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明逃離齊國之后,崔氏家族發(fā)生那場“崔杼殺君”災難之后,崔杼幼子崔明在荒亂中機智的藏到了墳塋中而得以幸存。于是崔明逃到了魯國并在那里娶妻生子,使崔姓得以在魯國繼續(xù)繁衍開來。崔杼有子崔良。到崔良第十五世孫崔意如時,崔氏宗門得以重振,崔氏再度崛起。 崔意如在秦國拜為大夫,因功封為東萊侯,崔意如有二子,崔業(yè)(字伯基)和崔仲牟,崔伯基在漢代被封東萊侯,居住在清河郡東武城(今山東武城縣西),崔仲牟居住在安平縣(河北安平,后屬博陵郡)。從此以后,崔氏分為清河和博陵兩個支系繁衍發(fā)展。 兩漢是崔氏的發(fā)展時期,早在東漢末年,崔氏就已經成為了北方大姓望族了;魏晉南北朝時期是崔氏發(fā)展的鼎盛時期,由于人口迅速繁衍,崔氏有兩漢的清河、博陵兩支逐漸形成多支派,比較著名的有十房。這十房是鄭州房,許州房,鄢陵房,南祖房,清河大房,清河小房,清河青州;博陵各房為:博陵安平房,博陵大房,博陵第二房,博陵第三房。 清河崔氏在漢朝時,可謂是仕宦不絕。崔伯基有子崔昱,官至太常;崔昱有子崔紹,官至襄國太守,封穆侯;崔紹有子崔雅,官至光祿勛;崔雅有子崔忠,官至揚州刺史;崔忠有子崔泰,官至散騎常侍。崔泰有二子:崔恪、崔景。崔恪,丞相司直,其子崔殷為郡功曹。崔殷有七子:崔雙,崔邯,崔寓,崔金,崔虎,崔蕃,崔固,其中崔雙被奉為東祖,崔邯被奉為西祖,崔寓被奉為南祖(亦中祖)。 南祖崔寓四世孫崔林字德儒,三國時魏司空,封安陽孝侯。崔林曾孫崔悅,仕前趙為司徒,左長史,封關內侯。崔悅有三子:崔渾,崔潛,崔湛。崔湛生子崔覬,北魏時期任平東府諮儀參軍,其子崔蔚,自南朝宋投奔北魏,居滎陽,形成鄭州崔氏,此即清河崔氏鄭州房的由來。 崔蔚的小兒子崔彧居許州鄢陵,其后代繁衍成許州鄢陵房。 南祖房是由崔伯基五世孫崔泰的庶子崔景發(fā)展而來。崔泰小兒子崔景,漢時,任淮陽太守。崔景子崔挺,字子健,其子崔權,官至破虜將軍。崔權子崔濟,官至諫議大夫,亦稱南祖其裔孫形成清河崔氏南祖房, 清河大房是崔伯基嫡傳后裔繁衍而成的,崔伯基八世孫崔密,崔密有二子:崔霸,崔琰。崔琰四世孫崔逞,崔逞少子崔諲,崔諲子崔靈和,崔靈和子崔宗伯,生有二子:崔休、崔寅。 崔休一系號稱清河大房,崔寅一系號稱清河小房。 清河青州房是由伯基八世孫崔密,崔密少子崔琰沿襲下來,崔琰有子崔欽,崔欽有子崔京,崔京有孫子崔瓊,后燕世祖慕容垂時為車騎屬吏。崔瓊有子崔輯,仕南朝宗為泰山太守,徒居青山、形成清河崔氏青州房。 博陵安平房是崔仲牟的嫡傳支系,兩漢時名士崔骃、崔瑗、崔寔和太尉崔烈均出于這一支。崔骃孫子崔寔,字子真。崔寔有子崔皓,崔皓有子崔質,崔質有子崔贊,崔贊有子崔洪,晉朝時官至司農,崔洪有子崔廓,崔廓有子崔遄,崔遄有五子:崔連、崔琨、崔格、崔邈、崔殊,這五子后成為五房支派。崔廓另外三子崔怡、崔豹、崔偘之后共成一房支派,號稱六房。