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一者 歐陽詢,書法史上劃時代的人物,凡談楷書從不缺席,初唐四家之首,楷書四大家之一。他的“歐體”楷書自唐已絳,成為進入書法藝術殿堂的入門鑰匙,成就了多位歐楷大家,清代楷書大家姚孟起、黃自元皆出自歐楷,他們的的歐楷臨本成為后世臨習歐楷的入門之選,嚴格講歐楷是唐以后串起中國書法的一條主線,歐陽詢是中國書法史上常青樹,永遠屹立不倒。 歐陽詢像 歐陽詢學書法淵源:脫胎于北碑清·劉熙載在《藝概》說:
書法史上書論家基本把歐陽詢列入北派大系??傆[歐陽詢書風,用筆起筆多方,折多于轉(zhuǎn),棱角分明,結(jié)體上內(nèi)密外疏,傾斜取勢,險絕第一,與魏碑血緣關系體現(xiàn)的淋漓,整體書勢是碑派一路,據(jù)研究,歐陽詢曾對魏碑下過很深的功夫,如《棲巖寺舍利塔銘》《張猛龍碑》等。除了楷書其行書也為類似風格,如《卜商帖》《張翰帖》等,楷書筆意濃厚,典型取法魏碑。 歐陽詢《卜商帖》局部 書法史上,隋代是一個承上啟下的橋梁時代,歐陽詢成名于初唐,并雄居“初唐四家”之首,但他入唐時已過60歲(歐陽詢,生于557年,卒于641年,有生之年84歲),他主要生活在這個隋代,從年齡上看,60歲時風格已確立,羽翼已豐,其書風受隋代書法的影響,這一點毋庸置疑。《九成宮醴泉銘》是歐陽詢75歲的作品,最能代表他的書法水平,《宣和書譜》譽之為“翰墨之冠”,趙孟頫說:“清和秀健,古今一人?!?,這就確立了他在唐代及整個書法史的地位。 歐陽詢《張翰帖》局部 書法學習最初階段就是臨摹,臨摹的過程也是一個練眼、練手、練心的過程,做到心手相應。練眼,就是讀帖,揣摩點畫、結(jié)構(gòu)乃至章法的特點及規(guī)律;練手,是把點畫、結(jié)構(gòu)、章法,通過有效的練習,還原出來;練心,即悟透。得之于心應之于手,把歐體的各元素融為一體,達到水乳交融,形成自然意識,下筆便有,地在創(chuàng)作中表現(xiàn)出來。這個過程也就是從臨摹到創(chuàng)作的過程。 臨習重點,一點畫,二結(jié)構(gòu)。萬丈高樓平地起,決定結(jié)體質(zhì)量的還是那一點一畫,筆畫是材料,結(jié)構(gòu)式布局,最終才能搭起高樓大廈。 《九成宮醴泉銘》拓本局部 歐體楷書基本點畫的寫法及其變化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是經(jīng)典楷書,我們結(jié)合“永字八法”來分析歐體基本點畫。 1. 點 點又稱“側(cè)”,它是楷書基本點畫的基礎。宋代姜夔說:“點者,字之眉目,全借顧盼精神,有向有背,隨字異形。點不但變化多,而且其筆畫都是“點”的延伸,因此古人有“積點成畫”之說。 寫點時要“側(cè)鋒峻落,回鋒收筆”。筆取側(cè)勢,落筆后用力向右下,使筆毫沿中線向兩面鋪開,隨即稍提筆,衄挫回鋒,輕快地在下腹出鋒(或收鋒)。其要領是:“落筆輕,著紙重,取勢遠,出鋒疾?!?/p> 2. 橫 橫,永字八法稱“勒”,好似馬口中含的橫鐵,兩端扎繩了,愈收愈緊,含蓄而有力,用來比喻寫橫時逐步頓挫地把筆鋒運送過去。