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 繼 談起三國史,國與國、國與郡、郡與縣之間的戰(zhàn)爭、地理及其人文關系等,要真正的領會它,對普通人來說,還是一件較難的課題。大家都知道赤壁之戰(zhàn)前后的重大歷史事件都是圍繞荊州展開的。更有趣的是“劉備借荊州,有借無還”的典故,真是人人皆知。但說起荊州來,在三國時期總是感覺到“分不完的荊州,割不盡的江夏,劃不清的長沙。”例如曹操收荊州、劉備借荊州、關羽鎮(zhèn)荊州、孫權討還荊州、呂蒙奪荊州,無不圍繞荊州展開。 根據(jù)考略,最早的荊州刺史部治所并不在現(xiàn)在的荊州城,其州治所在武陵郡漢壽縣(今湖南常德市),與武陵郡太守曹寅同地設置辦公,故治部于武陵。東漢初平元年(190年),群雄討伐董卓,推袁紹為盟主,長沙太守孫堅起兵響應,率兵北上,孫堅在武陵太守曹寅的欺騙下,經武陵以舊怨殺死了荊州刺使王睿,以董卓為首的朝廷就詔劉表為荊州刺史,孫堅改官豫州刺使,蘇代為長沙太守。 東漢初平二年(191年),荊州人心歸附,原南陽、南郡、江夏、零陵、桂陽、武陵、長沙、章陵(原名舂陵)八郡檄文建奏,劉表遂徙荊州治所移至南陽郡的襄陽(今湖北襄陽市),專治荊州。治所既不在南郡,也不在今荊州城內。治所遷至襄陽后,歷史上的古荊州刺史部被劉表改制設為南陽、南郡、江夏、零陵、桂陽、武陵、長沙七郡。轄區(qū)含今湖南、湖北、廣西北境、貴州東北部、四川東部以及廣東連縣等地。三國時期荊州屬于南郡,南郡含江陵、荊州。因為荊州在南郡,南郡又是荊州刺史部下的七個郡之一。東漢初平三年(192年),劉表地域富遮,向朝廷納賦貢獻大,被賜為荊州牧、鎮(zhèn)南將軍。 東漢末年,劉表又置設九郡,從南郡中分出了江陵郡,從南陽郡中析出襄陽郡:這就是后世稱為的“荊襄九郡”的來歷。曹袁官渡之戰(zhàn),袁紹戰(zhàn)敗而亡,南陽郡被曹操占領,投靠袁紹的劉備只好依附劉表,躲入劉表的護身符襄陽郡,劉表并將襄陽郡給了劉備駐守,自己將治所才遷至荊州城內。 劉備在襄陽“三顧茅廬”納諸葛孔明,不知為什么抵抗不了曹操南侵,劉備被曹操擊敗,拖兒帶妻南逃。劉表被急死,劉琮降魏,南陽、南郡、長沙、桂陽、零陵、武零六郡和江夏郡北部全攬于曹操懷抱。而江夏郡被曹操、劉琦、孫權三方瓜分,但以劉琦占有主體,孫權占據(jù)江夏郡長江以南部分。從此,江夏郡形成了“一郡三體”之勢。 赤壁之戰(zhàn)中,劉備請準孫權,從周瑜手中“分南岸地以給備”,劉備趁機占據(jù)了長沙、桂陽、零陵、武零四郡,加上江夏郡劉琦的一部分地盤,獲得的地盤最大。劉備屯油口(公安)建城。 建安十四年 (209年),曹仁占據(jù)江陵城被周瑜所困,后不得已放棄南郡江陵,突圍逃至襄陽,周瑜打敗曹仁,奪得南郡的南部地區(qū),孫權拜周瑜為偏將軍,領南郡太守,駐江陵(南郡治所)。這就是《三國志. 先主傳第二》裴松之《江表傳》載曰:“周瑜為南郡太守,分南岸地以給備。備別立營于油口,改名為公安”的由來。這樣曹操占據(jù)南陽郡和襄陽郡及南郡的北部;而孫權只有南郡的南部,獲得的地盤最少。赤壁之戰(zhàn)后,曹、劉、孫三家共分荊州,見版圖1。 建安十五年(210年),劉備和諸葛亮玩心肝計,找由頭說“備以瑜所給地少,不足安民,復從權借荊州數(shù)郡?!逼鋵崉涞男?/span>計:一是曹操占有南陽郡和襄陽郡及南郡的北部,東吳周瑜僅占有半個南郡的南部,這半個南郡插在魏蜀的中間,對于劉備來講沒有一點發(fā)展前途。往北斷了爭奪中原的念頭,對西又無法取川中。而孫權控制南郡,整個長江水道戰(zhàn)略要地都在孫權的手里,劉備要北擴或西取,沒有周瑜的同意,劉備連腳都不敢邁一步,怕周瑜襲擊他的后方。再說吳軍從江陵而下,連防守的地方都沒有。想去想來,只好聽從孔明之計,找孫權以土地太少,難以安民,騙借了南郡。二是巧好東吳的半個南郡又在南方劉備和北方曹操的包圍中,為了安慰民心,鞏固聯(lián)盟抗曹,孫權納魯肅之策,把東吳占據(jù)的半個南郡借給了劉備,當然也包括了荊州城。這就是“劉備借荊州”的由來,關羽后來才有了荊州第一市長之職。東吳名將陳普也從南郡太守復為江夏太守,魯肅也從江陵下屯嘉魚陸口,拜奮武校尉、偏將軍、大都督、漢昌郡太守。