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味】甘,苦,寒 【歸經(jīng)】心,肝,腎 今日開篇“清熱涼血藥”,第一個就是“地黃”。說起地黃,我想起在潮汕牛肉火鍋店,老板娘泡的那一大壺“生熟地茶”,喝起來以為是黑豆茶或者牛蒡茶的味道,一點都沒有滋膩的感覺,老板知道吃火鍋上火,用之給客人慢慢養(yǎng)陰瀉火,妙啊~~~ 圖片來自網(wǎng)絡,黑色是熟地煮水出的色 生地這味藥,在我們看來是再熟悉不過了。在需要給病患補陰、卻擔心滋膩的時候,可以用生地“補而不滯”。鮮生地曬干,就是干生地,如經(jīng)過“九蒸九曬”就成為了熟地黃(本篇不講述熟地)。中藥書中記載,生地有清熱生津、涼血、止血的功效。在補血的四物湯中,我們可以看到生地的身影。 通過熟知的“格物”與“古籍分析”的方法,同時,文末會參照郭老空間醫(yī)學對地黃的認知,我們試著對地黃重新認識。 還不明白小熊是如何分析中藥的請看前篇: 地黃,是玄參科地黃屬多年生草本植物,高可達30厘米。生于海拔50~1100m的山坡及路旁荒地等處。地黃植株喜疏松肥沃的沙質(zhì)壤土(需要豐富土地營養(yǎng),根吸水但怕澇),是喜光植物,生長期短(短到從種植到收獲僅需150~160天),也耐貧瘠(提示一、根能保存大部分的營養(yǎng);提示二、其植株營養(yǎng)不僅僅來自于“地氣”,也來自葉片對“天氣”能量的接收與轉(zhuǎn)化)。主要分布于遼寧、河北、河南、山東、山西、陜西、甘肅、內(nèi)蒙古、江蘇、湖北等省區(qū)。中國各地及國外均有栽培。 圖片來自網(wǎng)絡,整體植株外貌的示意圖 地黃種植是以根莖繁殖為主,即除分根外,亦有苗莖播種、種莖直栽等方式。8℃以下根莖不能萌芽,當土溫在11~13℃即可出苗(一定程度的耐寒,初春即可出苗),但此時出苗需要較長時間(30~45天);而25~28℃是最適宜發(fā)芽出苗的,在溫帶此為春將至夏時的溫度,在此溫度范圍內(nèi)若土壤水分適合,種植后一星期發(fā)芽,15~20天出土。 圖片來自網(wǎng)絡,地黃的莖苗 葉通常在莖基部集成蓮座狀,向上隨莖生長時、呈逐漸縮小地互生狀態(tài);葉片卵形至長橢圓形,上面綠色,下面略帶紫色或成紫紅色(又是一個正綠背紫、陰陽調(diào)和的葉片色),邊緣具不規(guī)則圓齒或鈍鋸齒以至牙齒,其基部漸狹成柄。葉脈在上面凹陷,下面隆起。 圖片來自網(wǎng)絡 地黃莖肉質(zhì)而粗,鮮時黃色(稟土性),成熟后多為綠帶紫紅色(莖為震位,入血疏通),密被灰白色多細胞長柔毛(疏水)和腺毛(本震見兌,是兼具疏通和開闔的特性)。腺毛的頂端帶有腺體,有外分泌的功能。兩種毛,一個疏水,一個分泌,兼具清、補雙效。 圖片來自網(wǎng)絡 花果期4-7月。花梗細弱,彎曲而后上升,在莖頂部略排列成總狀花序,或幾乎全部單生葉腋而分散在莖上;花萼鐘狀,萼長1-1.5厘米,色紫,密被多細胞長柔毛和白色長毛,成熟的花冠開口垂向下(離位向下,有降離清火之意),成“上二下三”的花冠裂片分布(讓我聯(lián)想到心瓣膜和肺分區(qū)的“左二右三”,結(jié)合左升右降,是不是有點規(guī)律感了?)。 圖片來自網(wǎng)絡,心臟瓣膜 結(jié)果子的花就會開始向上挺,以保證果子干裂后,種子能被播散到更遠的地方。 