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自慰网亚洲一区二区,亚洲一级在线播放毛片,亚洲中文字幕av每天更新,黄aⅴ永久免费无码,91成人午夜在线精品,色网站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欧洲wwwww在线观看

分享

黃宇光|標準化與規(guī)范化:《食管切除術圍手術期治療指南: 加速康復外科協(xié)會推薦》解讀

 2018MZYS 2019-12-13
作者:王云1,吳澤昊1,黃宇光2

單位:1首都醫(y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yī)院麻醉科, 2北京協(xié)和醫(yī)院麻醉科

通信作者:黃宇光

文章來源:協(xié)和醫(yī)學雜志,2019,10(6):575-581.

加速康復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是指運用各種有效手段對圍手術期患者進行治療,以最大程度地減少手術相關應激反應,并加快患者術后恢復,改善預后[1]。

鑒于食管切除術的復雜性,此前并無針對該手術的ERAS指南,為此國際食管癌外科專家對現(xiàn)有文獻進行了識別和審查,對ERAS既定程序和特定組成部分進行了更新,并評估所有證據(jù)水平和總體推薦級別,最終制定了《食管切除術圍手術期治療指南:加速康復外科協(xié)會推薦》[2]。

該指南共有39個部分,分別評估了證據(jù)質(zhì)量并提出了相應建議,是針對食管切除術ERAS的第一個指南。

本文介紹該指南制定的依據(jù),并對其中重點推薦內(nèi)容及熱點問題進行解讀。

1 指南制定依據(jù)

1.1 基于加速康復外科的飛速發(fā)展

食管切除術治療良惡性疾病被認為是一種復雜的外科手術,圍手術期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和死亡率很高。多中心食管切除術術后并發(fā)癥統(tǒng)計結果表明,Clavien-Dindo分級為Ⅲb或更高的患者中總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59%,而術后30 d和90 d的死亡率分別為2.4%和4.5%[3]。這一結果強調(diào)了在食管切除術中應用ERAS的必要性,使食管切除術患者圍手術期管理趨于標準化以改善世界范圍內(nèi)食管癌患者的預后。

1.2 方法、質(zhì)量評估與分級標準

該指南由ERAS協(xié)會發(fā)起,工作團隊成員包括胸外科、胃腸外科、麻醉科醫(yī)生以及ERAS護士。ERAS部分包括術前準備、手術部分、麻醉部分、圍手術期管理及術后管理問題,每個部分均涵蓋了1995至2017年期間的相關文獻,重點是最近幾年的隨機對照試驗、高質(zhì)量隊列研究、系統(tǒng)綜述以及Meta分析。

利用GRADE系統(tǒng)[4]全面評價證據(jù)質(zhì)量和推薦等級,證據(jù)質(zhì)量主要基于研究局限性、結果一致性、證據(jù)直接性、有無報告偏倚等方面,分為高、中、低3個級別;推薦等級也基于強、中、弱3個質(zhì)量水平進行評價,當干預的獲益明顯超過損害時,會提出強烈推薦建議,而當干預的獲益不明顯超過損害時,會提出中等或微弱推薦建議。

2 重點推薦內(nèi)容及熱點問題解讀

2.1 術前準備

2.1.1 營養(yǎng)

指南建議:應對所有患者進行營養(yǎng)評估,以便在術前優(yōu)化營養(yǎng)狀況,同時應基于患者營養(yǎng)情況的風險水平進行營養(yǎng)干預;推薦在高風險病例中,優(yōu)選腸內(nèi)營養(yǎng)并選擇性使用管飼(證據(jù)級別:低;推薦級別:強)。

