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有一些孩子看起來“很勤奮”:反復地看書、背書、做筆記、做題。 然而,一到考試的時候要么考得不理想。要么,這次分數(shù)考得好,下一次考同樣的內(nèi)容又不記得了。 這一點也像經(jīng)歷了高考的我。之前的英語、語文背的滾瓜爛。到了高考結(jié)束后的十幾年,大部分的知識已完全記不得。這中間雖然有遺忘沒復習的原因。但更多地,當時的學習經(jīng)歷的是一種機械式地肌肉性的練習。以為自己掌握了知識,但實際上沒達到真正的精通,大腦中學習的神經(jīng)回路沒有得到強化。
看起很勤奮,為什么沒有效果?在心理學上曾經(jīng)做過這樣的一個實驗。
這個試驗說明了什么問題呢?猩猩為什么能輕松得到食物,僅僅只是它不斷地重復,記住了獲得食物的方法。 你看,通過重復就可以獲得記憶。但是這樣的記憶是機械式的。所以它不知道想辦法直接打開售貨機獲得更多的食物。 而像這樣的重復行為,我們也曾經(jīng)做過許多:
既然這樣的方式不能有效地增進學習效果。那么為什么還有那么多人會選擇這種學習方法呢? 最主要的原因是思維的惰性。思維的惰性主要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 ⒈短期的效果欺騙了大腦 相比其他的學習方式,這種學習方式耗時少,容易執(zhí)行,效果看起來也不錯。特別是考試前的“填鴨式”學習,只要記住了就能考得高分。 這樣我們自然而然地就關(guān)注這些看似更有效的辦法。人的身體偏愛穩(wěn)定性,天性的懶惰孕育了我們的認知模式和心智模型。至于能不能帶來持久的效果則不是我們所要考慮的范圍。 ⒉元認知阻礙了進一步的思考
元認知的實質(zhì)就是對自我的意識和自我的調(diào)節(jié)。 對于重復的閱讀,兩種元認知的自我意識和自我調(diào)節(jié)是這樣的:
天性的惰性和自己元認知的方式造成了這種假勤奮的學習假象。想要改變必須先跳出自己的舒適區(qū),重新校準自己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 不當?shù)膶W習方法容易造成后果跳出自己的舒適區(qū),學著認清自我,可以讓我們不至于陷入死胡同,讓我們做出正確的決定。在這種中間關(guān)鍵地方在于我們?nèi)绾巫R別錯誤的方法,這也是最難的。 因為我們大腦的感覺、認知偏見、記憶偏差等總會讓我們造成錯覺和記憶扭曲
就像先前說的那樣,反復閱讀的學生,認為自己已經(jīng)獲得了流暢感,導致了流暢錯覺。后果就是,容易高估自己對這門功課的掌握程度。也就是形成錯覺。 錯覺的后果就是誤導學生進入自以為是的認知模式。
當意外發(fā)生時,人們會尋求解釋。人總是有趨利避害的本能,總是拼了命解釋我們所處的環(huán)境、遭遇的事情,來詮釋自己的想法是多么的合理。從這個角度來說,人們會刻意組織自己的記憶,讓這些記憶更容易被記住。 記憶是重構(gòu)出來的。我們沒辦法記住一件事情的方方面面。我們只記住對自己有重大影響的元素,剩下的完全自行的填補。這時記憶就發(fā)生了扭曲。
人的錯覺和記憶扭曲的發(fā)生,很多情況下是因為我們思維的慣性用機制1,而沒調(diào)動自己的思考和判斷用機制2。 比如:看見一篇課文,下意識的多讀幾遍,讀多了就行了。這是之前的經(jīng)驗在影響你,這就是機制1。而有一次,再看見一篇課文,在讀過一篇之后,在腦中嘗試理解和回憶,并結(jié)合自己實際情境分析,這就是機制2。 想要學習更有效果,可以試試這樣做:⒈建立新舊知識的聯(lián)系,將學習的知識結(jié)構(gòu)化 認知心理學的研究早發(fā)現(xiàn):