圖片來自網(wǎng)絡 圖片來自網(wǎng)絡 在每年的11月份(秋末),地黃莖葉上有枯黃或者是帶有斑點的時候(營養(yǎng)準備回收至根部以過冬),就可以進行采收我們“千呼萬喚始出來”的入藥部位——根——地黃藥材。 圖片來自網(wǎng)絡 鮮地黃洗去表面泥土后,如上圖、非常肥,像是嬰兒的手臂和大腿一樣肥肥嫩嫩。其肉質(zhì)(富稟土性),易斷,斷面皮部淡黃白色,可見橘紅色油點(補血和陰分),木部黃白色,導管呈放射狀排列。氣微,味微甜、微苦(甘補、苦瀉熱)。 入藥飲片,是“干地黃”,方便儲存。干地黃炮制方法如下:用水稍泡,洗凈泥砂雜質(zhì),撈出燜潤,切片曬干或烘干。 總結(jié)地黃的格物:其莖肉質(zhì)(富土性),色綠紫(入血分疏通之意),通體帶兩種毛,一種疏水,一種分泌,兼具清、補雙效。成熟的花冠開口垂向下(離位向下,有降離清火之意)。根肉質(zhì)(富稟土性),斷面可見橘紅色油點(補血和陰分),氣微,味微甜、微苦(甘補、苦瀉熱)。故地黃以補養(yǎng)、疏通為主,而伴有清熱、促分泌的功效,其居艮位、清補陰液(坎性),從而讓整個五行相生的循環(huán)增水降火。 注:經(jīng)文均為本草類權(quán)威古籍,可有查證。 對地黃的格物 《雷公炮制藥性解》:味甘苦,性寒無毒,入心肝脾肺四經(jīng)。涼心火之煩熱,瀉脾土之濕熱,止肺經(jīng)之衄熱,除肝木之血熱。 《湯液本草》:氣寒,味苦,陰中之陽。入手太陽經(jīng)、少陰經(jīng)之劑?!断蟆吩啤脹鲅a血,補腎水真陰不足。 《本草備要》:瀉丙火(小腸為丙火,心與小腸相表里,導赤散與木通同用),清燥金(胃、大腸火),消瘀通經(jīng),平諸血逆。 《醫(yī)學入門》:水試浮者為天黃,半沉者為人黃,俱不用,沉重者為地黃,最勝。無毒。沉而降,陰也。入手太陽(小腸)、少陰(心),足少陰(腎)本藥也……丹溪云∶生地較之熟地更宣通不滯。勞倦傷脾者,以實脾藥中用二三分,以固脾氣,使脾家永不受邪,蓋濕熱去而脾胃自固。 按:總結(jié)古人對地黃的格物——地黃為陰中之陽,入水試之則可沉于水中,沉而降者、陰也。入心肝脾肺四經(jīng),甘補苦寒,以涼心火之煩熱、瀉脾土之濕熱、止肺經(jīng)之衄熱、除肝木之血熱,消瘀通經(jīng),平諸血逆之證;在消化道中,可瀉丙火(小腸火)、清燥金(胃、大腸火)。涼血補血,以補腎水真陰之不足。與本文格物一致。 關于臨床運用 《雷公炮制藥性解》:老人津枯梗結(jié),婦人崩漏,及產(chǎn)后血攻心者,尤為要藥……當歸為使,得麥門冬酒良。 《千金翼方》:主婦人崩中,血不止,及產(chǎn)后血上薄心悶絕,傷身胎動下血,胎不落;墮墜骨折,瘀血,留血,衄鼻,吐血,皆搗飲之。久服,輕身不老。 《顧松園醫(yī)鏡》:涼血補陰,祛瘀生新(新血生,則瘀血去)。養(yǎng)筋骨,益氣力(補肝血,則筋受榮;益腎陰,則骨強而力壯)。理胎產(chǎn)主勞傷(胎產(chǎn)勞傷,皆陰血為病,養(yǎng)血益陰,其癥自痊)。通二便(腎開竅于二陰,況血主濡之故也)。消宿食(濕熱甚則食不消,生地能去諸濕熱)。治手足心熱(掌中屬心,足心屬腎,涼心血,補腎陰,熱自除矣)。止諸竅出血(血熱則妄行,血涼則自止)。 《本經(jīng)逢原》:《本經(jīng)》主傷中,逐血痹,填骨髓,長肌肉,作湯除寒熱積聚,療折跌傷筋,久服輕身不老……徐之才《別錄》云∶生地黃乃新掘之鮮者,為散血之專藥。