崔連,北魏時任鉅鹿縣令,其裔孫形成博陵崔氏大房;崔瑯,字景尤,北魏時任饒縣縣令,他的后代組成博陵崔氏第二房,崔恪子孫形成博陵崔氏第三房。 從季子讓國開始,崔姓不斷地向前發(fā)展著。春秋戰(zhàn)國時從崔杼被害而使得崔氏的衰落,到秦漢時期,崔姓開始再度發(fā)展起來,成為了北方的一大望族。到魏晉南北朝時期是崔氏發(fā)展的鼎盛時期,崔氏由清河和博陵兩大望郡。 崔氏十房 崔氏十房:一曰鄭州,二曰鄢陵,三曰南祖,四曰清河大房,五曰清河小房,六曰清河青州房,七曰博陵安平房,八曰博陵大房,九曰博陵第二房,十曰博陵第三房。 其中前六房為清河崔氏;后四房為博陵崔氏。崔氏后裔,有宰相二十三人。 一曰鄭州 業(yè),字伯基,漢東萊侯,居清河東武城。生太常信侯昱。昱生襄國太守穆侯紹。紹生光祿勛嗣侯雅。雅生揚州剌史忠。忠生散騎常侍泰。泰字世榮,始居(左俞右耳)縣。二子:恪、景。恪,丞相司直,生郡功曹殷。七子:雙、邯、(上寶蓋下禹)、金、虎、蕃、固。雙為東祖,邯為西祖,(上寶蓋下禹)為南祖,亦號中祖。四世孫林,字德儒,魏司空、安陽孝侯。曾孫悅,前趙司徒、左長史、關內侯。三子:渾、潛、湛。湛生(凱,幾為頁)后魏平東府諮議參軍。生蔚,自宋奔后魏,居滎陽,號鄭州崔氏。 二曰鄢陵 許州鄢陵房:蔚少子彧居鄢陵。 三曰南祖 南祖崔氏:泰少子景,字子成,淮陽太守,生挺,字子建。挺生破虜將軍權。權生諫議大夫濟,字元先,亦稱南祖。濟生湫,字道初。湫生安定侯融,字子長。融生中書令溫,字道和。溫生魏常山太守就,字伯玄。就生上谷太守公安。公安生晉大司徒、關內侯岳,字元嵩。岳生后趙尚書右仆射牧,字伯蘭。牧生后趙征東大將軍蔭,字道崇。蔭生聊城令怡,字少業(yè)。怡生宋樂陵太守曠,隨慕容德度河居齊郡烏水,號烏水房。生清河太守二子:靈延、靈茂(2)。靈茂,宋庫部郎中,居全節(jié)。生稚寶;稚寶,后魏祠部郎中。生逵,字景通,北齊三公郎中。生周司徒長史德仁。德仁生君實。 伯基八世孫密。密二子:霸、琰。霸曾孫遵。 琰字季圭,魏尚書。生諒,字士文。生遇。遇生瑜。瑜生逞,字叔祖。逞生棉。四世孫溉。 四曰清河大房 清河大房:逞少子(湮,三點水改為言字旁),宋青、冀二州刺史。生靈和;宋員外散騎常侍。生后魏贈清河太守宗伯。生休、寅。休號大房。 五曰清河小房 清河小房:寅字敬禮,后魏太子舍人、樂安郡守。生長謙,給事中、青州剌史,生子令、公華。 六曰清河青州房 清河青州房:琰生欽。欽生京。京孫瓊,慕容垂車騎屬。生輯,宋泰山太守,徙居青州,號青州房。輯生修之、目連。 七曰博陵安平房 博陵安平崔氏:仲牟生融。融生石。石生廓,字少通,生寂。寂生欽。欽生朝,漢侍御史。生舒,漢四郡太守。二子:發(fā)、篆。篆,郡文學,生毅。毅生明,字亭伯,長岑長。二子:盤、實。盤生烈,后漢太尉、城門校尉。生鈞,字州平,西河太守。十世孫昂。 八曰博陵大房 大房崔氏:駟少子實,字子真,后漢尚書,生皓。皓生質。質生贊。贊生洪,字良夫,晉大司農。生廓。廓生遄。遄生懿,字世茂。五子:連、琨、格、邈、殊,又三子:怡、豹、(左單立人,右品)為一房,號“六房”。