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jīng)》經(jīng)第四十一章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zhì)真若渝。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 【解釋】 上等士人聽聞道的知識和學說,便立即勤勉地研習并毫不猶豫地運用到實踐中去。中等士人聽聞道的知識和學說,他們半信半疑,既不能輕信,也不敢輕易的否定。而下等士人聽聞道的知識和學說,便大笑而譏諷它。因為他們根本就不相信有道的存在。不能令一些人發(fā)笑的,就不是真正的道。這是因為,道之為物,又虛又實。道是虛,所以意味著有不足信之處。既然有不足信的地方,就必然會有不信任的發(fā)生,這就是“信不足,故有不信焉?!?/span> 所以古人說:真正能明晰大道之理的卻又似糊涂;學道有成的卻又像是退步;太平的大道又似危機四伏;最高尚的道德卻又像川谷一樣幽深;最大的公道又像是蒙受著委屈;最加圓滿的德性好像總有缺憾;立言立德成就功業(yè),就像是去行竊一般“偷偷摸摸”地進行;質(zhì)地純粹而真實的事物卻又像摻雜做假;最標準的方卻又尋不著棱角;最完滿最成熟的事物往往成就的最晚;最動人的旋律往往沒有幾個音符;最大的物象往往又無形無狀。所以,道雖無名無形,但卻能支持和成就萬物之有。 |
|
來自: 新用戶91776936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