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說話不溫柔 本文主要講以下幾個問題: 1.留一點時間給飯后休息 2.嘔吐后分辨嘔吐的信號 《腸子的小心思》作者朱莉婭·恩德斯是德國法蘭克福微生物研究院醫(yī)學博士。我買的是錢為翻譯的中文譯本,而且是增訂版。這本書我看過的為數(shù)不多的科普作品里翻譯得最好的,把有關(guān)腸胃、有關(guān)消化、有關(guān)微生物這些清新別致的領(lǐng)域?qū)懙猛ㄋ滓锥屓俗x起來興趣盎然。我首先感謝譯者,再感謝作者——本處沒有利益相關(guān),純屬心悅誠服。 以下是我的拆書稿。 先把食物在人體內(nèi)旅行的路程捋一遍: 眼睛看見→鼻子嗅見→口腔咀嚼→咽喉吞咽→食道下推→胃部蠕動→小腸分離合攏→大腸慢動作分離合攏→排出體外 飯后余閑在進入腸道之前,食物已經(jīng)被消化系統(tǒng)的其他部門'加工'了一番,那時候我們除了有點犯困,基本上沒有別的感覺。吃飯后犯困是因為部分血液去支援胃部消化去了,出現(xiàn)了腦供血不足。這個時候怎么辦呢?最好是休息一會兒——疲勞就意味著你該休息了,你休息了胃腸才能專心致志地干活,強打精神只會讓身體陷入兩難境地,所以,在這里我(就是現(xiàn)在這篇文章的筆者)覺得,午休一個小時,怎么還有人有精力去逛街……難道下午不困的嗎?如果你的職位能讓你在飯后好好打個盹兒,讓自己的身體得到應有的休息,未嘗不是一種成功。 食物消化路上,除了用到我們自身的消化器官、消化液以外,還需要消化器官里的菌群來幫忙,尤其是消化進入到大腸階段,基本就剩下我們自己消化不了的東西。腸道里的菌群會對這些殘渣進行再次利用,那些我們消化不了的膳食纖維就是它們的美味大餐。 生活在我們腸道里的微生物不止有細菌,還有病毒、酵母、真菌、其他細胞生物。到底它們都有一些什么本領(lǐng),人類尚未完全了解,因為對于人類來說,腸道里60%的微生物我們根本都不認識,而腸道菌群就幾乎是一個完全未開發(fā)的新世界,腸子,可不僅僅是'屎尿屁'那么簡單。 你就是一個人的星球腸道微生物總重量可以達到2Kg,約1000萬億個細菌,這在我們大便的時候就看到了(不一定認識)。如果要論數(shù)量,我們身上微生物比我們自身細胞多得多,可以說一個人的身體只有10%是人類,其余90%都是微生物細胞。對于這些微生物來說,人體就是一個星球,甚至對于一半以上的腸道細菌來說,腸子就是它們的全部世界。這些微生物和人體之間的關(guān)系,有點像龐然大物和它身上的寄生蟲吧……但是我們不是身上微生物的上帝,就好比我們還要補充膳食纖維以期讓有益菌幫助排便一樣……所以知道這些小伙伴的存在之后,哪怕是最孤獨的時候,也不用自怨自艾——畢竟還有很多微生物在和自己作伴,我們從來都不會孤單。 我們身上的微生物,99%在腸道里都可以找到,也就是說,全身上下,就數(shù)腸子里的微生物種類最多,這些腸道微生物除了幫助我們消化、制作維生素、對食物解毒以外,還有兩件事非常值得說說:一個是培訓我們的免疫細胞,一個是對我們的腸道進行'殖民保護'。 腸道菌群是怎么培訓我們的免疫力的 我們的免疫系統(tǒng)80%都在腸道里,在大腸的腸壁上聚集了大片的免疫細胞,因為這里微生物多——細菌們就藏在腸黏膜里,背靠腸壁細胞隱居生活著,所以對于免疫細胞來說這就是一個練功場——從人降生之初開始,在腸道細菌的幫助下,免疫細胞就開始了嚴苛的職業(yè)訓練:識別有害的細菌,記住人體自己的細胞結(jié)構(gòu),在培訓合格之后,免疫細胞才能進入血液執(zhí)行保護人體的艱巨任務(wù)。正因為在這個練功場里見識過各種面目的妖魔鬼怪(我們身上的微生物,99%在腸道里都有),所以免疫細胞在進入血液之后才能保我們一方平安。對于'外來客',免疫細胞會本能地沖上去檢查一番,如果發(fā)現(xiàn)不認識或者長得像之前在練功場里見過的壞蛋,免疫細胞就會馬上進入防御狀態(tài),展開戰(zhàn)斗,將對方拿下方休。所以,如果給身體輸入了不同的血型血液,免疫細胞就會因為和陌生的血紅細胞不兼容而產(chǎn)生抗體,導致凝血——從這個層面來說,正是我們身體里的細菌影響了我們的免疫力,從而影響了我們的血型。 微生物對我們的'殖民保護' 這得從細菌們的'領(lǐng)地意識'說起,就是細菌們都有一種'先到先得'的行事方法,有益菌、中性菌先把位置占了,有害菌來了發(fā)現(xiàn)沒位置了,只能離開另尋地方去了——這就是大部分腸道細菌對我們的保護方式。 所以呢,大腸雖然不像小腸那樣對食物精細化消化,慢吞吞地而且還是造糞機器,但是它也很重要啊! 說到免疫系統(tǒng),就不能不提闌尾。