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黃小米 先說我的結論,網(wǎng)飛最新臺劇《誰是被害者》才是近年來最佳的一部臺灣電視劇,比大熱的某些劇更能體現(xiàn)水平。 除了刑偵推理、鑒證解謎等刺激元素,它也延續(xù)了臺劇近期在亞洲劇集中獨樹一幟的社會寫實風格,加上水準之上的中生代演員陣容,以及能和韓劇比肩的視聽審美,可以說代表了當今臺灣電視制作的最高水準。 《誰是被害者》 之前網(wǎng)飛的原創(chuàng)劇《罪夢者》表現(xiàn)不如預期,但《誰是被害者》并非其原創(chuàng)劇,網(wǎng)飛只是取得了獨家首播權。 制作方瀚草影視這些年儼然已經(jīng)成了臺灣類型影視作品的行家里手,之前的《麻醉風暴》和《紅衣小女孩》都在藝術和社會話題性上出眾。 本劇所依據(jù)的推理作家天地無限的原著《第四名被害者》也是熱門IP,電影項目兩年前入圍過上海國際電影節(jié)創(chuàng)投,韓國電影版也已被賣出。 自從網(wǎng)飛首創(chuàng)了同一時間放出全部集數(shù)的播出模式之后,電視劇的收視傳統(tǒng)被徹底打破,變得跟一本小說一樣,翻到哪一頁開始看起都可以。一般懸疑劇不按順序看是忌諱,除非每一集都有一個獨立案件,但《誰是被害者》是那種即便真相大白,也無妨從頭再看一次的那種劇。 《誰是被害者》 下文恐怕無法做到百分之百不劇透,但盡量不會比官方劇情簡介透露更多案件核心信息。 從這個出發(fā)點總結來說,《誰是被害者》帶出的話題其實是無意義的生和有價值的死,以及誰有權替我們的終極選擇做決定。 劇中的涉案人員,都感到生命沒有意義,唯一的意義也許只有死亡能帶來。他們對生命的觀感并非得自于抽象的哲學思考,而是因為具體的際遇,在事不關己的外人看來,也許覺得他們井底之蛙,事不關己的外人卻常常作為媒體上所謂的的主流聲音,媒介和輿論這也是這部劇的議題之一,精心布置案件的人以為創(chuàng)造的是重要的死,有責任的是死,是一種抗議,是對現(xiàn)世最后的重要意見,但結果只不過制造了三分鐘熱度的話題。 《誰是被害者》 但這些人也是幸運的,因為有人在他們螻蟻一般的生命尾端看見了他們,看見了他們的痛苦、悔恨、不甘,等于承認了他們的價值。哪怕這個人看起來不過是一個生命無意義論的散播者,讓人無法判斷是不是在販賣歪理邪說。 這樣一個民間彌賽亞式的人物,竟然由林心如來演,實在讓人大跌眼鏡。更讓人想不到的是,她竟然合格地完成了,不能不說是她演藝生涯的真正突破。雖然她的戲份只能算作主要客串,但她的每一次出場都帶著神秘的氣氛,難能可貴的是編導讓她就這樣帶著謎團退場了,她提出的生死觀是這部劇最讓人回味不已的地方。 過癮的懸疑劇有時會為了精妙的核心梗犧牲人物塑造,不能說《誰是被害者》里每個人物都立得起來,但有那么幾個特別觸動人心。除了上面說的林心如,還有許瑋甯飾演的女記者徐海茵,她是劇中三個尋找真相的人之一。 《誰是被害者》 沒有倫理,只有頭條的臺媒女記者形象因為賈靜雯在《我們與惡的距離》里的演繹深入人心,徐海茵一開始也是所謂「嗜血」女記者,但她并不是冷血,相反還非常懂人心,有本事馬上讓采訪對象放下心防,獲取最多信息,整部劇里沒有她搞不到的消息。 看她快速調整妝發(fā)衣著,隨意撒謊是本劇為數(shù)不多的輕松時刻。她的背景故事也是所有人物當中最有用的補充情節(jié),幼年的她是全家自殺事件的幸存者,這一點和她這次接觸到的新聞大有關系,很好地解釋了她為什么會愿意義無反顧地參與進來。