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三口坐高鐵上回老家,到飯點的時候,10歲的男孩買了3份飯回到座位上,高興地給爸爸媽媽說:“有三種不同口味,你們想吃哪種都可以,你們選了我再選?!?/p> 媽媽看到兒子買了三份飯,心中立馬升起了一團怒火:“誰叫你買那么多的?錢多是不是?” 兒子好像被嚇蒙了:“我們不是三個人嗎?一人一份,而且是三種口味,可以都嘗嘗?!?/p> 媽媽很顯然不喜歡這個回答:“你買你自己的就行了啊,45元一份,你以為錢是大風(fēng)刮來的???”爸爸也跟著說不餓,不需要買那么多。 媽媽最后推掉了兩份,回到座位上,就催促著孩子趕快吃。孩子當(dāng)時的那份高興勁兒了沒有了,被陰沉沉的臉色所代替,吃飯自然也沒吃痛快。 從孩子買餐的行為上來說,他考慮到了他們一家3個人,需要三份飯,而且三人的口味略有不同,選擇3份不同口味的就是盡可能地滿足到每個人的口味,而當(dāng)把3份午餐帶到座位上時,他是先讓父母選擇,然后再自己選擇,充分尊重了父母,長輩優(yōu)先,可以說孩子十分細心并且有孝心。 然而父母根本沒發(fā)現(xiàn)孩子的這些優(yōu)點,不僅沒覺得這是一件很暖心的事情,而是只看到買午餐花費了很多錢而心疼,甚至因此認(rèn)為孩子是“浪費”、“敗家”的行為,橫加指責(zé)孩子。 對于媽媽那種行為,孩子自然心生委屈,甚至不知道自己錯在哪里,明明是考慮父母的,但是被父母“潑冷水”。孩子自然會收起那一份“熱情”,遇到類似的事情,只考慮自己,不然會被責(zé)罵。 這實際是父母不懂事,不僅沒有好好教育,反而責(zé)備孩子,對孩子的成長造成影響。即使媽媽舍不得花錢,也不應(yīng)該是沒好氣地責(zé)罵孩子,也許換一個口氣更對孩子有教育意義。 比如:我兒真乖,懂得體貼爸爸媽媽了,從買午餐這件事就能看出來兒子的用心,3份不同口味的午餐供我們選擇,我們感到非常高興,但是爸爸媽媽現(xiàn)在還不餓,并且很快就要到家了,所以我們決定到家后在吃飯,但是你必須吃,你正在長身體,需要及時補充營養(yǎng)和能量,我們一起把另外兩份退了好不好? 也許這樣給孩子解釋,孩子會更加的高興,因為肯定了他的好心好意,也表達了自己為什么保護吃午飯的理由。 不影響孩子的價值觀,不影響孩子下次繼續(xù)有那樣的表現(xiàn)。 托爾斯泰“教育孩子的實質(zhì)在于教育自己,而自我教育則是父母影響孩子的最有力的方法?!?/p> 在平常育兒中,家長應(yīng)該做到這些方面,對孩子有促進作用。 1、教孩子懂得分享 很多家長反應(yīng)自己的孩子比較自私,得到了什么東西,他都不會給家長分享,一種自私的態(tài)度。這就體現(xiàn)了教孩子懂得分享的重要性。 如果不教孩子學(xué)會分享,那么他多半只會考慮自己,會覺得自己要是分享出去了,自己就沒有了,或者是少了。那也是因為孩子不知道“分享”帶來的快樂。 家長可以先用一種東西和孩子交換,并告訴孩子,自己的東西有什么好處,引起孩子的興趣。又或者,自己有個什么新玩意,孩子想要玩,或者想要吃,也可以讓孩子拿東西來交換,讓孩子慢慢懂得分享的意義。 2、當(dāng)孩子分享東西時,家長要接受 比如孩子有好吃的,想要給父母分享,很多家長都是以“媽媽不吃,寶寶吃就行了”。或者是媽媽不想吃,寶寶吃。 孩子會怎么樣?家長那么做,會給孩子傳遞一個信號:“爸爸媽媽不需要,我分享也沒意義。不如不分”。 那孩子自然就會自私起來,家長可不要怪孩子自私,不懂得孝敬父母哦,因為那都是你一手造成的。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每個瞬間,你看到了孩子,也就看到了自己;你教育孩子,也就是教育自己,并檢驗自己的人格?!?/p> 這也就是說,家長的言行舉止都影響著孩子的成長。家長在教育孩子時,也要考慮自己的方式方法是否正確,及時調(diào)整自己的狀態(tài),規(guī)范自己的言行,以及一個正確的“姿態(tài)”來教育孩子,影響孩子,讓孩子成為優(yōu)秀的人才。 今日話題:如果你孩子就像上文說的那種,你責(zé)罵孩子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