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推拿常用穴 1、 脾穴(離心:清;向心:補;來回:清補) 作用:健脾調中,消食滯,化脾濕,增強食欲等。 主治:傷乳食,消化不良,脾虛泄,黃疸,濕痰等(脾可以泄也可以補。脾土生肺金,咳嗽多痰時做清補脾是主穴之一和加逆八卦主穴,清補脾能清除脾里的寒或熱,又能補脾的運化不足,因為脾虛才生痰,痰動帶動氣動,才形成咳嗽。泄板門脾:舌苔白厚或黃厚,胃熱的時候會清兩天板門脾再改做清補脾) 2、板門穴(離心推) 作用:清脾胃熱,調理氣滯,化積食,嘔吐,胃口差,止胃熱引起的吐瀉和發(fā)熱等。(不能補,只可瀉,因為會胃氣上逆導致嘔吐) 3、 肝穴(離心推) 作用:平肝熄風,解熱鎮(zhèn)驚,開郁除煩,和氣生血(只可瀉,不可補,因為肝木克脾土。肝虛可以補腎,腎為肝之母,補腎即為補肝) 主治:目赤,感冒,頭暈頭痛,煩躁不安等。 4、 心穴(不動穴) 作用:清心火,利小便,弄舌(本穴臨床極少用,如需用時以天河水代之) 主治:口舌生瘡,小便赤澀。 5、 肺穴(離心推) 作用:疏風解表,順氣化痰,止咳利咽,補益肺氣。 主治:傷風感冒,咳嗽痰喘(肺炎,急慢性支氣管炎,百日咳)麻疹不透,便秘。 6、 腎穴(向心推) 作用:補腎益腦,益氣養(yǎng)神,納氣定喘,溫下元,止虛火。 主治:先天不足,遺尿,小便短赤,五更泄瀉,咳喘。 7、 大腸穴(離心推:清;來回推:清補) 作用:調整大腸功能,固腸澀便,退肝膽之火。 主治:泄瀉,便秘,肝門紅腫(腸熱不明顯來回推,清補法推。腸熱則用瀉發(fā)。如吃錯東西拉肚子,先瀉到拉清后,再做清補) 8、 小腸穴(離心推) 作用:利尿止瀉,分清降濁,清膀胱之熱。 主治:尿閉,小便不利,口舌生瘡,水瀉無小便(眼睛小眼角紅代表小腸火旺,需清小腸,大眼角紅則是大腸火旺) 9、 八卦穴 作用:逆八卦可降氣,消導,化痰,止咳,平喘。(主治感冒咳嗽有痰)順八卦可提氣,用于食欲不振,助消化。(消宿食,拉肚子是熱瀉取順八卦20 清天河水20) 10、四橫紋 作用:通氣,化積食,消腹脹,清脾胃指熱,促進食欲等。 主治:咳嗽時的主穴之一。 11、天河水(向心:小清;離心:大清) 作用:清熱解表,安神除煩,瀉心火,利小便,化燥痰。 主治:感冒發(fā)燒,驚風,夜啼,口舌生瘡咳嗽痰喘,腹瀉等,一切熱癥均宜(發(fā)燒39度以下推天河水,可以補腎陰,滋潤五臟六腑。陰虛內熱,陽常不足,嗓子發(fā)炎都可以做,心緒不寧等。) 12、退六腑(離心推) 作用:涼血,止血,解毒,退實火引起的發(fā)熱,消炎,消腫,化熱痰等。 主治:高熱(39度以上)、急驚風,實熱痰喘,便秘,痘疹,一切實熱癥均可。 13、上三關(向心推) 作用:培補元氣,助氣活血,溫陽散寒,發(fā)汗解表。 主治:高燒退六腑30分鐘后,補5分鐘三關。先天不足,表虛自汗。 14、外勞宮(順時針揉 逆時針揉) 作用:去五臟六腑之寒,溫陽散寒,升陽舉陷,補陽氣,止腹痛或關節(jié)疼痛。 主治:一切腹痛,久瀉不止,風寒感冒揉之取汗。 15、二馬穴(順時針揉 逆時針揉) 作用:利尿,利濕,補腎陰,大補元氣,滋陰補腎,利水通淋。 主治:先天不足,氣虛喘嗽,小便閉塞,虛火牙痛,腦炎后遺癥,一起虛癥均宜。 16、一窩風(左右揉法) 作用:發(fā)散風寒,宣通表里,溫中行氣,祛外邪。 主治:傷風感冒、腹痛(流清涕,獨穴治20—60分鐘) 17、運水入土 作用:潤燥通滯。 