在所有癌癥中,食管癌患者體重減輕得最為明顯,而減輕程度與總體生存率高度相關。營養(yǎng)不良在食管癌患者中非常普遍,可能會影響高達80%的患者,因此與其他手術相比,食管癌患者術前營養(yǎng)評估和支持顯得尤為重要。歐洲臨床營養(yǎng)與代謝學會建議對具備以下3項條件的患者進行營養(yǎng)支持:術前6個月體重丟失>10%~15%;體質(zhì)量指數(shù)<18.5 kg/m2;血清白蛋白<30 g/L[5]。術前這些患者應根據(jù)風險程度分別給予飲食建議、蛋白質(zhì)和管飼喂養(yǎng)。此外藥物營養(yǎng)或免疫營養(yǎng)亦是食管癌患者圍手術期營養(yǎng)干預的重要措施。

2.1.2 宣教

指南建議:接受食管切除術的患者及其家人、護理者應接受術前宣教,重點關注術后目標(證據(jù)級別:低;推薦級別:強)。

患者宣教已成為ERAS計劃的組成部分,其主要目標是增加患者對手術方案的了解,從而促進術前準備和減少焦慮。經(jīng)常吸煙會增加圍手術期并發(fā)癥發(fā)生的風險,主要是傷口和肺部并發(fā)癥;同樣,酒精濫用者的術后并發(fā)癥會增加2~3倍,出血、傷口和心肺并發(fā)癥也會增加。術前4周應戒煙戒酒,以減少術后并發(fā)癥。

2.1.3 腸道準備

指南建議:機械性腸道準備(MBP)不能降低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在食管切除術和胃重建術前不應常規(guī)使用(證據(jù)級別:中;推薦級別:強)。

與其他手術相比,食管癌手術需要對切除的食管進行重建。當考慮使用結腸進行重建時,外科醫(yī)師通常會進行MBP,然而MBP可能會引起一些不良的生理影響,包括液體流失、電解質(zhì)失衡和脫水;此外,MBP還與結腸術后患者長期麻痹性腸梗阻有關。Meta分析表明,在接受MBP的患者和未接受MBP的患者之間,吻合口漏、傷口感染率和術后死亡率并無差異[6]。故無需對結腸重建的食管切除術進行MBP。

2.1.4 心肺評估及麻醉相關準備

指南建議:使用心肺運動測試評估接受大手術的患者,指導術前優(yōu)化,預測術后心肺并發(fā)癥,并評估患者是否能耐受手術[7];同時在術前2 h內(nèi)攝入高碳水化合物能量飲料以減少應激(證據(jù)級別:低;推薦級別:中)。

研究表明在食管切除術患者的術前心肺評估中,常規(guī)檢查如超聲心動圖、肺功能、平板試驗可能會識別一些高?;颊撸荒苡行Ы档托g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和死亡率。心肺運動測試提供了一種無創(chuàng)、動態(tài)、安全評估身體所有系統(tǒng)的方法,可根據(jù)最大和次最大峰值運動對壓力的反應診斷運動耐受能力。

術前長時間(6 h)禁食的有害影響很多,包括增加患者不適感、胰島素抵抗和術后應激反應。相反,術前2 h內(nèi)攝入含高復合碳水化合物飲料可降低胰島素抵抗,可能縮短腹部大手術后的住院時間[8]。全麻術前應避免長時間禁食,預防術后惡心嘔吐應在術前或術中使用兩種或兩種以上止吐藥物,5-HT拮抗劑與氟哌啶醇或地塞米松聯(lián)合應用可取得很好的效果。

2.2 手術相關問題

2.2.1 新輔助治療后的手術時機

指南建議:新輔助化療后手術的最佳時間是化療結束后3~6周;新輔助放療后手術的最佳時間是放療結束后6~10周(證據(jù)級別:中;推薦級別:中)。

新輔助治療主要是指在術前所進行的一系列治療,主要目的是使腫瘤縮小、降低腫瘤相關分期,從而達到提高癌癥根治率、延長生存時間、同時提高患者生存質(zhì)量的目的。在指南推薦的時間內(nèi)手術,新輔助治療的不良反應可以預期減少,同時能相對避免間隔時間太長導致的腫瘤病理完全緩解的可能,以減少手術風險。

