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公英有個平民而親切的名字,叫“婆婆丁”。在東北,人們喜歡用它來熬湯,蘸醬,或者加雞蛋做成餃子餡。宋朝的薛田還寫了句詩句,專門用來大贊蒲公英: 地丁葉嫩和嵐采,天蓼芽新入粉煎。 為什么蒲公英會被叫做“婆婆丁”,這還要從自古難相處的婆媳關系講起。而故事里的這個婆婆是個能說會道的媒人,從小一個人把兒子拉扯長大,大家都叫她丁寡婦。 丁寡婦對兒子是千般疼萬般愛,但卻把兒媳婦看成眼中釘肉中刺,即使兒媳婦是公認的孝順好孩子,也得不到她的一絲認可。 在丁寡婦看來,兒媳婦一點都配不上自己的兒子,兒媳婦做什么她都能找出毛病。因為這樣,兒媳婦沒少受她虐待,有時候甚至被打得遍體鱗傷。 有個春天,天上還下著小雨,丁寡婦卻吵著鬧著一定要吃苣荬菜,沒苣荬菜的話她就不吃飯。兒媳婦經(jīng)不起折騰,只好到野外去挖苣荬菜。 可是,苣荬菜還沒到季節(jié),長出來的也幾乎都被別人挖走了。兒媳婦辛辛苦苦找了半天,也沒見到苣荬菜的蹤影,又一心掛記著婆婆還沒吃飯,無奈之下,只好挖回一種類似苣荬菜的野菜。 誰知道,丁寡婦吃完這種野菜,沒過多久身上就開始起紅點子,而且轉眼間紅點就變成了小水泡。丁寡婦又氣又惱,覺得都是兒媳婦的錯,就把兒媳婦告到了縣衙。 好在當時的縣太爺是個能斷家務事的清官,他請來名醫(yī)診斷病情,才知道丁寡婦的癥狀是心火旺逼出的疔毒皰疹,和兒媳婦挖來的野菜并沒有關系。 老醫(yī)生拿著野菜笑著說,其實這叫蒲公英,是一種草藥,也能食用,而且吃了它還能緩和像丁寡婦這樣的熱癥。 丁寡婦聽了老醫(yī)生的話,才知道自己是冤枉兒媳婦了,也是到這個時候,她才意識到并開始反省自己的過錯。 后來這個故事一傳十十傳百,人們就把蒲公英叫做“婆婆丁”,用來提醒婆婆和兒媳婦要相互信任和體諒,一起好好過日子。 而蒲公英雖然平凡,歷代的醫(yī)藥學家卻對它贊賞有加。清代的陳士鐸就在《本草新編》中寫下“至賤而有大功”,來表達對蒲公英價值的肯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