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源區(qū)在明代伊始至民國一直是太原縣,人稱鳳城,是李淵父子起兵的地方。隋朝時,即稱太原縣。因此這里留下不少古跡遺址。圖為晉源文廟,只是未開門,無法參觀。透過木欞,看見大殿。但見飛檐翹角,氣魄雄渾。不虧是明洪武年間建構。
欞星門沖天柱頭。
圖為明太原縣城斑駁的北城門,夯土裸露在外,述說似水年華的流逝。外包青磚在風雨侵蝕中,扭曲、擠壓,裂紋爬上墻頭。古城墻滄桑而老邁,走過生命的逆旅。
北門橫匾:德化。
基座青石壘就,在光陰的故事里磨洗成圓潤,風化得超過青磚。
這應該是儲藏室之類,古城門一定也是有甕城的,圍成半圓,在冷兵器時代組成堅固的防線。
奉宣。
北城門全景。
殘存夯土。
毛石基礎遺跡。
從門洞穿過的風,幽幽地述說著昔日的輝煌……
阿育王塔位于太原晉源區(qū)晉祠鎮(zhèn)古城營村古城營小學內。春節(jié)期間,校園安靜如鳥,阿育王塔伸出圍墻的外面,它高大的身軀在冬日里格外醒目雄渾。
阿育王塔創(chuàng)建于隋仁壽二年公元602年,是惠明寺的遺物,重建于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寶瓶形狀,下有塔基二層;塔基為磚砌須彌座,座上為圓形塔肚;上為十三層相輪組成塔脖,上端為木質華蓋,周邊懸吊著鐵鈴,華蓋上是琉璃瓦塔頂。據佛經講,阿育王是古印度的一位國王,戰(zhàn)功卓著、皈依佛門后,發(fā)愿在大千世界建8萬4千座舍利塔,超度死者亡靈。在我國建有19座,阿育王塔是19座舍利塔之一。
琉璃瓦塔頂。
十三層相輪。
蓮花瓣疊澀。
磚砌須彌座上部。
須彌座。
阿育王塔總高25米,塔基方形,邊長14米;塔座方形,邊長8.8米。
一九八三年入選太原市文物保護單位。
二零零四年公布為山西省文物保護單位。
新置的供桌。
南立面。塔前石碑刻“寶篋印陀羅尼經”。
西立面。
須彌座束腰處有磚刻花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