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約 4024字
閱 讀 需 要 12 min 定義普通話時我們會說“普通話是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官話為基礎方言,以典范的現(xiàn)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guī)范的通用語?!?/span>但是全國最標準的普通話卻不在北京,而位于承德,特別是承德市灤平縣。承德方言在譜系上屬于北京官話——懷(懷柔)承(承德)片,與普通話極為接近。該現(xiàn)象出現(xiàn)的根源是什么?承德方言又是如何走向全國的?承德方言與普通話極為接近首先是有其地理位置上的優(yōu)勢。帕默爾認為:“決定語言接觸的社會交際,從根本上來說,是在空間中進行的接觸和運動。所以言語像一切文化現(xiàn)象那樣,為地理因素所決定并受到地理因素的限制?!?/span>承德,位于河北省東北部,東與遼寧省交界,西南緊依北京,地理位置決定了承德方言與北京方言、東北方言相接近,其對語言文化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但是,同樣是鄰近北京,天津、唐山、保定等地的方言就遠不如承德更接近普通話,其中還有著深刻的歷史淵源。歷史上的承德是農(nóng)耕民族與游牧民族之間的緩沖區(qū),且常年人煙稀少,“名號不掌于職方,形勝無聞于地志”。明朝初期,出于對抗蒙古的需要,明成祖放棄對承德的管轄,將長城以北的承德地區(qū)讓給了蒙古,并將承德一帶所有的原住民強行遷徙到今天的北京、保定和廊坊,人為地制造了“無人區(qū)”,使得承德出現(xiàn)了200年的歷史空白,自身故有的方言傳承消失殆盡,但這反而為清朝北京官話的扎根奠定了基礎。事實上,蒙古經(jīng)歷過幾場明初的失敗后,也同樣難以有效實際統(tǒng)治承德地區(qū) 1616年,努爾哈赤建立后金,1636年皇太極改后金為清,新的民族共同體滿族逐漸形成。滿族雖然有自己的語言文字,但在滿族形成的時候,漢語早已在東北廣泛通行,且滿族深受漢文化的影響。通過與明朝的戰(zhàn)爭,使得滿族治下的漢人越來越多,由于有較高的文化和生產(chǎn)技術,且不少漢人自愿加入滿族或者與滿族通婚,有所謂“生于遼不如走于胡”的說法,漢語就逐漸取代了滿語的地位。承德避暑山莊的隨駕狩獵畫卷中,就可以看出很多并非滿人的漢族官員 清入關后,出于鞏固統(tǒng)治的需要,清廷鼓勵廣大滿人學習滿語漢語,直至康熙末年,北京的八旗滿洲子弟皆能漢語,“閭巷則滿漢皆用漢語,從此清人后生小兒多不能清語。”1644年清軍入關,為了解決八旗兵丁的生計,順治帝下諭:“今我朝定都燕京,期于久遠,凡近京州縣民人無主荒田及明朝皇帝親屬、駙馬、公、侯、伯、太監(jiān)等,凡歿于寇亂者,無主田地甚多。田主或有或無,其田地爾部(戶部)概行清查。若本主尚存,或本主已過世而子弟尚存者,量口給予。其余田地盡分給東來諸王、勛臣、兵丁人等。”八旗貴族開始大量圈占北京城郊的土地,建立皇莊、王莊和八旗官兵莊田。承德就是八旗子弟圈占土地的主要地區(qū)。后來康熙皇帝廢除圈地實施“占田立莊”政策,鼓勵旗人到古北口外開荒種地,建立“口外莊田”。承德是北京通往東北及蒙古的要道,背靠長城,有著重要的軍事地位。氣候上,由于承德四面環(huán)山,冬季能部分削弱了西伯利亞寒流,使得這里比同緯度地區(qū)更為溫暖,夏季也能阻擋海洋季風熙皇帝稱贊這里:“風清夏爽,宜人調(diào)養(yǎng)之功?!?/span>為了“合內(nèi)外之心,成鞏固之業(yè)”,康熙四十二年(1703)皇帝在此修建熱河行宮,至乾隆五十七年(1792)避暑山莊竣工,承德一躍成為了清朝第二個政治中心。