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說史記
1945年4月初,轉入反攻的蘇聯紅軍已經深入到德國境內,前鋒直抵維斯瓦河一線,納粹德國的末日即將來臨。垂死掙扎的希特勒拼湊了一個“維斯瓦集團軍群”來抵御蘇軍的進攻,結果被蘇軍迅速擊潰,德軍不得不退守奧得河防線。希特勒不顧反對,居然任命黨衛(wèi)隊頭子希姆萊接任“維斯瓦集團軍群”總司令,在德國國防軍的將軍們看來,讓希姆萊帶兵打仗簡直就是笑話,但無人能更改希特勒的命令。
希特勒嚴令該集團軍群必須死守奧得河防線,這是一條橫亙在柏林以東的河流,也是一道天然憑障,可謂柏林的咽喉所在,奧得河防線一旦被蘇軍突破,柏林市區(qū)就會立刻暴露在蘇軍的攻擊之下,因此這是一個攻守雙方都志在必得的“明棋”。德軍在奧得河與柏林之間建立了綿密的防御工事體系,它由一系列建有數條散兵壕的防區(qū)區(qū)組成,主要防御地帶多達五條塹壕。同時利用湖泊、運河以及溝渠等天然障礙建立守備支撐點,所有居民區(qū)全部構筑環(huán)形防御。
希姆萊的“維斯瓦集團軍群”一切重要職務也都交由黨衛(wèi)軍的將軍負責,德軍最高統(tǒng)帥部也解散了預備隊,將所有的步兵、坦克兵、炮兵和專業(yè)兵種的后備部隊和軍事院校學生,全部補充到作戰(zhàn)部隊,擺出拼死一搏的架式。
擔負奧得河戰(zhàn)役突破的是蘇軍烏克蘭第一方面軍,司令員朱可夫元帥很清楚對奧得河的進攻在德軍的意料之中,蘇軍的前進道路上必將困難重重,如何使進攻的組織更具突然性是困擾他很久的問題。按照蘇德戰(zhàn)爭中蘇軍的慣例,在大規(guī)模進攻時通常是在清晨進行炮火準備,因為步兵和坦克需要清晰的視線,德國人對此也非常熟悉,所以朱可夫一反常態(tài),決心在天亮前兩小時發(fā)起攻擊,打敵人個措手不及。
蘇軍為此準備了規(guī)模巨大的炮群和彈藥投送量,烏克蘭第一方面軍在主要突破地段上,每公里正面集中的76毫米以上口徑火炮密度達到270門左右,朱可夫總共調來了14628門火炮和迫擊炮,以及1531門火箭炮,進攻首日的計劃炮彈傾瀉量為1970000發(fā),總計2450個車皮,大約等于將10萬噸鋼鐵砸在德軍陣地上;另一方面,為了給蘇軍坦克和步兵照射目標,同時驚嚇和震懾敵人的心神,朱可夫冥思苦想出了探照燈戰(zhàn)術。
在戰(zhàn)役準備期間,朱可夫親自試驗了探照燈戰(zhàn)術的效果,方面軍各兵種首長參觀后一致同意。1945年4月16日凌晨5時30分,在30分鐘的炮火準備后,數千發(fā)五彩繽紛的信號彈在空中升起,根據這一信號蘇軍的140架防空探照燈突然全部打開,以20米的間距一字排開,將整整1000多億度電光瞬間照射在德軍陣地上,留下了世界戰(zhàn)爭史上一次最震撼的奇觀,朱可夫元帥也曾經回憶道:“這是一個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場面,可以說,我一生從未有過類似的感受”。
而塹壕里的德軍士兵在經歷了30分鐘“慘無人道”的密集炮擊后剛剛抬起頭來,他們驚恐的發(fā)現眼前白芒芒一片什么也看不見,而這個時間天還未亮,原本應該是漆黑的陣地前方,照射來萬縷強光,使他們只能聽見蘇聯紅軍坦克的轟鳴聲,卻根本睜不開眼睛,更無法瞄準射擊,許多德軍士兵目眩眼花當時就精神崩潰了。
事實證明,德國人在那一瞬間已然懵圈,最初還響了一陣機槍,隨后陷入一片寂靜,被猛烈的炮火和耀眼的燈光完全壓制,朱可夫見狀立即命令縮短炮火準備時間步兵發(fā)起沖鋒,到黎明時分蘇軍已經攻克第一線陣地。
其實這已經不是蘇聯人第一次使用非常規(guī)戰(zhàn)術了,在之前1943年11月解放基輔的戰(zhàn)役中,瓦圖京大將也曾命令第3近衛(wèi)坦克集團軍在夜間投入戰(zhàn)斗,并要求所有紅軍坦克前燈大開,拉著刺耳的警報器,以機槍和大炮一路狂掃著快速推進,參戰(zhàn)的德軍將領梅倫廷形容這是“令人畏懼的場面,防御者要經得住這一切,就必須有健全的神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