2.2.2 手術入路選擇

指南建議:食管切除術的開放或微創(chuàng)入路均可產(chǎn)生可接受的預后(證據(jù)級別:中;推薦級別:中)。

與其他手術相同,食管切除術亦日趨微創(chuàng)化、可視化。一項隨機對照研究比較了微創(chuàng)食管切除術(MIE)和開放食管切除術(OE)術后的早期預后[9],MIE通過右胸腔鏡聯(lián)合上腹腹腔鏡和頸部切口進行,而OE包括右側開胸和腹正中切口手術,有或無頸部切口。但最近的評估表明,微創(chuàng)入路的食管切除術是可行且安全的,例如圍手術期失血較少、肺部感染率降低以及住院時間縮短,而無特別顯著的缺點。因此基于大量的臨床研究,筆者認為相比傳統(tǒng)的開放入路,新式微創(chuàng)入路對符合手術指征的患者來說收益更大,可顯著加速圍手術期快速康復。

2.2.3 術中重建與淋巴結清掃

指南建議:尚無適合所有患者的單一重建選擇,但建議將胃代食管作為第一選擇(證據(jù)級別:低;推薦級別:強);應根據(jù)患者一般情況、疾病進展仔細選擇淋巴結切除的范圍(證據(jù)級別:中;推薦級別:強)。

食管手術不同于胃腸手術,切除食管后最常用的替代器官是胃,其次是結腸和空腸。且胃與結腸、空腸用于替代食管時各有優(yōu)缺點。

因此筆者認為,如何選擇替代食管的器官需要基于對每種替代器官的可能性、局限性以及短/長期優(yōu)缺點的認識,目前結合臨床研究來看,胃是較好的選擇。許多外科醫(yī)生通常進行幽門成形術,但這存在影響胃排空的潛在缺點。對此有學者提出了改善食管切除術后胃排空的方法,如幽門擴張、幽門肉毒桿菌毒素注射、圓形吻合器和幽門肌切開術。但關于幽門成形術和其他幽門引流術的可行性目前證據(jù)尚不十分充分。

食管癌的預后與淋巴結轉移率有關,淋巴結轉移率隨組織學亞型的不同而不同,鱗狀細胞癌等轉移率較高。根據(jù)既往研究,淋巴結的切除范圍亦存在爭議,一些外科醫(yī)生比較激進,另一些則比較保守。上、中段Ⅲ期鱗狀細胞癌主張切除上腹部、上下縱隔和頸部淋巴結。

研究表明,上1/3和中1/3鱗狀細胞癌的三面切除整體存活率更好[10];對于食道中、下1/3處的T1b~T3/T4腺癌,建議采用雙野淋巴結切除術,同時避免切除喉返神經(jīng)淋巴結;上段Ⅲ期鱗狀細胞癌建議采用三野淋巴結切除術。

2.2.4 術中引流管、胃減壓管和腸內(nèi)營養(yǎng)管的使用

指南建議:應盡量減少胸腔引流的使用,一根中央位置的引流管與兩根引流管同樣有效,并且能減輕術后疼痛(證據(jù)級別:低;推薦級別:中);食管切除術后推薦予胃管減壓,但在臨床使用時應考慮早期拔除(術后第2天)(證據(jù)級別:中;推薦級別:強);強烈建議在食管切除術后第3~6天進行早期腸內(nèi)喂養(yǎng)并確定目標營養(yǎng)率(證據(jù)級別:中;推薦級別:中)。

食管切除術中的吻合口周圍引流管根據(jù)手術切口分為頸段和胸段。因為引流管常在吻合口漏出現(xiàn)之前被移除,故引流不能提供有關滲漏的臨床信息,且在引流量為100~150 ml時常規(guī)拔除引流管尚缺乏證據(jù)。大多數(shù)醫(yī)院在食管切除術后常規(guī)放置胸腔引流,但這與術后疼痛增加和活動能力下降有關,應盡量減少胸腔引流的使用。

