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第一節(jié)》 孟子曰:“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存其心,養(yǎng)其性,所以事天也。殀壽不貳,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p> 《孟子·第一節(jié)》翻譯及注釋 孟子說:“人如果能竭盡心力,就會知道本性。知道了本性,就會知道天了。保存自己的本心,修養(yǎng)自己的本性,就可以侍奉天了。短命或長壽沒有兩條路,修養(yǎng)自身以等待,也就是立住自己的命運了?!?/p> 《孟子·第二節(jié)》
孟子曰:“莫非命也,順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巖墻之下。盡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非正命也。” 《孟子·第二節(jié)》翻譯及注釋譯文 孟子說:“一切事物無不有自己的命運,順應而承受正確的命運觀,因此知道命運的人不站在巖石和危墻之下。走完人生道路而死的人,就是正確的命運;被關押在監(jiān)獄里死去的人,就不是正確的命運。” 注釋 命:《易·訟·九四》:“不克訟,復即命,渝,安,貞,吉?!薄兑住し瘛ぞ潘摹罚骸坝忻瑹o咎,疇,離祉?!薄?a style="box-sizing: border-box; background: transparent; color: rgb(100, 149, 237);">詩·周頌·維天之命》:“維天之命,於穆不已?!笨追f達疏:“言天道轉運,無極止時也。”《老子"十六章》:“歸根曰靜,靜曰復命?!薄?a style="box-sizing: border-box; background: transparent; color: rgb(100, 149, 237);">論語·堯曰》:“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边@里用為天命、命運的規(guī)律之意??偨Y自《周易》以來所有古籍中關于“命”的辭意,不論是指天命、人命等,其實都是指天的規(guī)律,人的規(guī)律,宇宙的法則等,當人事、物理、歷史的命運、時間和空間加起來,形成一股力量的時候,成為規(guī)律的時候,人們稱它為命?,F(xiàn)代我們稱它為“時代的趨勢”之意。只是后來的人誤解并歪曲了“命”的本義,將它看成是迷信意義上的天命論、宿命論了。 《孟子·第三節(jié)》
孟子曰:“求則得之,舍則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無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p> 《孟子·第三節(jié)》翻譯及注釋 孟子說:“尋求才能得到,舍棄就會失掉,因此尋求才有益于得到,因為尋求這個行為方式是在我自己。尋求亦有一定的道路,得到得不到是有一定的規(guī)律,因此尋求這個行為方式無益于得到,因為尋求是外在的行為方式。” 《孟子·第四節(jié)》
孟子曰:“萬物皆備于我矣。反身而誠,樂莫大焉。強恕而行,求仁莫近焉?!?/p> 《孟子·第四節(jié)》翻譯及注釋 孟子說:“萬物之情我都具備了,反身而自求誠意,那快樂是很大的。強迫自己寬恕而有所行為,尋求愛心就很近了。” 《孟子·第五節(jié)》
孟子曰:“行之而不著焉,習矣而不察焉,終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眾也?!?/p> 《孟子·第五節(jié)》翻譯及注釋譯文 孟子說:“行為著卻不顯明,調(diào)節(jié)了而沒有察覺,終身都按著這個去做而不知道這個道路,有很多人啊?!?/p> 注釋 1.著:《禮記·大傳》:“名著而男女有別。”《禮記·樂記》:“著不息者,天也?!薄抖Y記·大學》:“其不善而著其善?!薄抖Y記·中庸》:“誠則形,形則著?!薄缎?a style="box-sizing: border-box; background: transparent; color: rgb(100, 149, 237);">爾雅》:“著,明也?!薄?a style="box-sizing: border-box; background: transparent; color: rgb(100, 149, 237);">韓非子·功名》:“而日月之名久著于天地?!薄豆攘簜鳌べ夜辍罚骸安∴嵰?。著鄭伯之罪也。”這里用為顯著、顯明之意。 2.習:《易·坤·六二》:“直方大,不習,無不利?!薄兑住た病まo》:“習坎,有孚,維心,亨。行有尚。”《易·兌·象》:“麗澤,兌;君子以朋友講習?!薄?a style="box-sizing: border-box; background: transparent; color: rgb(100, 149, 237);">論語·學而》:“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大戴禮記·子張問入官》:“既知其以生有習,然后民特從命也?!北R辯注:“生,謂性也;習。調(diào)節(jié)也。”這里用為調(diào)節(jié)之意。 《孟子·第六節(jié)》
