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美軍在廣島和長崎投放的原子彈,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也是目前唯一一次將核武器運用于實戰(zhàn)。第一枚原子彈外號“小男孩”,于1945年8月6日投在廣島,炸死了成千上萬的士兵和民眾,摧毀了廣島大部分基礎(chǔ)設(shè)施。 然而,日本經(jīng)受這枚原子彈襲擊后仍然拒絕投降,并發(fā)動日本軍民繼續(xù)抵抗。美國遂決定在另外4個合適的城市中再選一個,進行另一次核襲擊。他們首先選擇了小倉市,這里有日本最大的彈藥工廠,摧毀這座城市能夠極大地削弱日本的戰(zhàn)爭實力。另外3座備選城市是橫濱、新瀉和京都。 圖:廣島(左)和長崎(右)的原子彈蘑菇云。 1945年8月9日晨,美軍B-29轟炸機裝載外號為“胖子”的原子彈飛向小倉市。當天的小倉市被厚厚的云層遮擋,飛機無法安全到達預定投放位置。飛行員多次嘗試,才靠近目標空域。這時,日本的高射炮兵又發(fā)現(xiàn)了飛機,開始猛烈對空射擊,飛行員不敢降低高度。任務指揮官阿什沃思迅速改變航向,飛機轉(zhuǎn)向長崎。 在美國人評估的4座轟炸城市中,小倉市的轟炸價值最高,橫濱、新瀉則只是備選,而京都是日本的歷史文化城市,摧毀京都會破壞歷史名城。指揮官之所以臨時決定飛往長崎,完全是臨機決定。因為此次飛行持續(xù)時間長,飛機上的輔助油箱又已損壞,難以飛到橫濱、新瀉后又安全返回出發(fā)的基地。而轟炸長崎后,可以就近飛到美軍占領(lǐng)的沖繩降落。 圖:在長崎投下“胖子”原子彈的機組人員。 當時的長崎也被厚厚的云遮擋,可視度很低,任務指揮官指揮機組人員依靠雷達,計算核彈落點。然而計算偏差,核彈落在了目標點西北3公里處。這一偏差導致核彈沒有在人口最密集的地方爆炸,拯救了無數(shù)長崎人的生命,卻順便炸毀了浦上谷市一部分建筑。 圖:日本人將原子彈爆炸后的長崎,描述為“沒有墓碑的墓地”。 長崎的特殊地形,也讓部分長崎人躲過了核爆。這座城市由于有山谷丘陵,為部分人遮擋了核爆沖擊波。即便如此,至少有4萬人在爆炸中立即喪生。當天的天氣救了小倉市,如果美軍按計劃在小倉投放原子彈,這里地形平坦,整座城市都會從地圖上消失。 |
|
來自: 戰(zhàn)旗視界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