她最后的積極轉變也相當自然,甚至和母親的和好也不會讓人覺得太過煽情,許瑋甯舉重若輕的表演風格起了很大作用。 《誰是被害者》 另一個查案者刑偵隊長寬哥也可圈可點,我對王識賢的印象還停留在電影《角頭2》里的帥流氓,他這次演活了一個嚴厲又溫柔,瀟灑又窩囊的警探。他的家庭情況交待得略為刻意:有個身障兒子,只顧工作不顧家庭,但也沒有展開,他精彩的戲都在工作的時候。 另一個演了不少混混類角色的鄭人碩這次再度出手不凡,一人分飾兩角對他來說不難,難的是收斂太過濃烈的個人風格,他的戲不多,有的也比較刻板,但看他演油膩的成功人士最終撕破臉,或者沒成功時的百折不撓,都能讓觀眾看到他不同于外表的脆弱內心。 電視劇版和原著最大的不同之一是新的主人公:張孝全演的法醫(yī)鑒證人員方毅任。雖然看張孝全擺弄通風柜、取指紋挺像回事,他也的確演出了阿斯伯格癥人不合于世的細節(jié),比如無法直視他人,眼部神經(jīng)性抽動,講話囫圇等,問題出在方毅任的角色設計上。 《誰是被害者》 他從情感表達障礙的法醫(yī)學生到有了家庭,再到拋棄妻女,又再轉為不顧違抗職責保護女兒的后悔父親,這些轉變被淹沒在一波三折的查案情節(jié)之下,到最后也有點欠缺說服力。 同樣的,張孝全女兒的角色也有點前后矛盾,如此有生命力,能扛起一個家還有余力鼓勵他人的女孩不大可能走絕路,之后也不會那么輕易原諒。倒不是演員本身的問題。 群像人物當中,季芹扮演的無條件支持丈夫的妻子,以及丁寧扮演的過氣歌手完成了催淚的使命,但也有讓人失望的角色,看卡司名單時,我本來很期待黃河扮演的角色,這個男兒身女兒心的角色很有話題性,結果卻是最蜻蜓點水流于表面的一個人物,有點可惜。 以推理劇來說,《誰是被害者》是一個無案之案,古典得讓人想起希區(qū)柯克的《火車怪客》,以法醫(yī)劇來說,也沒有用上什么黑科技,相信有刑偵迷覺得不夠勁道。 《誰是被害者》 但這部劇不會讓人有追不下去的感覺,層出不窮的被害者,不斷推倒重建的死者身份,加上解謎者有三方,兩個是初衷不同的警務人員,一個是旁門左道的記者,「紅鯡魚」不斷,加上媒體、政界的勢力加插進來,觀眾不得不一再跟著重新拼圖。而且跟法醫(yī)日劇《非正常死亡》比起來,尸體的呈現(xiàn)已經(jīng)相當「有誠意」了,毫不吝嗇特寫時間。 不過這部劇的側重點還是在臺劇最擅長的人情味,推理懸疑劇讓我們以零成本釋放內心的黑暗物質,《誰是被害者》當然有這方面的樂趣,但并沒有在真相大白之后就結束。 這部劇做得更好的是一種情感確認:失去的親情會得到彌補,付出過的愛會被銘記,無情的人會找回真心,這便是那股熟悉的臺劇味道了,簡單卻有效的治愈系說辭。 《誰是被害者》 臺劇里不乏大膽探討生死大題目的,比如《出境事務所》《靈異街11號》等?!墩l是被害者》涉及了輕生這個頗有爭議性的話題,不便用廉價的溫情強行遮蓋社會上對這個問題的多種看法。 當然,創(chuàng)作者的立場還是很明確的。記者徐海茵代表的「活下去」一派的觀點被安排在了劇終,她的意思是只要活下去,生命困局就算不會出現(xiàn)轉機,也會獲得某種希望,苦等不開的花會開,會收到親人的禮物,會看到小孩出生。自然也只有活下去才會知道她說的話對不對。 活下去也等于劇集層面的發(fā)展下去,從這個角度上來說,《誰是被害者》的故事獲得了無限延展的可能。這也是它作為一部懸疑推理劇,在敘事層面為我們營造的無盡黑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