孟子曰:“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 《孟子·第六節(jié)》翻譯及注釋 孟子說:“人不可以沒有羞恥心,沒有羞恥心所帶來的恥辱,那才叫無恥?!?/p> 《孟子·第七節(jié)》
孟子曰:“恥之于人大矣。為機變之巧者,無所用恥焉。不恥不若人,何若人有?” 《孟子·第七節(jié)》翻譯及注釋 孟子說:“羞恥心對人至關重要,善于權變而乖巧的人,表現(xiàn)不出羞恥心來。不因比不上別人而羞恥,怎么能趕上他人呢?” 《孟子·第八節(jié)》
孟子曰:“古之賢王好善而忘勢,古之賢士何獨不然?樂其道而忘人之勢。故王公不致敬盡禮,則不得亟見之。見且由不得亟,而況得而臣之乎?” 《孟子·第八節(jié)》翻譯及注釋 孟子說:“古代賢能的君王喜好善行而忘掉自己的權勢,古代賢能的讀書人又何嘗不是這樣呢?樂于自己的道路而忘掉別人的權勢,所以王侯將相們不以敬意遵守社會行為規(guī)范,就不能夠多次見到他們。見面尚且不能多得,何況是讓他們做臣子呢?” 《孟子·第九節(jié)》
孟子謂宋句踐曰:“子好游乎?吾語子游。人知之,亦囂囂;人不知,亦囂囂?!?/p> 曰:“何如斯可以囂囂矣?” 曰:“尊德樂義,則可以囂囂矣。故士窮不失義,達不離道。窮不失義,故士得己焉;達不離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澤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見于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p> 《孟子·第九節(jié)》翻譯及注釋譯文 孟子告訴宋勾踐說:“你喜歡游說宣揚嗎?我告訴你怎樣游說宣揚自己的主張吧。有人知道你,你表現(xiàn)出很傲慢的樣子;有人不知道你,你也表現(xiàn)出很傲慢的樣子?!?br> 宋勾踐說:“怎么樣才能做到很傲慢的樣子呢?” 孟子說:“尊重規(guī)律樂于采用最佳行為方式,就可以做到很傲慢的樣子了。所以讀書人再窮困也不要失去采用最佳行為方式,發(fā)達了也不偏離自己的人生道路。窮困也不要失去采用最佳行為方式,所以讀書人能得到自己的本性。發(fā)達了也不偏離自己的道路,所以人民不會對他失望。古時候的人,如果得志,就會惠澤萬民;如果不得志,就修養(yǎng)自身以現(xiàn)于世間。窮困時獨自善養(yǎng)自身,發(fā)達時兼顧善養(yǎng)天下萬民?!?/p> 注釋 1.勾踐:人名。 2.游:《列子·湯問》:“孔子東游。”《史記·酈生傳》:“此真吾所愿從游?!边@里用為游說、宣揚之意。 3.囂:(ao敖)通敖?!丁?a style="box-sizing: border-box; background: transparent; color: rgb(100, 149, 237);">詩·大雅·板》:“我及爾謀,聽我囂囂。”《爾雅》:“仇仇,敖敖,傲也?!薄睹献印とf章上》:“囂囂然曰?!边@里用為傲慢之意。囂囂然:很傲慢的樣子。 《孟子·第十節(jié)》
孟子曰:“待文王而后興者,凡民也。若夫豪杰之士,雖無文王猶興?!?/p> 《孟子·第十節(jié)》翻譯及注釋 孟子說:“等待周文王這樣的圣君出現(xiàn)才向善的人,是平凡的民眾。若是豪爽杰出的讀書人,雖然沒有周文王這樣的圣君出現(xiàn)也會努力興起向善的?!?/p> 《孟子·第十一節(jié)》
孟子曰:“附之以韓魏之家,如其自視欿然,則過人遠矣?!?/p> 《孟子·第十一節(jié)》翻譯及注釋譯文 孟子說:“再加上韓魏之家的名譽地位和財富,如果自視還謙虛,不自滿,就遠遠地超過一般人了?!?/p> 注釋 欿(kan坎):假借為“歉”。這里用為謙虛,不自滿之意。 《孟子·第十二節(jié)》
孟子曰:“以佚道使民,雖勞不怨;以生道殺民,雖死不怨殺者。” 《孟子·第十二節(jié)》翻譯及注釋譯文 孟子說:“以安逸舒適的道路使用人民,人民雖勞累而不埋怨。以能生存的道路殺害人民,人民雖然會死但不會埋怨殺害他的人?!?/p> 注釋 佚:通“逸”?!?a style="box-sizing: border-box; background: transparent; color: rgb(100, 149, 237);">論語·季氏》:“樂佚游?!薄?a style="box-sizing: border-box; background: transparent; color: rgb(100, 149, 237);">荀子·性惡》:“骨體膚理好愉佚?!薄?a style="box-sizing: border-box; background: transparent; color: rgb(100, 149, 237);">荀子·堯問》:“舍佚而為勞?!薄稄V雅》:“佚,樂也?!边@里用為安逸之意。 《孟子·第十三節(jié)》
