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軍建 慶歷六年六月,公元1046年,范仲淹在河南鄧州接到滕子京派專人送來的《求記書》后,當晚靜思于花州書院春風堂上,一氣呵成,奮筆寫下368字的千古雄文《岳陽樓記》。 范仲淹,江蘇吳縣人,北宋著名的文學家、政治家和軍事家。他的品德、才干和文章堪稱“三絕”。作為政治家,他官至參知政事,相當于現(xiàn)在的國務院副總理;作為軍事家,他曾任樞密副使,相當于現(xiàn)在的國防部副部長;作為文學家,他著作眾多,文采斐然,輝耀千古。64歲歿于徐州,逝于任內,朝廷諭旨,授最高謚號“文正”,史稱范文正。 《人民日報》原副總編梁衡寫過一篇題為《〈岳陽樓記〉留給我們的文化思考和政治財富》的文章,在網絡上轟動一時。他說:“如果讓我在古今文章中選一篇最好的,只好忍痛選一篇,那就是范仲淹的《岳陽樓記》?!倍对狸枠怯洝分钥梢栽u為“最好的”,則“在于它為我們留下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精神財富”。然而,970多年來,對岳陽樓記的評價也并非眾口一詞的稱頌,吐槽之聲也不少,明朝著名思想家李贄批評《岳陽樓》記是“兩頭馬”,為名教所累,中國人民大學原校長、現(xiàn)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陳雨露在他的《天下之財》一書中說岳陽樓記是“馬屁文章”。 清代江西督軍李秀峰作對聯(lián)曰: 呂道人太無聊,八百里洞庭,飛過去,飛過來,一個神仙誰在眼; 范秀才亦多事,數(shù)十年光景,什么先,什么后,萬家憂樂獨關心。 近代岳陽步仙橋的一位鄉(xiāng)村師爺,叫鄒石夫的老者,曾作聯(lián)戲說呂范二公,聯(lián)曰: 迎來驚濤,送走驚濤,呂洞賓心閑,擎住酒杯消永日; 憂先天下,樂后天下,范希文嘴闊,并無實惠被蒼生。 今天,我們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看這篇文章的所謂五塊“短板”。 第一塊“短板”:寫樓不記樓 《岳陽樓記》寫于北宋仁宗慶歷六年(1046年)。當時范仲淹是在河南鄧州任上。文章開篇點題,交代時間——慶歷四年,地點——巴陵郡,人物——滕子京,事件——重修岳陽樓。四大要素,寫得簡潔而清晰。不難發(fā)現(xiàn)一個問題:文章標題是“岳陽樓記”,但對岳陽樓長得啥模樣,如它的規(guī)格、規(guī)模、形式、特點,等等,只字未提。這是為什么?有這樣兩種說法,第一種,范仲淹沒有見過岳陽樓,壓根兒就沒有到過岳陽。他僅僅是對著滕子京送給他的一幅《洞庭秋晚圖》,浮想聯(lián)翩,欣然命筆而已。至于筆下瑰麗多姿的洞庭風光,其實只是范仲淹記憶中的太湖美景罷了。第二種說法,也是通行的主流說法,范仲淹寫《岳陽樓記》,其主旨本來就不在于寫樓,而是要借景抒懷,表達自己的人生態(tài)度和政治抱負。這其中的背景就是滕子京是因貶謫來到岳陽的。范仲淹與滕子京是同科進士,政治上是知音,私交也頗厚。他深知這次貶謫對滕子京打擊很大,同時也深知滕子京在朝廷中政敵甚多,對他打冷槍、使絆子的人不在少數(shù)。他擔心滕子京憂讒畏譏、意志消沉,故而在文章中,以“進亦憂,退亦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之語來進行規(guī)勸。所以樓記不記樓,而是寫其景,述其情,明其志。這不僅是作為文學家的范仲淹對作文章法的駕輕就熟,更是作為政治家的范仲淹對家國大道的深刻思考。 第二塊“短板”:揚功先揚“丑” 滕子京一生多在地方為官,曾擔任過徽州、岳州、蘇州的父母官,做過不少為老百姓稱道的好事。他最為顯赫的政績,是在岳陽干了五件大事:一是修建偃虹堤。一堤長臥,使岳陽城西數(shù)萬民眾免受洪水之苦;二是修建三眼橋。一橋飛架,使岳陽南北交通由水路阻隔變成了大道朝天;三是修建岳州文廟。興建學宮,使岳陽文脈復興,人才輩出;四是組織編輯出版了《岳陽樓詩集》,使岳陽樓蜚聲九州;五是重修岳陽樓。對于滕子京治理岳陽的功勞,宋人王辟之在《澠水燕談錄》中稱“慶歷中,滕子京守巴陵郡,治最為天下第一。”評價是非常高的。 