大量的滿族移民進入承德,徹底改變了當?shù)氐娜丝诮Y構,也使得滿式漢語成為這里的正統(tǒng)語言。灤平縣,因乾隆皇帝親題“灤水無患、民得平安”而得名。位置正處于承德與北京的中間,素有“北京北大門”之稱。是清朝皇帝來往兩地的必經(jīng)之路?;实墼跒雌皆O有行宮、御道、驛站并派兵駐守,大批的八旗子弟從北京遷到古北口外的灤平,直到清末,灤平共有皇莊24個,王莊、旗莊130多個,而“口外建莊”的過程,恰好與清朝政府推行北京官話的政策同步,北京官話被旗人帶往灤平進行了有效的輻射。且灤平正位于燕山山脈之中,更加閉塞的環(huán)境使得當?shù)氐墓僭捵顬榧冋?/span>灤平縣如今被改造成農(nóng)家樂的“大清皇莊” 滿族人的漢語,大體上融合了東北方言詞匯和北京方言詞匯。北京話的語音和語調(diào),直到 20 世紀二三十年代仍然帶著滿語語音、語調(diào)的殘存影響。兒化、輕聲等語言特征也有滿語的影子,今天的京腔也是滿族北京話的體現(xiàn)。在地理環(huán)境上,承德更是一塊相對封閉的皇家區(qū)域。滿洲貴族及其隨從家眷、留守行宮的護衛(wèi)就成為了當?shù)厝丝诘闹饕M成部分,北京官話在此扎根以后就成為了這里唯一的方言,其封閉性也使得周圍地區(qū)方言的影響力非常薄弱。這就與北京的開放和流動迥然不同,所以我們會發(fā)現(xiàn)北京話有明顯的兒化音、省字、尾音,仍然帶有清以前北京話的色彩,而承德方言相比就音準分明、字正腔圓,語調(diào)清脆,這完全符合雅音的要求。而它一旦被統(tǒng)治者標準化,則自然成為全國人模仿學習的官話。承德方言之所以能走向全國,并最終成為現(xiàn)代普通話發(fā)音標準的基礎,是與雍正乾隆年間的官話運動、晚清民國的國語運動分不開的。雍正六年(1728),皇帝發(fā)現(xiàn)廣東、福建兩省的方言不可通曉,認為語言不通不利于統(tǒng)治。因此下達正音上諭,清政府推廣了以北京話為標準的官話運動,主要目的就是克服語言障礙,“期于全國語言統(tǒng)一,民志因之團結”。特別是把掌握官話作為參加科舉考試的前提:“八年之外,如生員不能官話者,暫停其鄉(xiāng)試;舉人不能官話者,暫停其會試;童生不能官話者,不準送取學政考試,俟學習通曉官話之時,更準其應試。”直接在仕途上要求各地的士人學習北京官話。為了配合官話運動,熱河也相繼設立正音書院、義學、文廟等機構專門傳授官話。這場運動盡管受限于歷史條件及封建制度的種種弊端最終宣告失敗,但它是普通話推向全國的第一次嘗試。也正是在官話運動期間,承德方言得以剔除了滿族人東北口音中的土語,也減少了北京話土著人的省字和兒化音,字正腔圓的“熱河官話”體系逐漸形成。 晚清時期,中國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普通話的推廣也被賦予了推動國家近代化的任務。光緒二十八年(1902),京師大學堂總教習吳汝綸訪問日本考察學政,日本教育家伊澤修二告誡道:“欲養(yǎng)成國民愛國心,須有以統(tǒng)一之。統(tǒng)一維何? 語言是也。語言之不一,公同之不便,團體之多礙,種種為害,不可悉數(shù)。察貴國今日之時勢,統(tǒng)一語言尤其亟者?!眳侨昃]對此深以為然,回國后建議學習日本普及國語(東京話)的經(jīng)驗,在中國推行以北京話為標準的國語。 吳汝綸(1840-1903),字摯甫,安徽省桐城縣人,晚清文學家、教育家。晚年被任命為京師大學堂總教習,并創(chuàng)辦桐城學堂。代表作《東游叢錄》 光緒二十九年(1903),學部大員榮慶、張之洞、張百熙等人在制定《學務綱要》時指出:“中國民間各操土音,致一省之人彼此不能通語,辦事動多捍格,茲擬官音統(tǒng)一天下語言,故自師范以及高等小學堂,均于中國文一科內(nèi)附于官話一門。