闌尾一生簡單純粹,就為體現(xiàn)'無用之用'四字——其實闌尾并非無用,而是它用低調(diào)救世、高調(diào)發(fā)炎的個性保持一生孤傲。闌尾之'無用'并非無用,只是因為闌尾本身就是一個免疫器官,它做的事情就是安靜地守在小腸出口和大腸入口之間,發(fā)現(xiàn)有害病菌路過就把它包圍起來——如果打不過就會發(fā)炎,再然后就會發(fā)生'闌尾炎手術(shù)',導致很多人以為闌尾除了會發(fā)炎,其他啥也不會。那么闌尾怎么'低調(diào)救世'呢?在每一次大拉肚子之后,闌尾就會釋放出自己屯著的好細菌,派它們進入大腸去振興市場。 既然上天給我們安排了這些微生物小伙伴,那么它們就有存在的必要。從我們降生開始,微生物就從母親身體上、產(chǎn)科醫(yī)護人員的手上、醫(yī)院的環(huán)境中來到我們的身體上。因為不同的基因、生活方式、經(jīng)歷,我們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微生物種類和比例,這就是我們的'微生物指紋'。在我們出生后的幾周內(nèi),我們所獲得的菌群對我們的免疫系統(tǒng)會有很重要的影響;到了3歲,我們體內(nèi)的微生物的工作方式和喜好都定型了;到了7歲,無論你出生時是順產(chǎn)還是剖腹產(chǎn),腸子里的菌群已經(jīng)沒有任何區(qū)別了。 養(yǎng)護我們的益生菌對于寄生在身上的菌群,理想狀態(tài)是保持一種平衡,有益菌占上風,有害菌不能會威脅到我們健康,腸道的清潔正是這樣一種狀態(tài)。通常情況下我們會想怎么讓體內(nèi)的益生菌占優(yōu)勢,因為益生菌會讓大便通暢,除了能有助排便,益生菌還能制作小分子脂肪酸給小腸的絨毛做按摩和大保健、用'殖民保護'的方法來保護我們的腸道、釋放不同的酸來驅(qū)趕入侵者、培訓我們的腸道免疫細胞比如讓它們知道要生產(chǎn)多少黏液才能保護好腸道……但是所有的益生菌都有一個局限性:在腸道里待不久,怎么養(yǎng)護它們呢?多吃它們愛吃的食物(益生元)。 正在探索中的新領(lǐng)域——腸腦軸既然腸子里微生物那么多,那么它們是不是有自己的思想呢?或者說有自己的想法?'腸腦'這個詞現(xiàn)在已經(jīng)不是生僻詞了,腸子是不是有自己的小心思呢? 從兩個方向說開去。一個是腸子自己的小心思,一個是整個腸道菌群的小心思。 早在古代,人類就感覺到腸子和我們的感覺有直接關(guān)聯(lián)。比如'牽腸掛肚''滿腹狐疑''肝腸寸斷''令人作嘔',英文里'直覺(gut)'一詞本義是'腸,內(nèi)臟',直譯過來是'腸子的感覺',無論中外,形容感覺的時候都會把它和大腦、心臟聯(lián)系在一起。現(xiàn)代科學實驗也發(fā)現(xiàn),腸子可以影響大腦。 如果說大腦是人體的中央指揮部的話,腸子就是大腦的地方外派員,迷走神經(jīng)就是它們之間的電話專業(yè)。腸子自己的神經(jīng)(腸神經(jīng))系統(tǒng)非常強大,即使不和大腦聯(lián)系,也不會妨礙它的消化活動。腸道表面看起來就管屎尿屁,另外一重身份卻是身體的后臺系統(tǒng),低調(diào)地運行在潛意識層,默默地影響我們的意識活動,如果腸子不舒服了,我們也別想舒服。腸子為什么有這種能耐呢?這要從腸子的出身說起。當我們還是一團胚胎細胞的時候,原始腸管就出現(xiàn)了,它和血管系統(tǒng)、神經(jīng)系統(tǒng)構(gòu)成了三根'管帶',伴隨著胚胎的發(fā)育,原始腸管長出了肺葉、肝臟、膽囊和胰腺,隨后又長出了食管、胃囊和腸子——有這種背書的腸子,自然不會比血管系統(tǒng)的心臟、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大腦弱呀! 這簡直就是少林寺的身懷絕技的掃地僧,穿越到古代有淵博知識的現(xiàn)代人、豬籠城寨里的武功大師。 腸子會影響我們的行為模式嗎?有這么一個實驗,給兩組小鼠注入只對腸道細菌起效的抗生素,讓小鼠腸道菌群被清掃一空,然后在給兩組小鼠注入對方身上的菌群,結(jié)果兩組小鼠的行為變得特別像實驗之前的對方。人是不是也因為身上的菌群變化而變化呢?關(guān)于腸子對人的行為模式的影響以及'腸腦軸'的研究還在摸索階段。近年有實驗表明,服用不同菌群之后的對照人群,在情緒、壓力、抑郁感受方面會較之前有所不同,不過都需要在3~4周之后才生效。 照此推理:有的時候我們會特別想吃一種東西,那么是我們自己想吃還是我們肚子里的細菌想吃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