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悌是出發(fā)點,孝就是孝順的孝。悌我們現(xiàn)在寫,就寫一個豎心旁,一個弟弟的弟字,但是過去有時候就直接寫弟弟的弟??墒钱斻┲v,是講兄弟之間的友愛和這種好的感情的??鬃诱J為人的這些美好的心性、道德、文化,它的起點是從在家里邊的“孝親”和“悌兄”。孝親就是對自己的雙親父母的孝道,悌兄就是對兄弟姐妹相互之間的友好友愛。 孔子說“其為人也孝悌”,就說在家里頭又講孝,又講悌,“而好犯上者,鮮矣”,這樣的人到了社會上,他就不會犯上作亂,不會成為一個破壞性負面因素。這是人的各種美德,人的好的思想的一個出發(fā)點。而我們的學習,所謂“學而時習之”,所謂好學,是孝悌的美好人性的發(fā)展、擴充。 孔子的理論非常的純正,我又要說這個話,他認為孝的結果是一個人懂得感恩,懂得服從,尤其懂得尊敬、愛護,忠實于自己的父母。這個忠實將來到社會上發(fā)展表現(xiàn)為對當時的君王、對朝廷、對工作、對各種長上的一種忠實和尊敬。我們可以說它是忠敬,又有忠實,又有尊敬。忠恕,寬恕的恕,如字旁一個心字的恕,就是又能夠忠實,又能體諒他人,叫忠恕。 還要有忠義,不但是對長上是忠誠的,忠實的,是可靠的,而且是講正義的,是堅持正確的原則,正確的道理的。我們還可以把它解釋成為忠信就是又忠實,又講信義,講信用又可靠,簡單的說是又忠誠,又可靠。這個悌也包含了友愛,包含了尊敬,包含了信義。 儒家還喜歡講,就叫恭敬、辭讓,就是遇到好事知道謙讓,不是說什么事,趕快就先削尖腦袋鉆過去,先看看別人有沒有需要。懂得禮法,你有了這種尊敬的心情了,你有了這種孝順的心情了,你有了這種忠誠的心情了,那么你表現(xiàn)在你的行為上,你是合乎禮貌文明的,你是有法度的,是有規(guī)矩的,是有程序的。這個孔子認為是一個人修身的最重要之點。 論語上說“子夏問孝”,這個子夏是他的一個學生,就談到這個孝道,孔子就講了一套,他說什么?這個也特別好玩,你想不到這個孔老夫子他從這說的。他說這個“色難”,這個“色”指的就是容貌,就是臉色,這可不是講的女色或者是性方面的色,它講的是容色,就是容貌、臉色、面色、顏色。 顏色是說的是什么?就是你臉上那種表情,他說最重要的是要注意好你自己的表情。說是“有事,弟子服其勞”,有事,有你的或者是兄弟或者是子女,他可以幫助你來提供這個勞務。有酒食,有吃的好東西,也先請你的父母,請你的兄長,請他們先享用,那么這樣做到了是不是就算孝了?他說不見得。 孔子說,說你養(yǎng)豬養(yǎng)狗你也得養(yǎng)著它,你也得喂它吃的,如果說你伺候你的父母,你臉上顯得不耐煩,如果你伺候你的兄長,你臉上顯出了一會一看表,當然古時候沒表了,根本就踏不下心來,好好的愛你的父母,愛你的兄長,你這樣的話還不能叫孝。因為這個僅僅是贍養(yǎng),僅僅是給吃的給喝的給零花錢,這個也許并不足以看出你的孝道了。 那么孝道更主要的是尊敬和愛心。那么孔子的解釋這樣一個孝道,一個是孝道,一個是悌道,就是對待兄弟姊妹的那個美好的感情。這個恰恰是孔子所主張的,對社會最重要,對國家最重要,對個人的修養(yǎng)也最重要的一條。一條什么?就是“仁愛之心”,孝是仁愛之心,這個很自然,你想想你從小生下來,面對一個陌生的世界,肯定是你的父母先照顧著你,先管理著你,先喂養(yǎng)著你,否則你那么弱小的一個生命怎么活下來的,人能夠不感恩父母嗎? 在孔子編纂的詩經(jīng)里邊,其中寫到孝道的,寫到人對父母的感恩心情的,也是非常之多的,非常感動人的。所以從孝上它能夠出來這個仁,仁愛之心,仁者愛人。你有了這個仁愛之心,你就不僅僅對你的父母有一種尊敬和喜愛,而且對各種的長上或者是自己的平輩是“悌”有一種友愛、敬愛、友愛、親愛,您就全乎了。這樣的話這個社會就比較健康就比較美好,因為他人和人之間的關系是一種美好的關系。 