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藥如用兵,乃策略布陣組方之法。知子莫若父,乃知人達性擇藥之法。若深知本草氣味歸藏厚薄,五味化合之妙用,擇藥組方了然于胸,處方用藥,效如桴鼓。此乃組方用藥之秘訣,前賢隱晦不傳之秘也。 1、咸味歸藏厚薄 2、苦味歸藏厚薄 3、辛味歸藏厚薄 4、酸味歸藏厚薄 5、甘味歸藏厚薄 6、炮制修味調性 1、酸甘涼潤法 2、酸甘柔潤法 3、酸甘溫潤法 1、調整氣機升降 2、互相制約偏勝 3、反佐從治引導 4、選擇苦辛本草 5.苦辛溫散論治寒熱錯雜證 6.苦辛化痰論治痰熱互結證 7.苦辛化濕論治濕熱中阻證 8.苦辛解郁論治胃熱火郁證
五味歸藏厚薄論咸,位在北方,是太陰寒水之味,在人體乃是腎與膀胱之味。病在腎胱,處方咸味,咸厚入腎,咸薄入膀胱。苦在南方,是太陽熱火之味,在人乃肺與三焦之味。病在肺焦,處方苦味,苦厚入肺,苦薄則入三焦。辛在東方,是少陽風木之味,在人乃脾與胃腸之味。酸在西方,是少陰燥金之味,在人乃肝膽之味。若病在肝膽,要用酸味。甘在中央,是太極濕土之味,在人乃心脈之味。若病在心脈,藥用甘味。中藥經過炮制加工可以改變原有的氣味,或者加強其味,使厚味入藏?;蛘吒淖兤湮叮醋儎悠渥饔玫臅r方?;蛘呒訌娖錃猓购駳馊敫??;蛘吒淖兤錃?,即變動其功用。或者氣味同調,調味為主或調氣為主。同一藥物,經過不同加工,其治方和功能就不同。“酸甘化陰”法 酸甘化陰法的運用,主要有以下三種具體方法: 1、酸甘涼潤法2、酸甘柔潤法3、酸甘溫潤法“苦辛通降”法1、調整氣機升降2、互相制約偏勝3、反佐從治引導4、選擇苦辛本草5.苦辛溫散論治寒熱錯雜證6.苦辛化痰論治痰熱互結證7.苦辛化濕論治濕熱中阻證8.苦辛解郁論治胃熱火郁證“引火歸原”法 引火歸原是針對“火不歸原”的病理而提出的治法,適用于腎陽虛,陽不歸宅,虛陽浮越于上;或寒邪內盛,逼陽于外或格陽于上者。表現(xiàn)為上盛下虛,面色浮紅,頭暈耳鳴,口舌糜爛,齒齦腫痛,腰酸腿軟,兩足發(fā)涼,大便溏薄或下利清谷,舌質嫩紅,脈虛大無力。臨床上對上熱容易掌握,下寒則較難辨析。其實下寒特別注意“腳”即可抓住。辨證時一定要問病人的腳冷不冷,凡腳冷同時有陽虛見證即可用陽藥,使陰消陽旺,真陽歸位。 引火歸原法的常用方為都氣丸加肉桂,藥用附子、肉桂、熟地、山萸肉、五味子。在用肉桂、附子以引火歸原時要注意掌握配伍。如同時用龍骨、牡蠣、磁石等重鎮(zhèn)藥以潛陽,使浮越之陽更好地歸下,不能純剛無柔。配伍重鎮(zhèn)與養(yǎng)陰藥,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應該說明的是,陰虛火旺者也能用陽藥,這是作為反佐法而運用的。在大量滋陰藥中可少加肉桂或附子等溫陽藥,以免純陰格拒,即張景岳所說的“從陰引陽”之意。但要分清使用陽藥與陰藥的主次。引火歸原法以溫陽藥為主,少佐養(yǎng)陰藥;而陰虛火旺者,以真陰虧損為本,真陽浮越為標,故當以大量養(yǎng)陰藥為主,少佐陽藥。 “提壺揭蓋”法“養(yǎng)陰祛濕”法養(yǎng)陰與祛濕二法臨床極少同用,因養(yǎng)陰則戀濕,去濕又傷陰,但如表現(xiàn)為津液不足而見濕邪時,二法可以適當同用。如脾胃濕困而腸津不足的腹脹、大便燥結,舌苔黃膩而少津者,當滋陰和燥濕并施,常用黑芝麻配蒼術。又如水熱互結,陰液耗傷,常見于熱病或濕熱淋痛,是因為邪熱與水搏結,水液不歸正化,津液不能上承,加之熱邪傷陰,以致口渴欲飲,心煩嘔惡,小便不利或尿痛,小腹脹痛。 |
|
來自: 369藍田書院 > 《養(yǎng)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