傳統(tǒng)上,外科醫(yī)生在開胸術后使用了頂部和底部兩根引流管,但研究表明,在肺葉切除術后,一根引流管與兩根引流管同樣有效,且可減輕術后疼痛,減少住院時間[11]。

與其他腹部切除術相比,食管切除術后胃管減壓更為重要,主要包括減少呼吸系統(tǒng)并發(fā)癥、惡心和嘔吐的發(fā)生率,避免胃代食管擴張等風險[12]。

食管切除術后喂養(yǎng)可以是腸內(nèi)或腸外,筆者更傾向于腸內(nèi)途徑,因為腸內(nèi)喂養(yǎng)可減少手術壓力并減少包括吻合口漏等術后并發(fā)癥,且在食管切除術后第3~6天達到熱量需求目標[13]。

2.3 麻醉相關問題

2.3.1 圍手術期液體容量管理

指南建議:應重視最佳液體平衡,避免補液導致體重增加>2 kg/d(證據(jù)級別:高;推薦級別:強);高風險患者應推薦目標導向的液體治療,推薦使用平衡晶體補液(證據(jù)級別:中;推薦級別:中)。

食管切除術后,過量的圍手術期補液可能導致組織水腫、胃腸功能恢復延遲、傷口愈合緩慢、肺水腫和心肺功能衰竭風險增加。預防液體過量可使主要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降低2/3,同時縮短住院時間。容量管理評估多采用限制性液體治療或目標導向液體治療。

與胸科其他手術不同,食管切除術的容量管理具有分段特殊性,食管切除術中建議在腹部手術期間優(yōu)化每搏輸出量,在胸部手術期間監(jiān)測每搏輸出量,并應避免過量的液體治療,重點為平衡液體治療而非自由或限制性方案[14]。

在食管切除術患者中,推薦的目標是平均動脈壓為70 mmHg(1 mmHg=0.133 kPa),液體攝入量限制在30 ml/kg以下[14],公認的最低尿量標準為0.5 ml/(kg·h)。

與平衡晶體相比,過量的0.9%生理鹽水會增加電解質(zhì)紊亂風險,且膠體不會比晶體提供更好的臨床結局[15]。

總之在食管切除術圍手術期容量管理中,最佳液體平衡是所有干預因素中的重點,應避免補液導致體重增加>2 kg/d,對于高風險患者,目標導向的液體治療可能是有益的,同時推薦使用平衡晶體代替膠體補液。

2.3.2 肺通氣保護策略

指南建議:肺通氣保護策略有助于早期拔管和減少術后并發(fā)癥,雙肺通氣時推薦低潮氣量(6~8 ml/kg)(證據(jù)級別:高;推薦級別:強);單肺通氣時注意避免高氧血癥,同時允許輕度高碳酸血癥,保持低潮氣量(4~5 ml/kg),通氣側肺PEEP(5 cm H2O,1 cm H2O=0.0098 kPa),非通氣側肺CPAP(5 cm H2O)(證據(jù)級別:高;推薦級別:中)。

食管切除術患者的術中呼吸管理目標包括:

(1)盡量減少與術后并發(fā)癥相關的局部(肺)和全身炎癥性反應;

(2)促進早期拔管,減少術后肺部并發(fā)癥,并使患者能夠盡早活動。肺保護性通氣策略可減少局部和全身炎癥,促進早期拔管,并降低隨后的有創(chuàng)或無創(chuàng)通氣可能性。雙肺通氣(TLV)比單肺通氣(OLV)策略更為有效。

對于TLV,在腹平面手術期間常規(guī)使用低潮氣量(VT)(6~8 ml/kg)、高呼氣末正壓(PEEP)(>2 cm H2O)和肺復張手法的益處尚不清楚,部分原因是高PEEP和肺復張手法主要作為低VT的輔助手段,而非獨立進行,且在無潛在肺損傷的患者中,是否使用肺保護通氣策略預后并無明顯差異[16-18]。