連字景遇,巨鹿令,號“大房”。生郡功曹綽。二子:標、鑒。標字洛祖,行博陵太守。生后魏鎮(zhèn)南長史廣,字仲慶。生元猷,元猷生當。鑒字神具,后魏東徐州刺史、安平康侯。三子:含、秉德、習。秉德,驃騎大將軍,謚曰靖穆。子忻、君哲、仲哲。 九曰博陵第二房 第二房崔氏:琨字景龍,饒陽令,行本郡太守。二子:經、郁。經生辯,字神通,后魏武邑太守。饒陽侯,謚曰恭。二子:逸楷。郁,后魏濮陽太守,生挺。 十曰博陵第三房 第三房崔氏:格二子,蕃、潁。蕃生天護。潁八世孫不疑,左補缺。 鄭州崔氏有元綜;鄢陵有知溫;南祖有昭緯、慎由、胤、(祭,示為言)、神基;清河大房有龜從,小房有彥昭、群、鄲;青州房有園;安平房有仁師、(堤,土為三點水);博陵大房有玄(日韋)、損、鉉、元式,第二房有珙、遠、佑甫、植,第三房有日用。 校勘記 (1)、生子成、子明、子強皆為慶封所殺,子明奔魯生良。按既云三字皆為慶封所殺,子明何得奔魯生良?考《左傳》襄公二七年云:“(慶封)使盧蒲帥甲以攻崔氏,......殺成與強而盡俘其家。......辛巳,崔明來奔?!薄妒酚洝肪恚憾洱R太公世家》亦僅言殺成、強,未及子明。此并子明言之,乃行文之失。 (2)、生清河太守二子靈延、靈茂。按《魏書》卷六七及《北史》卷四四《崔光傳》,靈延為曠之子,此處有誤。 (3)、宰相二十三人。《考異》卷五十云:“博陵大房有沆,字內融,相僖宗;博陵二房有安上,字敦禮,相高宗;造字玄宰,相德宗。皆失舉其目。又玄孫渙,明皇西狩,拜門下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侗怼返?門下侍郎’,不云相玄宗,亦誤也。按所舉四人,本書及引日書》俱有傳可證。” ——《新唐書·宰相世系表》卷七二 根據各方面研究,現(xiàn)代90%的崔姓人口都是崔伯基(崔業(yè)) 和崔仲牟的后裔。 一世:崔季子 二世:崔穆伯 三世:崔野 …… 十二世:崔天(夭) 十三世:崔杼 (齊正卿) 十四世:崔明 十五世:崔良 …… 三十世:崔意如 三十一世:崔伯基(業(yè));崔仲牟 崔伯基(業(yè))一支: 住清河東武城。崔伯基(業(yè))后裔,屬赫赫有名的清河大房、清河小房、鄭州、許州鄢陵、南祖、青州房。 三十二世:崔昱 三十三世:崔紹 三十四世:崔雅 三十五世:崔忠(揚州剌史) 三十六世:崔泰(世榮,散騎常侍) 三十七世:崔?。ㄘ┫嗨局保淮蘧?/span> 三十八世:崔殷 崔仲牟一支: 三十九世:崔篆 住博陵安平。 在河北,河南,江西,廣東,安徽,湖南,浙江一帶的崔姓后人多數是崔仲牟后裔,屬赫赫有名的博陵房( 分博陵安平房、博陵大房、博陵第二房、博陵第三房和博陵舊族)。是崔仲牟的九世孫崔篆的世系。 注:季子傳到杼十三世,杼生明,明生良(良是十五世)、良十五世孫意如、意如傳九世篆,屬博陵房。 根據《清河文史輯覽》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