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民間往往認為皇帝詔令天下的大殿就叫作金鑾殿。金鑾殿出自唐代的大明宮。如宋代沈括《夢溪筆談·故事一》∶“唐翰林院在禁中,乃人主燕居之所,玉堂、承明、金鑾殿皆在其間。”唐代在長安有三大宮殿區(qū),分別是太極宮、大明宮、興慶宮。這三座宮殿是不同時期興建,也是不同時期帝王的生活中心。大明宮建于唐太宗貞觀八年(公元 634 年),稱為永安宮,次年改名為大明宮。唐高宗李治龍朔二年( 662 年)增建,改稱蓬萊宮,長安元年又改回大明宮。大明宮是中國歷朝興建最大型的宮殿群之一,因座落于太極宮東北,故又稱為“東內(nèi)”。如《舊唐書·地理志一》:“東內(nèi)曰大明宮,在西內(nèi)之東北?!本渲小拔鲀?nèi)”指的是太極宮。
唐長安城的設(shè)計師宇文愷附會了“六爻( yáo )”與龍首山原的幾支山岡對應,這就是“六爻”地形。大明宮恰處于龍首原的“龍頭”處,即廣義龍首原的“九一高地”。大明宮前朝區(qū)占據(jù)龍首山的最高端,九一高地乃龍首山之主脈,龍頭所在,“頭高二十丈”,地勢十分高亢。站在大明宮含元殿向南眺望,整個長安城盡收眼底。
北京本來是燕王朱棣的封地。靖難之役以后,永樂元年( 1403 年),禮部尚書李至剛等奏稱,燕京北平是皇帝“龍興之地”,應當效仿明太祖對鳳陽的做法,立為陪都。明成祖朱棣于是大力擢(zhuó)升燕京北平府的地位,以北平為北京,改北平府為順天府,稱為“行在”。永樂四年( 1406 年),明成祖下詔以南京皇宮(南京故宮)為藍本,興建北京皇宮和城垣(yuán)。永樂七年( 1409 年),明成祖以北京為基地進行北征,同時開始在北京附近的昌平修建長陵。將自己的陵墓修在北京而不是南京,證明明成祖已經(jīng)下定決心要遷都。永樂十四年( 1416 年),明成祖召集群臣,正式商議遷都北京的事宜。永樂十八年( 1420 年),北京皇宮和北京城建成。
明成祖時期的皇城(紫禁城)有三大殿是奉天殿、華蓋殿、謹身殿,對應位置是現(xiàn)在故宮的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但是明成祖時期的三大殿,不同于現(xiàn)在的格局。首先奉天殿比現(xiàn)在的太和殿要大三分鐘之二,而且也高。現(xiàn)在的故宮三大殿都是獨立的建筑,而明成祖時期的三大殿是通過華蓋殿和廊橋?qū)⑺鼈冞B接為一體的。
據(jù)文獻記載,1421年春節(jié),朱棣在奉天殿召集群臣,慶祝正式遷都北京。朱棣對新建的三大殿很滿意,雄偉壯闊,于是召見欽天監(jiān)人員,看看三大殿的風水如何,隱含著自己的國祚會怎么樣。于是讓欽天監(jiān)負責漏刻的博士胡奫起卦占卜三大殿的命運如何。這博士胡奫也是盡職盡責,經(jīng)過一番起卦計算,告知朱棣:“今年四月初八午時”三大殿當毀。也就是剛剛建好的三大殿四個月后就會毀掉了。朱棣聽后勃然大怒,值此遷都大慶之時,這是擾亂人心啊。隨即將博士胡奫下了大獄,意思是:我倒要看看那天三大殿是不是真毀了。雖然朱棣不信,但是一直不敢在奉天殿辦公,專等著那天午時是否會發(fā)生預測的事情。這天午時三刻胡奫(yūn)感覺到預測的事情未發(fā)生,于是服毒自殺。過去的午時是指11-13點,時間還沒有過去,等胡奫自殺的消息剛剛匯報給朱棣,接著來報,三大殿遭雷擊起火,由于火勢較大,三大殿又連接為一體,三大殿都被大火焚毀。
好多人認為這是不詳事件,都有了遷都回南京的心思,因此三大殿也沒有馬上重建?,F(xiàn)在分析來看,奉天殿地基石臺高8.12米,建筑高26.92米,總高35.04米,根據(jù)《明世宗實錄》記載,奉天殿正面寬95.1米,深度47.55米,建筑面積4522平方米。而現(xiàn)在的太和殿面積才2377平方米,小了將近一半。在當時這麼高的建筑物很容易引來雷電,當時也沒有避雷設(shè)備,被雷電擊中的概率很大。
火災以后,三大殿一直未建設(shè),一是耗費國力太大;二是在明成祖以后的明仁宗朱高熾和明宣宗朱瞻基兩位皇帝在位期間,遷都南京的思想始終都在。到了明英宗朱祁鎮(zhèn),遷都的思想已經(jīng)盡除。于是在1440年開始建設(shè)三大殿,不過在原來的規(guī)模上有所縮減。歷經(jīng)100多年三大殿安然無恙。到了嘉靖帝三十六年(公元1557年)4月13日,三大殿再遭雷擊起火焚毀,連帶附近的建筑也燒毀了不少,史稱“丁巳之厄”。
嘉靖皇帝耗費巨大,歷經(jīng)5年,重新建好三大殿。將奉天殿、華蓋殿、謹身殿的名字改為皇極殿、中極殿、建極殿,希望可以祛除晦氣,保平安而已。萬歷二十五年(1597年)6月19日,歸極門(熙和門)起火,皇極殿、中極殿、建極殿再次被焚毀。據(jù)研究推測,因為皇帝長期不上朝,太監(jiān)和宮女們偷偷拿走了三大殿好多金銀器物,因此在打雷時縱火燒毀宮殿,掩蓋罪行。
1644年4月,李自成自山海關(guān)戰(zhàn)敗后,退入北京,不能堅守,隨即焚燒紫禁城,逃出北京。紫禁城僅剩下武英殿、建極殿(保和殿)、英華殿、南薰殿、四周角樓和皇極門(太和門)未焚,其余建筑全部被毀。清朝順治皇帝遷都北京后只能在皇極門(太和門)舉行登極大典。此后歷時14年,將中路建筑基本修復。
順治皇帝將三大殿再度改名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康熙十八年(1679年)太和殿又遭火災。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康熙開始重建紫禁城其余被毀部分建筑,至康熙三十四年基本完工?,F(xiàn)在的太和殿為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4月8日)重建后的形制。明清兩朝24個皇帝都在太和殿舉行盛大典禮,如皇帝登基即位、皇帝大婚、冊立皇后、命將出征,此外每年萬壽節(jié)、元旦、冬至三大節(jié),皇帝在此接受文武官員的朝賀,并向王公大臣賜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