與TLV類似,OLV需要確保系統(tǒng)充分的氣體交換,保護通氣側肺免受呼吸機相關的肺損傷和潛在的炎癥反應,并優(yōu)化雙肺灌注,盡量減少循環(huán)分流。

為此,應采取措施減少OLV的持續(xù)時間,避免高氧血癥并調(diào)整呼吸頻率,允許輕度高碳酸血癥的發(fā)生。在開始使用OLV之前使用純氧來補充氧氣,保持血氧飽和度>92%。

對通氣肺采用VT=5 ml/kg和PEEP=5 cm H2O的OLV策略,可降低炎癥系統(tǒng)反應,促進早期拔管[19];在非通氣性肺中給予持續(xù)氣道正壓5 cm H2O可暫時降低局部免疫反應,而不會影響腹腔鏡食管切除術后的不良反應或改變臨床結局,但偶爾會影響手術視野[20]。持續(xù)性血氧飽和度低于90%時,可通過增加PEEP和每30 min對通氣肺進行一次復張手法來糾正。既往研究表明TLV期間支持肺保護策略的臨床證據(jù)很強,但在OLV期間研究較少。

2.3.3 圍手術期疼痛管理

指南建議:在食管切除術后,胸椎硬膜外鎮(zhèn)痛應被視為術后鎮(zhèn)痛的第一道途徑;同時椎旁阻滯是胸椎硬膜外鎮(zhèn)痛一種很好的替代方式(證據(jù)級別:中;推薦級別:強);其余鎮(zhèn)痛藥物包括非甾體抗炎藥應遵從個體化原則(證據(jù)級別:中;推薦級別:強)。

食管切除術不同于其他手術,需要胸腔和腹腔引流,故疼痛情況更加復雜。

ERAS鎮(zhèn)痛方法的基本原理是采用多模式鎮(zhèn)痛結合區(qū)域阻滯和局部麻醉技術,使患者的阿片類藥物消耗最小化,盡可能減少鎮(zhèn)靜劑的使用,降低惡心、嘔吐、譫妄和腸道功能障礙的發(fā)生率。

一些食管切除術研究顯示,胸椎硬膜外麻醉(TEA)可在開胸和腹部手術中提供最佳鎮(zhèn)痛效果[21]。TEA可減少呼吸并發(fā)癥、應激反應和開胸術后慢性疼痛的發(fā)展。在食管切除術后,TEA應被視為術后鎮(zhèn)痛的第一道途徑。在使用TEA前判斷患者有無低血容量非常重要,必要時需用血管活性藥來維持平均動脈壓,以維持內(nèi)臟灌注。由于TEA流動性差并可引起低血壓,椎旁阻滯(PVB)在一些外科手術中獲得了廣泛應用。PVB在開胸手術中與TEA同樣有效,但并發(fā)癥更少,尤其是在腹腔鏡下進行食管切除術的腹部部分使用PVB是很好的TEA替代方法[22-24]。

對乙酰氨基酚具有止痛、抗炎和解熱活性,食管切除術后應考慮常規(guī)使用對乙酰氨基酚,但24 h內(nèi)劑量不應超過4 g;

其次可口服、靜脈注射和直腸注射非甾體抗炎藥,但在有較高腎功能不全風險的患者中,應合理延遲至術后確認患者腎功能未受損后再給藥;