其練習官話,各學堂皆以用《圣諭廣訓直解》一書為準。將來各省學堂教員,凡授科學,均以官音講解,雖不能遽如生長京師者之圓熟,但必須讀字清真,音韻朗暢。”當時的京師大學堂有著來自五湖四海的不同口音,第一要務就是確立學科語言宣統(tǒng)元年(1909),清政府設立“國語編審委員會”,正式規(guī)定北京官話為國語。宣統(tǒng)三年(1911),清政府頒布《統(tǒng)一國語辦法案》,但清政府沒有來得及開展推廣國語的工作就在辛亥革命中被推翻了。中華民國時期,“國語”繼續(xù)在全國推廣,并且系統(tǒng)接收西方語言學的理論與方法,使用西方的注音字母和音標。1913年,中華民國教育部召開了讀音統(tǒng)一會,用每省一票的方式議定了“國音”標準,規(guī)定“京音為主,兼顧南北”,這種標準音習慣上稱之為“老國音”。但民國初年,政局動蕩,軍閥割據(jù),北洋政府根本沒有能力推行。1924年—1926年,“增修國音字典委員會”修訂了“老國音”,將漢字讀音改為“以北京的普通讀法為標準”,即“新國音”。1932年5月,中華民國教育部正式公布并出版《國音常用字匯》,為確立國語的標準提供了范本,為現(xiàn)代漢語標準第一個系統(tǒng)——國語系統(tǒng)。1932年之后的國語廣播,都采取了以《國音常用字匯》為標準的形式,各地的國語標準一致化。隨著電影、廣播、留聲機等新式傳媒工具的普及,承德方言隨著國語逐漸走向全國,成為今天普通話的基礎。但由于戰(zhàn)爭的爆發(fā),國語統(tǒng)一工作陷入停頓。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人民政府非常重視普通話的推廣。1953年,我國以承德市灤平縣為普通話標準音主要采集地。1955年10月,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和教育部聯(lián)合召開了全國文字改革會議,這場會議通過了《漢字簡化方案》,出于對少數(shù)民族語言文字的尊重、突出民族語言文字上的平等精神,名稱上改“國語”為“普通話”,并確定普通話的內(nèi)容:“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范的現(xiàn)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guī)范。”最終普通話作為現(xiàn)代標準漢語在全國通用,我國法律明確規(guī)定:“國家推廣全國通用的普通話?!?/span>現(xiàn)在的承德市灤平縣已被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確定為“全國語言資源有聲數(shù)據(jù)庫”建設試點縣和“普通話體驗區(qū)”,是普通話標準語音主要采集地,其獨特的歷史文化價值不僅是承德的文化名片,也依然對全國普通話的推廣起著推動的作用。參考資料: 語言學概論 . L.R.帕默爾 北京官話溯源 . 林燾 清代的推廣官話運動考析 . 鄧洪波 正音書院與清代的官話運動 . 鄧洪波 試論承德方言與普通話接近的歷史成因 . 戴克良 熱河官話推廣及灤平普通話標準音形成的思考 . 高淑蓮 滿族話與北京話 . 趙杰 旗人語言才能探因 . 趙杰 “聲入心通”: 清末切音字運動和“國語統(tǒng)一”思潮的糾結 . 王東杰 經(jīng)公眾號 “地緣谷”(微信ID:Geo-Valley)授權轉(zhuǎn)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