岳陽文廟 那么,面對滕子京這么大的功勞,范仲淹為什么在《岳陽樓記》中,僅僅用“政通人和,百廢俱興”八個字來進行概括呢?難道不值得大書特書嗎?范仲淹在文章開篇還不忘“亮丑”,揭滕子京最痛的傷疤,說滕子京“謫守巴陵郡”?!爸喪亍?,就是貶職,用現(xiàn)在的話說就是受處分,降職使用。范仲淹為什么非得要揭一下這個傷疤呢?這其實跟樓記不記樓一樣,同樣是范仲淹的苦心所在。一個“謫守”,是范仲淹用來表達他對滕子京真摯友誼的珍惜,以及對兩人共同抱負的認同。范仲淹寫《岳陽樓記》,是在河南鄧州任上,他之所以到鄧州,其實也是“謫守”,而且這還是他第四次遭到貶謫。在此之前,他分別于1031年、1034年、1036年三次被貶。四次被貶的原因都在于秉公直言,忠君報國。這在范仲淹心目中,因為堅持真理而被貶謫,這不是什么丑事,而是君子應有的坦蕩和擔當。同樣,滕子京被貶謫也是因為堅持正義,頂撞了劉太后。所以在文章中,范仲淹要把“謫守”二字秉筆直書。至于為什么對滕子京在岳陽的其他兩大政績只字不提,一般認為,這在于范仲淹認為,作為一個政治家、一個坦蕩的君子,為民辦事是應盡之責?!对狸枠怯洝?,以“謫守”二字開篇伏筆,以“進亦憂,退亦憂”來呼應,并因此引出“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感慨,如行云流水,一氣呵成,其構思之精巧,令人嘆為觀止。 第三塊“短板”:攻心非私心 《孫子兵法.謀攻篇》曰:“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薄度龂尽酚浭?,三國時馬謖給諸葛亮南伐時提建議:“用兵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zhàn)為上,兵戰(zhàn)為下”,諸葛亮采納了他的策略,七擒七縱孟獲,果然達到了長治久安的效果。整個中國歷史是一部攻心的歷史。 我們再來看《岳陽樓記》的“攻心”。 《岳陽樓記》最后一段曰:“予嘗求古仁人之心”這個心是什么心呢,《岳陽樓記》的最核心部位就是超越常人的“四顆心”。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乎。 這就是悲喜之心;進退之心;高遠之心;先后之心。 范仲淹認為真正的君子之情——“古仁人之心”,必須具備正確的“四心”。悲喜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高遠觀——“居廟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進退觀——“進亦憂,退亦憂”;先后觀——“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在范仲淹心目中,古仁人不會因為景色不同而且影響自己的心境和意志。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肮湃嗜酥摹薄又槭巧n生之情,是家國之情,是天下之情。范仲淹一生正是癡情于此,才“寧鳴而死,不默而生”。人生有了這四顆心,亦可立于不敗之地,這叫天下心。 所以,我們總結《岳陽樓記》的精髓就是“憂樂四心”。 悲喜觀——絕無僅有;進退觀——無過不及;高遠觀——石破驚天;先后觀——至高無上。 第四塊“短板”:煽“情”非調情 《岳陽樓記》之所以被認為是“最好的”文章,還在于范仲淹的文筆十分優(yōu)美。我們來看看他怎樣用煽情的筆法來寫洞庭湖的美景: “若夫淫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曜,山岳潛形;商旅不行,檣傾楫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 “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 在范仲淹的筆下,洞庭湖的景色氣象萬千,無論是“淫雨霏霏”,還是“春和景明”,都深深地吸引著南來北往的遷客騷人。然而,寫景不是范仲淹的目的。他的目的,在于借景抒情,以情明志。抒什么情?