此外,氯胺酮[25]、加巴噴丁、鎂離子、利多卡因等用于食管切除術后鎮(zhèn)痛的作用尚不完全肯定,均需進一步研究。

考慮到局麻藥的全身毒性,接受TEA和PVB的患者不應靜脈使用利多卡因。

2.3.4 術中體溫管理

指南建議:術中低溫會導致不良的術后事件,應采取措施維持體溫正常,必要時進行體溫監(jiān)測(證據(jù)級別:高;推薦級別:強)。

在食管切除術中,輕度低體溫很常見。一項回顧性研究表明,術中低體溫(定義為膀胱溫度低于35 ℃或95 ℉)是術后早期并發(fā)癥的獨立危險因素[26]。一項隨機對照試驗比較了胸腔鏡食管切除術中從麻醉前30 min注入生理鹽水和氨基酸到手術結束的體溫,證明使用氨基酸可使核心體溫顯著升高[27]。術中低體溫與傷口感染、心臟病、出血、寒戰(zhàn)及住院時間延長相關。體溫降至36 ℃或96.8 ℉以下時更明顯,應采取如升溫毯、保暖床墊、靜脈輸液加溫儀或循環(huán)水服系統(tǒng)等措施維持體溫正常;此外,為了保持核心溫度高于36 ℃或96.8 ℉,需要進行體溫監(jiān)測。

2.4 術后管理

2.4.1 通過多種途徑促進患者術后盡早恢復活動

指南建議:食管切除術患者的術后處理應個性化,無需常規(guī)ICU護理(證據(jù)級別:中;推薦級別:強);術后盡快采用標準化的方法,盡可能早下地活動,實現(xiàn)每日目標(證據(jù)級別:中;推薦級別:強);早期拔除尿管需要有嚴格的指征(證據(jù)級別:高;推薦級別:強)。

在大多數(shù)醫(yī)院,對于低風險患者來說,階梯式護理病房可能更適用于食管切除術患者,從而避免常規(guī)入住ICU。術后早期下床活動有助于保持肌肉功能,防止與長期臥床休息相關的并發(fā)癥。對于留置硬膜外導管的食管切除術患者(尤其是男性),在拔除硬膜外導管之前拔除尿管會帶來更高的更換尿管的風險,且術后48 h內(nèi)拔除尿管有較高的尿潴留和需要再次插管的風險,故食管切除術早期拔除尿管值得商榷,需要采用嚴格的方案來評估患者是否存在重新插尿管的風險;如果導尿時間超過4 d,采用恥骨上造瘺可降低尿路感染率。

2.4.2 術后并發(fā)癥的積極預防

指南建議:食管切除術患者圍手術期循環(huán)管理策略應是個體化的,用藥旨在減少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證據(jù)級別:中;推薦級別:強);采用低分子肝素預防血栓形成,并采取機械措施降低血栓栓塞的風險(證據(jù)級別:高;推薦級別:強);降低胰島素抵抗和治療血糖過高與改善預后密切相關(證據(jù)級別:中;推薦級別:強)。

β受體阻滯劑在降低術后心臟病發(fā)病率中的作用已被證實,但尚無專門針對食管切除術的研究。非心臟手術預防性使用β受體阻滯劑可降低術后心肌梗死和室上性心律失常的發(fā)生率,但可能增加卒中、低血壓、心動過緩甚至死亡的風險,有益結局僅見于中、高心臟病風險患者[28]。

長期服用β受體阻滯劑的食管切除術患者,在圍手術期應繼續(xù)服用β受體阻滯劑,冠狀動脈疾病高危患者在接受手術時應使用β受體阻滯劑。國際多中心數(shù)據(jù)顯示,需要干預的術后房性心律失常的發(fā)生率為14.5%,圍手術期接受靜脈胺碘酮預防治療可以降低患者房顫發(fā)生率,但目前的證據(jù)不支持胺碘酮能減少食管切除術患者的住院時間、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或死亡率。

低分子肝素相比普通肝素而言預防血栓形成同樣有效,且出血風險降低,依從性更好,故食管切除術患者推薦術前2~12 h和術后4周繼續(xù)采用低分子肝素治療,并采取機械措施(如彈力襪)降低靜脈血栓栓塞癥的風險。硬膜外導管應在末次低分子肝素注射后12 h置入,在硬膜外導管取出后至少4 h后才可給予低分子肝素。

