促進了宗教崇拜熱情的持久發(fā)展。這種以人為本的宗教思想與我國的儒家文化很合拍,便很快被中國統(tǒng)治者和廣大老百姓所認可。這也是佛教而不是婆羅門教,被中國文化所接受的原因之一。原始佛教的核心理念是依靠自我修行來解脫自身煩惱,也就是佛教中的“渡已”。而婆羅門教則是依靠對梵天的祭祀和祈求,來解脫人世間的煩惱,是借助外力來實現(xiàn)“渡人”。在佛教建立之初,佛陀和僧侶們對婆羅門教的那套祭司和儀軌是極力反對的,所以更接近于原始佛教的小乘佛教,對祭拜儀式并不看重。這也就能理解信仰小乘佛教的泰國人,為什么很少去寺廟祭拜。
神仙半島山頂上的一尊四面佛壇
流行于中華大地的大乘佛教,在傳教過程中,就將儒家的禮儀文化與婆羅門教的祭司儀軌相結合,并植入到了大乘佛教的修行活動中。使得我們的教徒,甚至普通百姓,不論遇到什么佛,都要去拜一拜。這也就是為什么曼谷四面佛,華人祭拜比較多的根本原因之所在。如今這個四面佛壇,已成了泰國旅游重要的景點之一,至于四面佛是不是佛教中的“佛”?可以肯定的說:不是的。因為佛教中的“佛”一般都指的是佛陀釋迦牟尼,大乘佛教也把覺者和覺悟稱為佛,所以“佛”的外表應該與正常人相同的,不可能有四個臉。所以四面佛也就不可能是佛教中的“佛”了。我寫這篇游記,想通過文字,努力把這個事說清楚,其目的就是想為讀者,提供一些四面佛的背景資料而已。也使游客們在祭拜四面佛的同時,能了解更多的,有關宗教方面的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