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三星堆一、二號坑的發(fā)現(xiàn),讓湮沒了三千年的古蜀文明蜚聲世界。2020年2月8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星堆工作站站長雷雨先生在央視節(jié)目《開講啦》中透露:時隔三十多年后,三星堆考古又有了重大突破,新發(fā)現(xiàn)的三號坑與原來的二號坑形制幾乎一樣,經(jīng)一、二號坑的發(fā)掘者陳德安先生確認,三號坑已露出的疑似青銅器為大口尊,接下來的發(fā)掘必將沖擊現(xiàn)有的考古觀點,進一步解開古蜀國的神秘外衣。 四川省廣漢市西北的鴨子河畔,曾分布著三個連綿起伏的黃土堆,因形似三顆星斗,被當?shù)乩习傩辗Q作“三星堆”,又因黃土堆挨著月亮灣,便有了“三星伴月”的美稱。民國十八年(1929),月亮灣的村民燕道誠、燕青保父子在清理門口的水溝時,無意間挖到一個堆滿玉石器的土坑,里面玉璧、玉璋等有數(shù)百件之多。燕家是本地富戶,燕道誠讀過書也算有些見識,他自然知道自己挖到了“古董”??赡苡捎谟褓|(zhì)不好,燕道誠送了不少給親朋好友,還有些便宜地賣給了古董商。成都的金石鑒賞家龔熙臺也買到了四件燕家的玉器,并將自己的研究成果發(fā)表在刊物上,這使得“廣漢玉器”很快在古玩界聲名鵲起,不少玉器古董商紛紛追尋它的來源。 1931年春,英國神父董篤宜也從燕道誠手中買到幾件玉石器,經(jīng)華西協(xié)和大學的美籍學者戴謙和鑒定為商周遺物。同為華西協(xié)和大學的考古學者葛維漢聽到消息后,于這年的中旬趕去廣漢做了實地調(diào)查。此后的三年,由于古董商的覬覦,月亮灣遺址變得岌岌可危。直到1934年3月,在廣漢縣縣長羅雨蒼的支持下,葛維漢為首的華西大學博物館考古隊才開始正式的發(fā)掘工作。后因附近土匪橫行,葛維漢和林名均等學者在發(fā)掘了10天后便宣告結(jié)束。不過發(fā)掘的收獲倒是頗豐,有玉石器和陶器等600多件,葛維漢回成都后,還整理出《漢州發(fā)掘簡報》一文,此次發(fā)掘工作揭開了以后半個多世紀三星堆考古的序幕。 新中國成立后,考古工作者恢復了三星堆的考古工作,經(jīng)過多年探查,馮漢驥教授認識到三星堆“很可能就是古代蜀國的一個中心都邑”。到上世紀80年代初,三星堆正式被建議命名為“三星堆文化”。真正讓三星堆為世人熟知的是1986年一、二號坑的發(fā)現(xiàn),據(jù)發(fā)掘者陳德安先生回憶:當時正值盛夏,有一天上午三星堆附近磚瓦廠的工人急匆匆地闖進三星堆考古工作站,對陳德安說,“陳老師,你快去看看,燒磚取土的時候挖出東西來了,有銅的、石頭的,還有刀?!标惖掳埠完愶@丹急忙趕赴現(xiàn)場,原來工人所說的“刀”居然是玉戈和玉璋。在接下來的正式發(fā)掘中,金杖、青銅人頭像、象牙和玉石器等四百余件文物陸續(xù)出土。在一號坑被發(fā)現(xiàn)后,8月上旬,二號坑又突然被發(fā)現(xiàn)了,青銅大立人、青銅神樹、縱目人面具和貼黃金面罩的青銅人頭像等大量珍貴文物很快被發(fā)掘出來。三星堆一、二號坑的發(fā)掘,使沉睡三千年的古蜀文明一醒驚天下。 李白有詩云:蜀道難,難于上青天。正因有獨特的自然屏障,先秦蜀地才出現(xiàn)了三星堆這樣神秘的文化。從三星堆已有的遺跡和遺物來看,無疑是馮漢驥教授所說的古蜀國的中心都邑所在?!靶Q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在后人看來,古蜀國先王的事跡多少帶有傳說的色彩,不過三星堆文物與這些傳說倒真有不少相互印證的地方。 三星堆一號坑出土的第一件器物是金杖,長約143cm,一端刻有戴冠的人像,扛著箭的鳥,箭的末端還穿過魚身。魚和鳥的組合自然讓人想到古蜀王魚鳧,鳧一般是指水鳥,所以魚鳥紋飾與人名完全契合。三星堆一、二號坑的年代一般認為是商末周初,此時中原地區(qū)已出現(xiàn)象形文字——甲骨文。三星堆遺址中并未發(fā)現(xiàn)明確的文字,如果這魚和鳥的造型代表蜀王魚鳧,倒是與象形文字有異曲同工之妙。金杖的含金量很高,長度也方便人持握,造型與埃及和西亞地區(qū)常見的權(quán)杖很像,這都為此物是古蜀王權(quán)杖提供了側(cè)證。 三星堆金杖上的紋飾。 