糖尿病患者更易受到術后和其他醫(yī)院獲得性感染的影響。此外,胰島素抵抗與胃腸道大手術后的并發(fā)癥和死亡率有關。建議采用多模式方法減少食管切除術患者代謝壓力,以降低胰島素抵抗和高血糖,如術前采用碳水化合物治療、硬膜外麻醉、微創(chuàng)手術技術和早期腸內(nèi)營養(yǎng)等。血糖水平超過10 mmol/L時應進行治療。

3 小結與展望

雖然遵守ERAS計劃有可能改善食管切除術患者的預后,但人們已經(jīng)清楚地認識到該計劃必須是多學科協(xié)作才能取得成功。

最新研究強調(diào)了ERAS理念中麻醉醫(yī)師的重要性[29],且已證明采用標準化麻醉方法進行食管切除術是可行的,對食管切除術患者的臨床預后具有積極影響。

此前尚無標準化和特異性的食管切除術ERAS指南,《食管切除術圍手術期治療指南:加速康復外科協(xié)會推薦》的發(fā)布填補了此空白,加速了食管切除術患者的康復,標志著食管切除術圍手術期管理達到了新的高度。這不僅有助于減少患者痛苦,改善患者預后,同時節(jié)約了醫(yī)療成本,加速了ERAS實現(xiàn)的步伐,值得推廣與學習。

然而該指南目前仍存在一些欠缺,譬如其中有關麻醉方法的選擇(如靜脈與吸入麻醉的選擇、插管的選擇)尚無明確的推薦與說明;此外,指南中證據(jù)級別較低的內(nèi)容有待進一步研究支持,并進行增補與更新。

參考文獻

[1]田孝東, 楊尹默. 理念更新引領行為進步:《加速康復外科中國專家共識及路徑管理指南(2018版)》外科部分解讀[J]. 協(xié)和醫(yī)學雜志, 2018,9:485-489.

 [2]Low DE, Allum W, De Manzoni G, et al. Guidelines for Perioperative Care in Esophagectomy: 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 (ERAS) Society Recommendations[J]. World J Surg, 2019,43:299-330.

 [3]Low DE, Alderson D, Cecconello I, et al. International Consensus on Standardization of Data Collection for Complications Associated With Esophagectomy[J]. Ann Surg, 2015,262:286-294.

 [4]Guyatt GH, Oxman AD, Vist GE, et al. GRADE: an emerging consensus on rating quality of evidence and strength of recommendations[J]. BMJ, 2008,336:924-926.

 [5]Weimann A, Braga M, Carli F, et al. ESPEN guideline: clinical nutrition in surgery[J]. Clin Nutr,2017,36:623-650.

 [6]Güenaga KF, Matos D, Wille-Jrgensen P. Mechanical bowel preparation for elective colorectal surgery[J]. 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 2011,(9):D1544.

 [7]Ross RM. ATS/ACCP statement on cardiopulmonary exercise testing[J]. 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 2003,167:1451.

 [8]Smith MD, McCall J, Plank L, et al. Preoperative carbohydrate treatment for enhancing recovery after elective surgery[J]. 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 2014,(8):D9161.

 [9]Biere SS, van Berge Henegouwen MI, Maas KW, et al. Minimally invasive versus open oesophagectomy for patients with oesophageal cancer: a multicentre, open-label,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J]. Lancet, 2012,379:1887-1892.

[10]Altorki N, Kent M, Ferrara C, et al. Three-Field Lymph Node Dissection for Squamous Cell and Adenocarcinoma of the Esophagus[J]. Ann Surg, 2002,236:177-183.

[11]Gmez-Caro A, Roca MJ, Torres J, et al. Successful use of a single chest drain postlobectomy instead of two classical drains: a randomized study[J]. Eur J Cardiothorac Surg, 2006,29:562-566.

[12]Findlay JM, Gillies RS, Millo J, et al. Enhanced Recovery for Esophagectomy[J]. Ann Surg, 2014,259:413-431.