比如:孩子在學習“九九乘法表”,可以很快的熟練的將口訣背熟,倘若從中抽出一句問問他們,他們卻不知所云。這樣的學習只是機械式的,并無心理意義,只是一種“言語連鎖”式的學習。 若是孩子能將學習的乘法口訣和加法練習起來,或者利用相近的熟悉的口訣來推導出別的口訣。這說明了孩子認知結(jié)構(gòu)中的原有觀念(加法或是其他口訣)與現(xiàn)有的觀念建立的實質(zhì)性的聯(lián)系。調(diào)動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既學習的新的知識又強化了記憶的痕跡。 所以,不要做沒有感情的“復讀機器”。這樣能記住的東西有限。而當孩子以已有的知識為基礎(chǔ),細化新學的知識,他就可以無止境的學下去。 譬如孩子在學習新的概念、詞語、原理等可以讓孩子用自己的語言嘗試說一說。當孩子用自己語言在說的時候就是把它和已有的知識練習起來。 新舊知識越能建立牢固的聯(lián)系,越能掌握新的知識,關(guān)聯(lián)的越多就越有助于記憶。 ⒉鞏固記憶,防止遺忘 很多重復性的學習方式,不僅是一種機械性的學習,更是假裝勤奮的短時記憶。 短時記憶是一種短期的、不規(guī)則的記憶。短期內(nèi)有效,缺點是在大腦中存在很短時間,當需要調(diào)用時就想不起來了。 如果想將記憶痕跡由短時記憶變?yōu)殚L時記憶,我們需要幫助孩子重新鞏固記憶。 這里介紹幾種常用的記憶方法: *聯(lián)想記憶 例如,識記房子、瑜伽墊、火車鐵軌這幾個詞,就可以想象在房子里面有一個瑜伽墊,外面有火車鐵軌,轟隆隆的火車聲,影響了你練瑜伽 。記憶的形象一下飽滿起來了。 *檢索練習 不要一直閱讀,要停下來,合上書本,問一些問題,核心概念是什么?我如何解釋他們?哪些概念我還是不熟悉等? *猶太式輔導法 家長每天能夠拿出20分鐘,面對面的和孩子交談,讓孩子把今天學的知識講給家長聽。孩子遇到磕巴的地方、不熟悉的地方就是需要及時復習和加大記憶的地方。 *有間隔的練習 偉大的教育家孔子說:“溫故而知新”。 在長時間的不學習后,遺忘是在所難免的。為了防止遺忘,就需要有意識的在學習的中間穿插練習;為了保證練習的效果,孩子就不得不努力,需要把把學習的知識從長期記憶中“重新調(diào)去”出來;為了不讓學習的效果付之東流,會讓重要的知識能加突出,難忘。這是一種強有力的記憶方式。 ⒊學習方式多樣化 主要方法有兩種:穿插練習和多樣化練習。 穿插練習有助于長期記憶。 輕松的集中式的學習只能讓人機械掌握理論的表象,面對實際時,孩子的變通能力差。而穿插式的復雜練習,可以在新情境下對理論運用自如。 比如,孩子在學校時的小測驗、單元練習、月考之類的都屬于穿插練習。它不僅檢測最近學習的知識,更對孩子之前學習的知識進行鞏固。所以,不時的小檢測還是有必要的。 雖然穿插練習看似占用了時間,效果也也沒有集中學習明顯。但是從長期記憶的效果上來看,穿插練習遠比集中練習的效果好。 多樣化的練習促進知識的活學活用。 回想起自己教數(shù)學時,特別是在教學有關(guān)量的知識時,一定會用多樣化的練習手段。 除了課堂上講解標準的長度量,還會讓孩子課后從生活找,動手去測量,兩個量之間的比較,有時候還要去寫小調(diào)查。例如,1平方米有多大? 還比如學習一個數(shù)學公式或定理,不僅要練習一種類型的題目,還要練習生活的實際案例讓孩子去解決。 今年來,關(guān)于腦神經(jīng)的研究也證明了多樣化練習的好處: 它調(diào)動了孩子的多方面的感覺系統(tǒng),鍛煉大腦的不同區(qū)域。它消耗了更多的腦力,通過這種方式學到的東西,一定會被大腦編成更靈活的表征,適用范圍也會更廣。 ⒋選擇合適自己的學習風格
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孩子的學習風格可以分為4類,分別是視覺型、聽覺型、動覺型和混合型。在這四種學習風格中各自的感官分別占據(jù)一定的優(yōu)勢,多運用以及充分的運用這些感官可以更快的提高自己的學習效率。
像這樣的孩子就更多給他自己講的機會,讓他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鼓勵他們通過語言或者圖形來表達,例如讓孩子參與話劇、演講等,在活動中學習知識。
對策:給予孩子更多的空間去想象和創(chuàng)造。例如鼓勵孩子畫畫,寫作來表達自己的想法。
對策:引導孩子學會操作,給孩子足夠的時間去擺弄。鼓勵孩子的小發(fā)明、小創(chuàng)造,滿足孩子的好奇心。
對策:尊重孩子的風格,利用孩子的優(yōu)勢。并利用多種能力有效地學習。 寫在最后: 學習不是簡單劃線、記筆記、重復閱讀。孩子真正需要的是“生成性學習”。很多孩子的學習沒有起色,原因就在于方法的不當。 早日拋棄這些無用的方法。只有尊重孩子的學習風格,理解性地認識,同時進行間穿插練習和多樣化練習,加深對所學知識的記憶,才是有效的學習方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