寫橫時落筆先從右向左作一段逆勢(可虛可實),調(diào)鋒鋪毫,行至結(jié)束像點一樣衄挫快收。 3. 豎 豎,又稱“努”。漢字中橫多豎少,豎是一字的骨干,起到支柱作用,要寫得挺拔勁健豎的書寫要領與橫基本相仿,只是方向不同。 4. 撇 撇,又稱“掠”。寫撇像用木梳梳理長發(fā),下段稍肥,力要送到筆尖。切忌一筆甩出,頭重尾輕,形成毫無力量的鼠尾,下半段空虛乏力。 5. 捺 捺,又稱“磔”(古代的一種刑法,以車撕裂,使人皮裂肉碎。這里用以比喻用筆時筆毫鋪開的程度),也稱“波”。捺的寫法源于隸書,古人稱寫捺要“一波三折”,即頭部肩頸部略向右上方為一折,頸到捺腳向右下方為二折,捺腳至鋒尖略向右上出鋒為三折。 寫捺時起筆逆鋒要“束得緊”,頸部要“提得起”,中段要“按得下”,出鋒要“收得起”。 6. 鉤 “趯”,也稱“剔”。趯是踢腳的意思,速度要快,力量要集中在腳尖,用它來比喻寫鉤的方法是很形象生動的。鉤要寫得健而銳,健是指飽滿,銳是指出鋒尖銳而不散。 以左豎鉤為例,先寫好一豎,至收筆處,先將筆往上提,再按下,鋪毫稍駐,用力快速推出。寫好鉤的關捩是停駐、換鋒、鋪毫、出鋒幾個環(huán)節(jié)連貫協(xié)調(diào)、氣呵成7.挑挑,在“永字八法”中叫“策”,意為如同用馬鞭來趕馬。 挑的寫法呈仰勢逆鋒起筆,鋪毫轉(zhuǎn)鋒,而右上方由慢至快地挑出,筆毫也漸漸地收攏,出鋒宜快不宜慢,否則缺乏精神。 8.折 折的寫法雖然在“永字八法”中沒有單列,但在“方塊字”的漢字中,折是出現(xiàn)頻率極高、是極常見的基本筆法,所以寫好折筆是非常重要的折是兩個筆畫(如豎與橫、豎與提等)的銜接,寫好這一筆的關鍵是轉(zhuǎn)角處提筆換鋒要恰當。初學時可以先把兩筆分開寫,熟練后再連起來寫 結(jié)構(gòu)歐陽詢不僅是一位書法書寫者,還是一位書法實踐者,其傳世理論著作《八訣》和《三十六法》都是關于書體結(jié)構(gòu)的專著。如何掌握歐體的結(jié)構(gòu)規(guī)律,其核心主要是解決兩個問題:即重心和空間兩大要素。就是要做到重心平穩(wěn)和空間分布合理兩大原則。最有效辦法就是“后面跟著前面走”,首先安排好第一筆的位置,后面筆畫以前面的點畫為坐標,找出對應的位置即可。 筆勢筆勢也是不容忽視的要素。寫書法是積點成畫,積畫成字,積字成篇的過程,每個字的點畫和點畫之間,每幅作品中字與字之間,行與行之間都有一定的聯(lián)系,這種內(nèi)在的聯(lián)系又稱為“貫氣”,氣要靠“筆勢”來體現(xiàn)的。 《九成宮醴泉銘》拓本局部 《圣教序》中有段話說得非常透徹:
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zhì),這種思想也適用于書法。點畫、結(jié)構(gòu)及章法“有像可微”,看得見,可以通過書寫表達。而筆勢由于“形潛莫睹”,最容易被忽視,有不少人寫了一輩子的書法,最終是在寫字。寫出的作品毫無生氣,更無藝術可言,真是“筆筆中鋒,只只死蟹”,書法是整體功夫,綜合素養(yǎng),不是練好了字就能創(chuàng)作出書法作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