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雙柏散(黃耀燊方) 側(cè)柏葉2份、黃柏1份、大黃2份、薄荷1份、澤蘭1份。 功能:活血解毒、消腫止痛。骨折初期局部腫痛,有熱瘀互結之勢者尤為適用。 2赤小豆散(經(jīng)驗方) 赤小豆6份、芙蓉葉4份。 用于跌打損傷初期,消腫功效甚佳,且對皮膚之刺激性較小,甚少引起皮炎。 以上藥方于臨床使用是先將各藥研為細末,過100目篩,以白醋或蜂蜜調(diào)為稍稀糊狀,涂于棉布上敷貼;亦常將之制成軟膏備用。 制軟膏之工藝是: 麻油熬至150℃兩小時。 待油溫降至100℃以下后,將處理好的藥末按每斤油與150克藥、90克蠟比例下料,并不斷攪拌,冷卻即得。 (現(xiàn)常以凡士林煮膏用于臨床,但麻油為低分子脂肪酸之油類,易為皮膚所吸收,且刺激性亦較小,實為上乘之藥膏基質(zhì)) 3.定痛散(經(jīng)驗方) 樟腦4份、冰片4份、細辛2份、薄荷2份。 對于創(chuàng)傷疼痛有一定止痛效果。 以上各藥研為細末,過100目篩,密封保存。用時以蜂蜜或蛋清調(diào)為糊狀,外用。 由于骨折復位之后,需外固定,一般來說骨折處需2調(diào)后才有纖維性粘連,骨折始較穩(wěn)定,故2周內(nèi)最好不要松解外固定,以免骨折再度移位,特別是不穩(wěn)定的骨折,因此,骨折初期的外用藥以維持較長時間而不干結的軟膏劑型為宜。 為了避免因更換外用藥而松解外固定,肖老有時也在夾板間隙注入外藥液,使之滲透于里襯之上,發(fā)揮藥效,而又不必松解外固定。 骨折外固定期內(nèi),外用藥導致接觸性皮炎較為常見,是外界各種物品在接觸的皮膚部位發(fā)生的皮膚炎性癥狀,中醫(yī)有稱“藥膏風”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