從此劉備占據(jù)了荊州南部五郡和江夏的漢江兩岸的夏口(漢口)城,曹操擁有荊州北部的襄陽郡和南陽郡,另加江夏郡北方的一部分,孫權僅占江夏郡東部及長江江南的部分。轟轟烈烈的赤壁之戰(zhàn),孫權什么也沒得到,為了結好聯(lián)盟,還把妹妹嫁給了劉備,這就是羅貫中《三國演義》中的 “賠了夫人又折兵”的笑柄。 實際赤壁之戰(zhàn)的大功在東吳,沒有東吳撐腰和聯(lián)盟,劉備被曹操追得像落湯雞一樣逃到了夏口,哪有能力抗御曹操。而孫權則只剩下江夏郡的東部(陽新)及長江以南(鄂南)部分地盤,劉備占有荊州絕大部分地盤。劉備借荊州時,時可能和孫權達成了今后向西取了川地、或向北方收了曹地就歸還荊州的口盟。 建安十五年(210年),孫權采納周瑜的意見,商量劉備打算西進取西川,劉備不但不肯,還反而勸說孫權不要取西川,放過劉璋。十二月,周瑜從吳都趕赴江陵作取西川的準備,不料病亡于巴丘。孫權取西川的計劃落空,只好任命程普代周瑜為南郡太守,魯肅接管周瑜的荊州軍要事務。同月,荊州借給劉備后,程普從江陵復任江夏太守,魯肅也從江陵下屯駐陸口。劉備的心計實現(xiàn)。誰知劉備背信忘義,借了荊州后,又暗中自取了西川益州。 荊州借給劉備,作為政治家觀點是正確的,可促成三國鼎立,吳蜀共同抑曹。但劉備蒙騙了孫權,權想取西川商量備,備勸說權放過西川的劉璋,而暗地的自取西川連哼都不哼一聲,最不地道,一點信譽度都沒有。孫權不得不惱火討還荊州。放在任何人的身上都難忍這口氣,何況孫權還把妹妹嫁給了他,又是孫家的姑爺,親上加親的人。在這里我們要為孫權說句話,他比劉備直爽、利索,沒有花花腸子,吳蜀聯(lián)盟、借荊州、嫁妹妹、還武陵等,而劉備為東吳又做了什么?《三國演義》中把劉備來東吳要土地、娶親刻化為東吳孫權千方百計要暗殺劉備,如果是這樣,就是劉備帶著其妹妹逃出了東吳,孫權也不會讓程普把南郡再借給他,那是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的鬼畫糊涂。如果劉備是個真君子,就不會找孫權復仇,他的皇朝就不會第一滅亡。 劉備占據(jù)了西川,孫權自知上當,火冒三丈,不得不討還南郡(荊州)。這樣就有了魯肅單刀益陽會關羽謀求解決的方案。而羅貫中又把這頂皇冠戴到了“關羽單刀赴會” 的頭上。 事實上,是孫權派諸葛瑾找劉備討還荊州未果,就遣魯肅萬眾從陸口屯巴丘(岳陽),派呂蒙征長沙、桂陽、零陵三郡,劉備得知后,率五萬兵力從西川趕到油口(公安),叫關羽先帶兵三萬屯益陽,孫權遣甘寧從巴丘領兵二萬,又急招征零陵的呂蒙領兵二萬拒益陽對壘。眼看戰(zhàn)爭一觸即發(fā),吳蜀聯(lián)盟關系就要破裂,為了顧全大局,不得已,魯肅在巴丘趕回陸口,請示孫權(時孫權在陸口節(jié)度諸軍征長沙),并修書關羽,再趕赴益陽,在資江的賈渡山(益陽學者曰為“陸口”)與關羽赴會。而且是魯肅單人帶佩劍過江(資江)到關羽營地赴會,魯肅手下勸他不要身赴險濤。而羅貫中說是關羽帶著偃月刀到吳地陸口赴會。 后劉備怕曹操襲擊漢中,只好找孫權求和,將長沙、桂陽、零陵三郡歸還給東吳(另有一說是以湘水為界歸東吳),東吳為了友好抗曹,又將零陵郡讓給了劉備,劉備就將自己占領的江夏郡部分地域全給了孫權,兩國結好。從此,劉備退出了江夏郡,大部地域歸孫權,曹操占領江夏郡的北部。這樣江夏郡由“一郡三守”形成了“一郡兩守” 的格局。孫權又劃長沙湘江以北新置漢昌郡,魯肅為太守。從此,江夏、桂陽、長沙歸孫權,南郡、零陵、武陵歸劉備,南陽、襄陽再加江夏北方一部歸曹操。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關羽戰(zhàn)襄陽,水淹曹仁七軍,威震華夏,由于糧草短缺,憑借雄威,趁機搶了東吳的運糧隊和倉庫,惹怒了孫權,遣呂蒙、陸遜聯(lián)手襲擊了荊州,并擒殺了關羽等人,孫權將劉備下轄的荊州地區(qū)全部(原魏占領的南郡的北部、襄陽、南陽除外)占領。整個荊州被吳魏兩家所有,吳南郡治所在江陵,魏南郡治所在襄陽。曹丕時,東吳曾征過江夏郡魏地,均未成功,直到晉滅吳,江夏郡完整歸晉。 2019/6/13撰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