觀《本經(jīng)》主治皆指鮮者而言……傷中日久,積聚內(nèi)形,寒熱外顯,并宜鮮者作湯統(tǒng)領他藥,共襄破宿生新之功……凡藥之未經(jīng)火者,性皆行散,已經(jīng)炙焙,性皆守中。 《藥鑒》:或用姜汁炒,或用醇酒洗,或用砂仁酒浸,皆制其寒性,免泥滯也。 按:《雷公炮制藥性解》指出津枯便結(jié)、婦人崩漏(因熱)、產(chǎn)后(血熱)血攻心者,地黃為要藥。《千金翼方》則列舉了各種血熱出血之證,但此處注意使用的是鮮地黃搗汁飲用,這在當下都在藥房拿藥的現(xiàn)代人來說,比較難實現(xiàn)。 《本經(jīng)逢原》更是提出,《本草綱目》中所述“主傷中,逐血痹,填骨髓,長肌肉,作湯除寒熱積聚,療折跌傷筋,久服輕身不老”都是使用的鮮地黃,如果要讓干地黃達到《本經(jīng)》所述功效,是不是應該考慮增補斂陰行血的藥物,輔助干地黃的使用呢? 《顧松園醫(yī)鏡》解析了地黃治療各種疾病的原理,臨床參考價值高。《藥鑒》中提出姜汁、酒、砂仁酒制鮮地黃,可以制約其寒性,臨床搭配也可以考慮借鑒。 關于禁忌 按:同上,使用鮮地黃比較多的禁忌,來源于其寒性,而干地黃僅存“涼”意,更為守中?!夺t(yī)學入門》提出的“犯銅鐵器”令人注目,現(xiàn)代人覺得用鐵鍋煮藥沒啥事,可是銅鐵器煮地黃而產(chǎn)生的“消腎白發(fā),男傷榮,女損衛(wèi)”肯定不是開藥醫(yī)師所愿意看到的。 《雷公炮制藥性解》及《醫(yī)學入門》中皆提到搭配的禁忌,萊菔即為白蘿卜、萊菔子為蘿卜籽,理通腸胃之氣的二者,若與生地同用,則會耗傷諸血,臨床需提醒患者忌吃白蘿卜。而蕪荑辛、苦、溫,是殺蟲消積之藥,散性強、與地黃屬性相反。 如同人參惡萊菔子,人參為補氣救脫的藥物,在用來“救脫”的時候,如合用萊菔子,所補之氣就會沖向腸胃,大力通便理氣反而“脫”更甚,所以說是“惡”;但萊菔子理氣通便,在用于通便之時,加人參助脾胃之氣,通便效果則更好。生地中提出“惡貝母”,是指貝母性味與地黃相近,但甘少苦多,二者兼用恐苦寒傷胃。但這也不是絕對的禁止搭配,具體還要看辨證。 注:來自郭志辰老師《新本草》。 郭老空間醫(yī)學認為,地黃能調(diào)解下焦會陰的濕熱,補充會陰動力,使會陰能量上行至兩腎,它又能補充兩腎能量的不足,使兩腎能量上行至胸部,從而化解肺部的濕熱,使肺部能量更新,至此,打通金生水的渠道,回來又補充了腎精。 簡要說,地黃是補充會陰動力的藥物。因其不善走動,故涼血止血力強(補充:這里應該用的是干地黃),對血液病有特效。清除肺部、上焦部、肝區(qū)的血熱之象。 以細胞層面觀人體,地黃能清除細胞內(nèi)、血液內(nèi)的熱度、能量積聚,可以增加細胞內(nèi)的水分,促進物質(zhì)向能量轉(zhuǎn)化(散有形之積聚),最后歸于細胞內(nèi)(空間醫(yī)學的“歸處”,是藥物“補”的位置)。 舌辨:舌質(zhì)紅絳者用之。 脈象:脈細數(shù)之象選用。 場象:細胞內(nèi)、血液內(nèi),物質(zhì)部分出現(xiàn)場象濃度增高者用之。 兩便:便血、腸燥秘結(jié)、便秘者用。 禁忌:因性寒故脾虛濕滯而致的便稀溏者不宜用。 劑量:10~30g。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