孔子對孝的講究,對悌的講究,它還不但產(chǎn)生了人的這樣一個根本的一個德行,有這樣一個根本的一個觀念,也是孔子所最提倡的。所以仁愛的思想,而且它還產(chǎn)生了孔子的另外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對于他來說就是“敬”,就是恭敬,對各種事物有所恭敬,有所尊敬。為什么?因為孔子他認為孝,不僅僅表現(xiàn)在父母活著的時候,對父母應該恭敬,應該服務,應該周到,應該無違,違背的違,就是不違背父母的心?,F(xiàn)在人所說的“孝者順也”,不要違背父母的意志。 而且孔子他還非常重視,就是這個父母不在人間的時候要好好的處理后事,一個是好好的埋葬,還有一個要好好的祭奠。孔子得很有名的話就是“事之以禮”,說他這個事之以禮,這個父母活著的時候你服務?!笆隆边@個事情的事,在這當服務講,你要按照禮法的要求來,各個方面都做到了,提供你子女應有的服務。 死葬之以禮,而他去世了,他死的要“葬之以禮”,也要按照禮法的要求來能夠有很好的處理他的遺體,處理他的這個喪事,這個也既是表達人的尊嚴,也表達了子女對父母的感恩,對父母的各個方面的周到的所提供的。就最后死了的話也要提供一個好的葬禮,好的結束。 然后他還提出來要“祭以之禮”,祭就是祭奠,那父母已經(jīng)去世了多少天,應該有的祭奠,應該有的懷念,應該有的表達的子女的悲泣,這種悲哀,這種痛苦,這種難過。簡單的說是埋得好好的埋,哭你得好好的哭,拜你得好好的拜,這才表達了你一個真正孝子的心情。 我們國家后來特別重視這個孝道,漢朝的時候就提出了“以孝治國”,所以漢朝的許多皇帝除了漢高祖,漢文帝,漢武帝以外,其他的許多皇帝死后,他的封號里頭都有一個“孝”字,孝順的孝字,把這孝認為是最能看出一個人的品德來的。所以他“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他看得非常的重要。 然后一直到清朝,我們還有很嚴格的規(guī)定,父母去世了的話,官員要回去守喪三年,這三年你不能再做官,這三年你不能夠辦喜事,不能辦婚宴,整整三年,你要思念自己的父母,為自己的父母而痛苦,你要保持這種悲哀,保持這種痛苦。 而且孔子的一個學生,有一個叫宰予的學生跟孔子還發(fā)生了一段爭論,宰予說這個死后三年,這個提得太嚴重了,三年好多什么事都耽誤了,守孝一年也就行了??鬃勇犃艘院蠓浅嵟?,說一年怎么行,你生下來你父母抱著你也抱了三年,給你那么大的恩惠,要不抱你這三年,后來你能長大嗎?你就是必須要有足夠三年的時間來守孝。 當然這些具體的做法現(xiàn)今來說,不可能按當時2500年前跟規(guī)矩來辦了。但是孔子的這個思路特別的好,就是說仁義道德并不是天上掉下來的要求,也不是神、非人間的地方來的命令。 仁義道德是從你的生活,從你的在家里邊對父母的孝,對兄長的悌,從這兒產(chǎn)生出來的。仁義道德就是你最美好的人性,就是人的出發(fā)點,就是敬的出發(fā)點,就是人類美德的出發(fā)點。今天就講到這,謝謝大家。 【原文】 ? 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 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p> ? 宰我問:“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舊谷既沒,新谷既升,鉆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則為之!夫君子之居喪,食旨不甘,聞樂不樂,居處不安,故不為也。今女安,則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予也有三年之愛于其父母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