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年代歌以州、郡為主線,徽州六縣變化為附線,其間縣名的變化有簡有略,請?zhí)釋氋F意見,以便修改完善。 春秋戰(zhàn)國漫悠悠,百越盤踞大揚州。1 吳亡屬越后屬楚,秦并天下定郡縣。 鄣郡析自大會稽,歙黟建縣屬鄣郡。2 漢朝元狩二年中,鄣郡改為丹陽郡。 三國賀齊打山越,孫權(quán)劃地建新都。 歙黟析分為六縣,新都郡治設(shè)始新。3 晉滅吳后太康元,新都改名為新安。4 梁改新寧隸四縣,郡治設(shè)在海寧縣。 陳并新寧入新安,郡治始新領(lǐng)6縣。6 隋朝開皇九年中,歙黟并入大海寧。7 海寧隸屬婺州轄,治所新設(shè)在金華。 開皇十一復(fù)歙黟,新置歙州轄三縣。8 大業(yè)三年州改郡,歙州又改新安郡。 開皇十八換縣名,海寧改為休寧縣。 大業(yè)十二汪華起,吳王統(tǒng)領(lǐng)六郡地。9 汪華歸唐封國公,新安郡名改歙州。 永徽五年平女皇,歙縣劃地建北野。10 開元廾八建婺源,歙州轄有五縣地。11 天寶四年設(shè)太平,六年黟山改黃山。12 永泰元年義軍起,黟縣赤山建閶門。13 永泰二年方清敗,新建祁績和歸德。14 大歷五年疆域定,一州六縣終成形。15 五代十國變換主,歙州地盤歸南唐。 大宋建國滅南唐,宣和三年改徽州。 元朝改為徽州路,管轄五縣婺源州。16 朱王入徽稱吳王,徽州路改興安府。17 洪武元年明建立,府復(fù)徽州屬直隸。18 清朝建立廢直隸,徽州府屬江南省。 康熙六年建新省,安慶徽州合安徽。 民國元年立新政,廢府留縣直屬省。 民國卄一劃分區(qū),徽州各縣歸十區(qū)。19 民國卄三七月份,婺源劃歸江西省。20 民國卄九改七區(qū),旌德劃入共六縣。21 民國三六婺源歸,七區(qū)管轄有七縣。22 民國三八境解放,婺源重又劃江西。23 徽州專區(qū)七兄弟,屯溪成市仍縣級。24 五二年有新變化,太石寧縣歸徽州。25 專署駐在屯溪市,一市九縣大家庭。 五六年初大調(diào)整,徽州撤銷并蕪湖。 六一年初重設(shè)徽,一市八縣兄弟歸。26 石太寧縣反復(fù)變,數(shù)次劃出又劃進(jìn)。27 八三年底太平撤,成立縣級黃山市。 八六徽州來代管,二市七縣屬徽州。28 八七成立大黃山,三區(qū)四縣加景區(qū)。29 績溪旌德劃宣城,石臺劃到安慶管。 從此徽州不復(fù)存,山市同名有卅載。 煌煌徽州悠悠長,永載史冊美名揚。 注釋: 1、 揚州,古九州之一?!吨芏Y·夏官司馬篇第四·職方氏》:“東南曰揚州”。 2、 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年)置會稽郡。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鄣郡從會稽郡分出,歙、黟屬鄣郡。 3、 賀齊討伐歙、黟山越后,劃歙以西、黟之南地新立休陽縣(后改為海陽),劃歙以西等地新立犁陽縣(后改為黎陽),劃歙以南地設(shè)新定縣(今浙江淳安),劃歙以東地設(shè)始新縣(今淳安),加上歙、黟兩縣,共領(lǐng)6縣。 4、 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年),滅吳后,新都郡改為新安郡。 5、 梁武帝承圣二年(553年),析海寧、歙、黟各一部分,又置黎陽縣(宋時黎陽縣曾并入海寧縣),與上述3縣置新寧郡。 6、 陳文帝天嘉三年(562年),新寧郡又并入新安郡,并黎陽縣入海寧縣。新安郡領(lǐng)歙、黟、海寧、遂安(今浙江淳安)、始新(今浙江淳安)、壽昌(今浙江建德市)6縣。 7、隋開皇九年(589年),歙、黟并入海寧縣,隸婺州。 8、隋開皇十一年(591年),復(fù)置歙縣、黟縣,并置歙州,領(lǐng)歙、黟、海寧三縣。