[13]Weijs TJ, Berkelmans GH, Nieuwenhuijzen GA, et al. Routes for early enteral nutrition after esophagectomy. A systematic review[J]. Clin Nutr, 2015,34:1-6.

[14]Carney A, Dickinson M. Anesthesia for Esophagectomy[J]. Anesthesiol Clin, 2015,33:143-163.

[15]Senagore AJ, Emery T, Luchtefeld M, et al. Fluid Management for Laparoscopic Colectomy: A Prospective, Randomized Assessment of Goal-Directed Administration of Balanced Salt Solution or Hetastarch Coupled with an Enhanced Recovery Program[J]. Dis Colon Rectum, 2009,52:1935-1940.

[16]Guay J, Ochroch EA. Intraoperative use of low volume ventilation to decrease postoperative mortality, mechanical ventilation, lengths of stay and lung injury in patients without acute lung injury[J]. 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 2015,(12):D11151.

[17]Güldner A, Kiss T, Serpa Neto A, et al. Intraoperative Protective Mechanical Ventilation for Prevention of Postoperative Pulmonary Complications[J]. Anesthesiology, 2015,123:692-713.

[18]Serpa Neto A, Hemmes SNT, Barbas CSV, et al. Protective versus Conventional Ventilation for Surgery[J]. Anesthesiology, 2015,123:66-78.

[19]Michelet P, D Journo XB, Roch A, et al. Protective ventilation influences systemic inflammation after esophagectomy: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study[J]. Anesthesiology, 2006,105:911-919.

[20]Verhage RJJ, Boone J, Rijkers GT, et al. Reduced local immune response with 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 during one-lung ventilation for oesophagectomy[J]. Br J Anaesth, 2014,112:920-928.

[21]Flisberg P, Trnebrandt K, Walther B, et al. Pain relief after esophagectomy: Thoracic epidural analgesia is better than parenteral opioids[J]. J Cardiothorac Vasc Anesth, 2001,15:282-287.

[22]Davies RG, Myles PS, Graham JM. A comparison of the analgesic efficacy and side-effects of paravertebral vs epidural blockade for thoracotomy—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trials[J]. Br J Anaesth, 2006,96:418-426.

[23]Ding X, Jin S, Niu X, et al. A Comparison of the Analgesia Efficacy and Side Effects of Paravertebral Compared with Epidural Blockade for Thoracotomy: An Updated Meta-Analysis[J]. PLoS One, 2014,9:e96233.

[24]Baidya DK, Khanna P, Maitra S. Analgesic efficacy and safety of thoracic paravertebral and epidural analgesia for thoracic surgery: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 Interact Cardiovasc Thorac Surg, 2014,18:626-635.

[25]Laskowski K, Stirling A, McKay WP, et al. A systematic review of intravenous ketamine for postoperative analgesia[J]. Can J Anaesth, 2011,58:911-923.

[26]Yamasaki H, Tanaka K, Funai Y, et al. The Impact of Intraoperative Hypothermia on Early Postoperative Adverse Events After Radical Esophagectomy for Cancer: A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J]. J Cardiothorac Vasc Anesth, 2014,28:943-947.

[27]Fujita T, Okada N, Kanamori J, et al. Thermogenesis induced by amino acid administration prevents intraoperative hypothermia and reduces postoperative infectious compli-cations after thoracoscopic esophagectomy[J]. Dis Esophagus, 2016,30:1-7.

[28]Bouri S, Shun-Shin MJ, Cole GD, et al. Meta-analysis of secure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s of β-blockade to prevent perioperative death in non-cardiac surgery[J]. Heart, 2014,100:456-464.

[29]王天龍, 黃宇光. 推動麻醉學向圍手術期醫(yī)學轉變:《加速康復外科中國專家共識及路徑管理指南(2018版)》麻醉部分解讀[J]. 協(xié)和醫(yī)學雜志, 2018,9:481-484.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