孟子曰:“霸者之民,驩虞如也;王者之民,皞皞如也。殺之而不怨,利之而不庸,民日遷善而不知為之者。夫君子所過者化,所存者神,上下與天地同流,豈曰小補之哉?” 《孟子·第十三節(jié)》翻譯及注釋譯文 孟子說:“霸主的百姓,很歡娛;王者的百姓,悠然自得。犯罪處死而不怨恨,得到利益而不酬謝,人民日益轉向善的方面而不知道是誰使他們這樣。君子所到過的地方使人感化,所存的心思神秘莫測,上上下下都與天地協(xié)調(diào)運轉,怎么能說是只有很小的補益呢?” 注釋 1.歡虞:歡娛。 2.皞:(hao浩)通“浩”,亦通“昊”?!?a style="box-sizing: border-box; background: transparent; color: rgb(100, 149, 237);">莊子·人間世》:“易之者,皞天不宜?!边@里用為廣大自得的樣子之意。 3.庸:《荀子·大畧》:“親親故故,庸庸勞勞,仁之殺也?!边@里用為酬謝之意。 《孟子·第十四節(jié)》
孟子曰:“仁言,不如仁聲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愛之;善政得民財,善教得民心。” 《孟子·第十四節(jié)》翻譯及注釋 孟子說:“愛民的言說不如愛民的稱頌那樣深入人心,完善的政治不如完善的教育能夠得到人民的喜愛。完善的政治,人民畏懼;完善的教育,人民喜愛。完善的政治能獲得人民的財富,完善的教育則能夠得到民心。” 《孟子·第十五節(jié)》
孟子曰:“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者;及其長也,無不知敬其兄也。親親,仁也;敬長,義也。無他,達之天下也?!?/p> 《孟子·第十五節(jié)》翻譯及注釋 孟子說:“人們沒有經(jīng)過學習就會的,是人的良能。不經(jīng)過考慮就知道的,是人的良知。二三歲的小孩子,沒有不知道喜愛父母的,等到長大,沒有不知道尊敬兄長的。親近親人,就是建立人與人之間相互親愛的關系;尊敬兄長,就是最佳行為方式;這沒有別的原因,表達出來是天下人共同的方法?!?/p> 《孟子·第十六節(jié)》
孟子曰:“舜之居深山之中,與木石居,與鹿豕游,其所以異于深山之野人者幾希。及其聞一善言,見一善行,若決江河,沛然莫之能御也?!?/p> 《孟子·第十六節(jié)》翻譯及注釋 孟子說:“舜居住在深山之中,與樹木石頭同住,與鹿和野豬同游,他之所以不同于深山野人的地方很少。但凡他聽說有一句善良的話,見到有善良的行為,就立刻身體力行象江河決堤,氣勢充沛得沒有任何東西可以阻擋?!?/p> 《孟子·第十七節(jié)》
孟子曰:“無為其所不為,無欲其所不欲,如此而已矣?!?/p> 《孟子·第十七節(jié)》翻譯及注釋 孟子說:“不要去做自己不想做的事,不要去想自己不該想的事,就是這樣而已?!?/p> 《孟子·第十八節(jié)》
孟子曰:“人之有德慧術知者,恒存乎疢疾。獨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慮患也深,故達。” 《孟子·第十八節(jié)》翻譯及注釋譯文 孟子說:“人之所以有規(guī)律、理解能力、權術、知識,常常是心里存在著災患的緣故。只有那些不得重用的臣子和地位低微的庶民,心里發(fā)愁的是危難,很深的憂患,所以他們能發(fā)達?!?/p> 注釋 1.慧:《周書·謚法》:“柔質受諫曰慧?!薄?a style="box-sizing: border-box; background: transparent; color: rgb(100, 149, 237);">論語·衛(wèi)靈公》:“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難矣哉!”《韓非子·喻老》:“而慧者不以藏書篋?!薄顿Z子·道術》:“亟見窕察謂之慧。”慧是指這個人善于理解、想象,有才華,有膽略,聰敏而有口才之意。 2.疢:(chen襯)《詩·小雅·小弁》:“心之憂矣,疢如疾首。”《說文》:“疢,熱病也?!北疽鉃榧膊?,這里引伸為災患之意。 《孟子·第十九節(jié)》
孟子曰:“有事君人者,事是君則為容悅者也。有安社稷臣者,以安社稷為悅者也。有天民者,達可行于天下而后行之者也。有大人者,正己而物正者也?!?/p> 《孟子·第十九節(jié)》翻譯及注釋 孟子說:“有侍奉君主的一種人,他們侍奉君主就專以容色取寵;有安邦定國的一種人,他們是以安定國家為樂事;有本性純真的一種人,他們的發(fā)達可通行于天下而后才有天下的通行;有一種人稱為大人,他們是端正自己然后才認識到萬物的端正?!?/p> 《孟子·第二十節(jié)》
孟子曰:“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p> 《孟子·第二十節(jié)》翻譯及注釋譯文 孟子說:“君子有三種快樂,但稱王天下不在這當中。父母親都在,兄弟姐妹都平安,這是一種快樂;上不慚愧于天,下不慚愧于人,這是第二種快樂;得到天下的優(yōu)秀人才并教育他們,這是第三種快樂。君子有了這三種快樂,但稱王天下不在這當中?!?/p> 注釋 怍:(zuo作)《論語·憲問》:“其言之不怍,則為之也難!”《禮記·曲禮》:“容無怍?!薄抖Y記·祭義》:“孝子臨尸而不怍?!薄?a style="box-sizing: border-box; background: transparent; color: rgb(100, 149, 237);">公羊傳·宣公六年》:“靈公心怍焉?!薄墩f文》:“怍,慚也。從心,作省聲?!边@里用為慚愧之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