州治黟縣。 9、 隋大業(yè)十二年(616年),汪華起兵,占新安、宣城、余杭、遂安、東陽、鄱陽,號稱吳王。 10、唐高宗永徽五年(654年),平睦州陳碩真起義,析歙縣東竦口地建北野縣。 11、唐開元二十八年(740年),析休寧縣回玉鄉(xiāng)和樂平縣懷金鄉(xiāng)置婺源縣,歙州領(lǐng)歙、黟、休寧、婺源、北野5縣。 12、唐天寶四年(一說天寶十一年),析涇縣西南地置太平縣,屬宣城郡。六年(747年),敕改黟山為黃山。 13、唐永泰元年(765年),方清起義占黟縣赤山鎮(zhèn)(今祁門祁山鎮(zhèn))建閶門縣。 14、唐永泰二年(766年),方清起義失敗,析歙西、休寧東地置歸德縣;廢閶門縣,又析黟縣赤山鎮(zhèn)和饒州浮梁地置祁門縣;劃歙縣華陽鎮(zhèn)置績溪縣,歙州領(lǐng)歙、黟、祁門、休寧、績溪、婺源、北野、歸德共8縣。 15、唐大歷五年(770年),廢北野、歸德縣,其地分屬歙、休,歙州領(lǐng)歙、黟、祁門、休寧、績溪、婺源6縣,形成以后徽州一府六縣的格局。 16、元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年),徽州升為徽州路;元貞元年(1291年),婺源縣升為婺源州,徽州路領(lǐng)1州5縣(婺源州及歙、黟、祁門、休寧、績溪5縣)。 17、元順帝至正十七年(1357年),朱元璋起義軍入徽后,將徽州路改為興安府。三年后(1367年),改為徽州府。 18、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徽州府直屬中書省。翌年,婺源州又復(fù)改為婺源縣。 19、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10月,全省劃分十個區(qū),實行行政督察專員制度,第十區(qū)轄原徽州六縣。 20、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7月,婺源劃歸江西省,第十區(qū)轄5縣。 21、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第十區(qū)改為第七區(qū),旌德縣劃入。第七區(qū)轄歙、黟、祁門、休寧、績溪、旌德6縣。 22、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婺源縣又劃歸安徽省,屬第七區(qū)。 23、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4月,徽州全境解放,5月,婺源又劃至江西省。 24、5月成立徽州專區(qū),徽州專區(qū)領(lǐng)歙、黟、祁門、休寧、績溪、旌德6縣和屯溪市。 25、1952年2月,太平、石埭、寧國三縣劃入徽州專區(qū)。專區(qū)轄1市9縣。 26、1961年4月,重設(shè)徽州專區(qū),轄1市8縣(屯溪市和歙、黟、祁門、休寧、績溪、旌德、寧國、太平縣)。 27、1965年7月,新設(shè)石臺縣,屬池州地區(qū)。1974年3月,太平劃入池州,1980年1月,寧國劃入宣城地區(qū),太平、石臺縣又劃歸徽州?;罩蓊I(lǐng)1市8縣(屯溪市和歙、黟、祁門、休寧、績溪、旌德、石臺、太平縣) 28、1986年6月,縣級黃山市劃歸徽州地區(qū)代管,徽州轄2市7縣(縣級屯溪市、黃山市和歙、黟、祁門、休寧、績溪、旌德、石臺縣) 29、1987年11月,成立地級黃山市,轄三區(qū)(屯溪、徽州、黃山)四縣(歙縣、黟縣、休寧、祁門)和黃山風(fēng)景區(q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