二號坑出土的縱目人面具與史籍記載中的古蜀王蠶叢有類似之處,《華陽國志·蜀志》中記載:“有蜀侯蠶叢,其目縱,始稱王”。根據(jù)典籍記載,中國古代有不少重瞳的“圣人”,像晉文王重耳、西楚霸王項羽皆是如此,于是有人便提出蠶叢也是“圣人異相”,他的“目縱”可能與傳說中二郎神頭頂?shù)难劬σ粯?,是豎著長的。直到三星堆出土了青銅縱目人像面具,銅面具上眼睛處有凸起的圓柱,研究者才恍然大悟,“目縱”原來是眼睛突出的意思。根據(jù)“目縱”這條線索,縱目人面具表現(xiàn)的是蠶叢夸張、神化后的形象也得到了大家的認可。 三星堆青銅縱目人像面具。 關(guān)于蠶叢為何“目縱”,有學者指出是因為他居住在岷山上游的汶山郡,此地水土中嚴重缺碘,導致人易患甲亢,甲亢最常見的病癥之一就是眼球向外凸出。因此,有專家猜測蜀王蠶叢很可能是一個嚴重的甲亢病患者,于是便有了“縱目”形象。 此外,《尚書·周書》還記載,在周武王伐紂發(fā)動牧野大戰(zhàn)的前夕,武王為號召聯(lián)盟的諸國將士奮勇伐商,曾做過一篇《牧誓》的宣言,其中提到一同與西岐伐商的諸侯中便有蜀國。三星堆遺址出土的玉戈、玉璋和大口尊等器物和紋飾,帶有明顯的中原商文化的痕跡,這表明兩地存在著政治和文化交流,這也為三星堆遺址即為古蜀國遺址提供了佐證。 第一次見到一、二號坑出土的怪異青銅器,三星堆的考古工作者也是一頭霧水,不少文物在國內(nèi)考古中都是首次出現(xiàn),甚至有人疑惑人面像表現(xiàn)的是“天外來客”。實際上這些大粗眉、杏眼、闊口抿嘴、大長耳的青銅人像并不是真人的面容,而是面具的造型,這些面具與古蜀人的信仰息息相關(guān)。在由古至今傳承的儺文化中,面具都是事神不可缺少的道具。古蜀國擔任祭司的巫師,想必也會在祭祀儀式上戴上夸張的面具,表示自己化身為神靈傳達神諭。 在古蜀人的神話傳說體系中,太陽崇拜是最為重要的信仰,這在三星堆二號坑出土的兩件青銅神樹中表現(xiàn)得尤為突出。最大的一號神樹,枝干皆是彎彎向下,枝條之上有規(guī)律地立著九只神鳥。有學者推測,神樹頂部還有一只鳥站立,應(yīng)是十只神鳥。 三星堆青銅神樹。 中國的古代神話中,有十日并行危害百姓,引發(fā)后羿射日的故事。此外,不少志怪書籍中還有神樹與太陽運行密切相關(guān)的傳說。《山海經(jīng)·海外東經(jīng)》中記有:“湯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齒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山海經(jīng)·大荒東經(jīng)》又記:“湯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載于烏?!泵鞔_指出太陽是由金烏鳥背負,十個太陽輪流在扶桑木上停歇,便有了日出日落。青銅神樹與扶桑樹的造型極盡相似,是這些遠古傳說最直觀的形象展示,而神樹上未見的那只神鳥或許就是“居上枝”當值的太陽。 三星堆一號青銅神樹又名“通天神樹”,高約396cm,是已發(fā)現(xiàn)的體量最大的單體商周青銅器。這樣的巨型青銅器,被古蜀人認為有通天之能也不足為奇。在一號青銅樹的下端還有一條長約兩米的巨龍,在古蜀人想象中,不知巨龍是金烏白日巡游的駕乘還是祭司們上天與太陽溝通的坐騎。除卻神樹,三星堆遺址還出土了形似方向盤的“青銅太陽輪形器”,五道支架被認為象征著從太陽散發(fā)出的光芒,可能是古蜀人在神廟中供奉的太陽象征物。 三星堆青銅太陽輪形器。 在距今二千六百年左右,三星堆文化突然湮沒在歷史的塵埃中。2001年考古工作者在距三星堆遺址四十五公里外,發(fā)現(xiàn)了一處新的古蜀人文化中心——金沙遺址,它出土的諸多文物與三星堆都有相似之處,比如其中的太陽金鳥金飾,中心為旋轉(zhuǎn)芒紋表現(xiàn)的太陽,周圍有四只神鳥首尾相接地繞其飛翔,明顯表現(xiàn)出太陽崇拜的信仰意識,金沙遺址表明三星堆的古蜀人并沒有消失,而是發(fā)生了遷移。如今三星堆三號坑的出現(xiàn)又為古蜀國的研究帶來了新的契機,神秘的古蜀國又將會訴說怎樣新的故事,我們拭目以待。 本報道首發(fā)于2020年3月2日的《海南日報》,系原文原圖分享,感興趣的讀者記得收藏哦。 文\本刊特約撰稿 劉亭亭 新媒體編輯\實習生 黃雅慧 本版照片均為資料圖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