主治:便秘、遺尿等。 18、小天心 作用:通氣開竅,安神震驚,清熱明目,止咳利尿。 主治:驚風,實熱咳喘,目赤腫痛,治療一切眼疾病的主穴。如受驚嚇可晚上睡覺前按揉太沖穴各3分鐘,揉小天心10分鐘,瀉肝10分鐘,揉百會50下。 感冒篇 感冒:頭部四大穴 搓鼻翼揉迎香 一窩風 大椎敷紅豆 捏脊 1、 風寒感冒:孩子臉色蒼白,畏寒,流清鼻涕,無汗,引起頭痛,咽喉微紅,不愛喝水(只做一窩風即可10—50分鐘,如寒已入里,改做外勞宮) 2、 風熱感冒:黃鼻涕,面色紅赤,咽喉腫,唇紅,喜歡喝水(平肝清肺 天河水 瀉板門脾各10—20分鐘) 3、 風寒咳嗽:咳出的痰是淡淡的液體(感冒時不吃海鮮、雞,雞生風引起咳喘,豬肉少吃,因為豬肉除了脂肪就是濕,需清淡飲食)風寒性感冒引起的咳嗽是寒咳,外勞宮 逆八卦 四橫紋各10—20(痰多咳少,做清補脾 逆八卦 四橫紋各10--20) 4、 熱咳:面色紅赤,喜歡喝水。(逆八卦 四橫紋 天河水各10--20) 5、 半青半白半黃的鼻涕,取分陰陽穴 6、 剛剛發(fā)現(xiàn)流清涕初期,馬上一窩風 外勞宮 咳嗽篇 咳嗽主穴:泄板門脾 逆八卦 四橫紋(副穴:平肝清肺清天河);搓前胸后背。 寒咳:加外勞宮。停水果,酸奶,素食為好。 熱咳:瀉板門脾 平肝肺加清天河各5分鐘,也可以大魚際揪痧 虛咳:臉色蒼白,久咳,加二馬。平時容易氣管炎咳嗽的多搓前胸后背,推肩胛骨。用紅豆包多敷大椎、天突、膻中。痰多粘的多用拍打法(云門、中府、后背) 發(fā)燒篇 發(fā)燒:頭部四穴祛風解表 39度以下清天河水、39度以上清取天河水,或打馬過天河 推后背。不沖澡,可泡腳。 注意觀察: 1、 手腳涼:如手腳涼,易溫度續(xù)高,需搓熱手腳及涌泉,馬上上三關補陽氣,再做退燒手法。 2、 精神:警惕是否有高燒驚厥史,緊急或暈睡40度無汗時掐二扇門讓大哭發(fā)汗、耳尖刺血。 3、 大便:發(fā)燒過程中通便很重要,尤其積食燒。可順時針揉腹30 下推七節(jié)骨5分鐘,或做清大腸、運水入土幫助排便。 4、 判斷發(fā)燒原因:感冒引起的惡寒風寒發(fā)燒,先處理急再治緩,退熱再治鼻涕。 外感熱邪風熱燒,多做清天河退熱。 積食燒:必須排便 順揉肚子 平肝清肺清天河各10分鐘。 咽炎燒加:推嗓子,合谷敷蒜泥。 驚嚇燒:配合轉小米。 退六腑可去五臟六腑之熱,大寒穴需補三關。 5、 反復發(fā)燒,舌苔厚,脾胃濕寒,心肺熱:艾灸中脘 肚臍5分鐘,然后找到肚子周邊的硬塊揉開。 嘔吐篇 主穴:瀉板門脾 寒吐:吐出來東西少,次數(shù)多; 實吐:大便干結,一吃就吐; 虛吐:飲食所傷,長期脾虛,嘔吐,拉肚子; 虛熱:調理加二馬; 流行性嘔吐:嘔吐之后禁食禁飲2小時,2小時后用生姜頻飲(生姜水煮半小時)。 清補大腸,清胃,清補脾,捏脊9遍,揉肚子(大點的小朋友可以艾灸肚臍、中脘、足三里各5分鐘,每天一次) 腹瀉篇 腹瀉主穴:外勞宮 寒瀉:舌苔白色,甚至大便也有點白,就是肚臍著寒了,大便無臭,外勞宮10—60 鹽炒花椒熱敷肚臍。 熱瀉:順八卦 天河水各10—20(舌苔不白,大便又是蛋花狀,是吃壞了東西,需拉吐干凈才好) 傷食:傷食有氣,脾不運化,大便臭(瀉板門脾 四橫紋 順八卦 平肝肺)多喝小米粥,少肉,清淡飲食。大便有綠色是有寒,需加強外勞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