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痛、導(dǎo)致胃痛的原因很多,包括工作過度緊張,食無定時,吃飽后馬上工作或運動,飲酒過多,吃辣過度,經(jīng)常進食難消化的食物等。艾灸主要是通過艾條作用于特定穴位,借用其所產(chǎn)生的溫熱感來起到疏通經(jīng)絡(luò),調(diào)和氣血的作用,從而達到防治疾病的目的,那么胃痛艾灸哪里效果最好呢?
外感寒濕熱諸邪,侵犯于胃,都可致胃脘氣機阻滯,不通則痛。其中尤以寒邪為多,此前咱們也有文章介紹過這點。
飲食不節(jié),過饑過飽,損傷脾胃,胃氣壅滯,不通則痛,這是最常見的情況,尤其是各種節(jié)假歡慶之時高發(fā)。
憂思惱怒,傷肝損脾,肝失疏泄,橫逆犯胃,脾失健運,胃氣阻滯,均致胃失和降,而引發(fā)胃痛,所以要注意控制情緒。
脾胃是對兄弟,同為倉稟之官,主受納運化水谷,若素體脾胃虛弱,運化失職,氣機不暢或中陽不足,中焦虛寒,失其溫陽而發(fā)胃痛。
中脘穴歸屬任脈,是胃的募穴,即胃的經(jīng)氣聚合的地方。艾灸此穴可以和胃、通腑、降氣,使胃腑順暢。中脘穴位于上腹部,胸骨下端和肚臍連接線中點(當臍中上 4 寸)。
足三里歸屬足陽明胃經(jīng),是胃經(jīng)的合穴,有生發(fā)胃氣、燥化脾濕、健脾和胃、扶正培元的功效。足三里穴配中脘穴、內(nèi)關(guān)穴,具有和胃降逆、寬中利氣的作用,主治胃脘痛。位于小腿前外側(cè),犢鼻穴下 3 寸,距脛骨前嵴一橫指(中指)處。
天樞穴歸屬足陽明胃經(jīng),是接通腹部上下氣機的重要穴位,能治療腸病也能治療胃病,主治便秘、腹瀉、腹痛、虛損勞弱等。位于中腹部,肚臍左右兩側(cè) 2 寸(三指寬處)。
內(nèi)關(guān)穴歸屬手厥陰心包經(jīng),能寧心安神、強心和胃、理氣止痛,主要治療胃心痛。平時沒事按一按/灸一灸這個穴位,可以很好的保養(yǎng)胃,對胃的氣血流暢有幫助。適用于一生氣就疼、一著急就疼的這種胃疼,能夠起到寬胸理氣、和胃止痛的作用。位于手掌面關(guān)節(jié)橫紋的中央,往上約三指寬的中央凹陷處。
(這個穴位在暈車時最常用,因為惡心想吐就是胃的反映,所以暈車時可以掐內(nèi)關(guān)。)
關(guān)元穴歸屬任脈,是一個強身健體的強壯穴,具有培元固本、補益下焦之功,凡元氣虧損均可使用。很多人胃不好是因為脾胃虛寒,就是陽氣不足,無法幫助脾胃去運化、去活動。艾灸此穴可以助陽氣,增強人體抵抗力。
艾灸要分陰陽一樣,調(diào)理胃痛最好還是要會分辨虛實寒熱!胃痛的實癥多痛劇,固定不移,拒按;虛癥的疼痛多為徐緩,痛處不定,喜按。遇寒則痛的不行,得溫則痛減,為寒證;胃脘灼痛,痛的很急迫,遇熱則痛不行,得寒則痛減,為熱證。
三、艾灸方法
1、寒邪犯胃癥
取穴及操作:主穴取中脘穴,配易關(guān)元穴施灸,用清艾絨制之艾炷直接置于穴位處,待燃脂1/3時,易炷再燃,一般灸7-10壯。
功效:溫中散寒,和胃止痛。
2、肝郁氣滯癥
取穴及操作:取雙側(cè)膏肓穴,厥陰俞,左側(cè)足三里,膻中等穴位,分2日施灸,每次5穴(自上而下,先背后腹),每穴灸3炷,灸炷如半粒棗核大,按瘢痕灸法施灸,施灸的同時用手輕輕拍擊按摩周圍皮膚,以減輕疼痛,待灸火自滅后再連續(xù)灸第2,3炷。
功效:疏肝理氣,和胃止痛。
3、胃熱熾盛癥
取穴及操作:取中皖,足三里,內(nèi)關(guān)三個穴位,上述穴位分2日施灸,每穴灸3炷。
功效:清熱止痛,降逆通便。
4、暑濕犯胃癥
取穴及操作:取足三里,中皖,胃俞,脾俞,按艾炷灸法常規(guī)操作,每穴灸5-7壯,隔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