人世間的常人之情——“淫雨霏霏”,則“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春和景明”,則“心曠神怡,寵辱皆忘”。這是無可厚非的常人之情。 北宋文學家蘇軾在《水調歌頭》中曰:“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薄对狸枠怯洝分忻枋觥耙魂幰磺纾话狄幻鳌庇昧藘啥蝸韺?,占了文章近半的篇幅,為什么呢?這正是作者用大地陰晴的自然景觀來比喻人的良苦用心。這一陰一晴兩處寫景是人世間所有人眼中洞庭湖陰晴之景描寫高度藝術性的集中表現(xiàn),作者所以制造出不同的自然環(huán)境氣氛,實際上是為了讓讀者聯(lián)想到當時瞬息萬變的政治氣氛。朝廷就是洞庭湖,社稷就是洞庭湖,天下就是洞庭湖,家國就是洞庭湖。作者最明白“與天地相似,故不違”的道理,表面上是寫天地風云自然風貌,暗地里卻完全是在暗示世人產生“越軌聯(lián)想”,由隱喻使人們產生感覺、視覺生理、情感上的變化,進而把世人引入到人生的現(xiàn)實中,那就是人生有時是陰天:陰風怒吼,濁浪排空,日星隱曜,山岳潛形,商旅不行,檣傾楫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那就是人生有時是晴天: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人生的這些現(xiàn)象和大自然一樣逼真,權啊、利啊、名啊、爭啊、斗啊、驕啊、橫啊、殺啊、攀啊、比啊、吃啊、喝啊、打啊、壓啊、算計啊、朋友啊、親人啊、宗族啊等等,這不正是我們人生的自然風光嗎?范公正是用這種寫作手法引導讀者產生情感共振,煽動世人的情緒,實現(xiàn)情感共鳴,警醒人們的欲望,提醒每個人的角色,接受人生的現(xiàn)實,尋找自己的影子和形象,使每個人找到自己的定位,把握好自己的陰天和晴天、悲傷和喜悅、進和退、高和遠、先和后。心中有陽光,雨天也是一種浪漫;心中下著雨,晴天也是一種遭罪。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快樂的人不是沒有痛苦,只是修煉成了一顆強大的心。如果要把世界看清就別在心里裝上有色的玻璃,認清楚人生的旅途中人人都會有陰天、晴天。太陽一到中間,就會偏西,月圓馬上就會月虧,缺憾才是永恒,不完滿才叫人生。當你認識到了人生的陰天與晴天,你就會忘了昨天,滿意今天,漠視明天。你就會把一切當作自然,你就站在了人生的最高處。 第五塊“短板”:宣誓非宣示 《岳陽樓記》的全文在慷慨激昂的文筆中結束時,最后落筆結尾四個字:“吾誰與歸”,這其實是范仲淹人生最高境界的落筆,是范仲淹對世人的宣誓,更是范仲淹人生境界最高的總結:向我看齊,從我做起,誰能跟我一道來歸依這人生憂樂五觀的道路呢?這是《岳陽樓記》千古不朽之謎的謎底。 “吾誰與歸”,《岳陽樓記》隱喻地告訴我們,在人生的道路上,在事業(yè)的征途上,保持住自己的悲喜樂憂,激情是非常重要的。你有激情,你就會有力量,就會去奮斗,就會去創(chuàng)造。 “吾誰與歸”,人生就像一扇門,有人悲觀于門內黑暗,有人卻樂觀于門內寧靜;有人憂愁于門外風雨,有人卻快樂于門外自由,關鍵是怎么面對,人活著是一種心情,一種激情,一種豪情,有一個良好的心態(tài),人生就是一個既苦也樂的天堂。 范仲淹為什么要在《岳陽樓記》的最后用“吾誰與歸”這句倒裝句來結束呢?他的真實意圖是總結自己,告訴別人,即使人生懷才不遇,遇人不淑,也要堅持自己的“憂樂五觀”,充滿人生激情地面對世人、世事,知難而進。誰能和我一樣呢?盡管此時的他重病纏身,藥不離口,卻仍對人生充滿期待,充滿希冀,充滿激情。 “吾誰與歸”,有激情,就會悲喜樂憂之,就會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有人說:兩個人從屋里的窗子望出來,一個看到泥土,一個卻看到星星。有激情的人,就能夠在沙漠里找到星星。孟子是一個充滿激情的人,他說:“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 “吾誰與歸”,用文字喊出來,這是何等高潔的一個美詞啊。文字,是滲透靈魂的遇見。人,總要有一個安穩(wěn)的地方遮風擋雨;心,總要有一個恬靜的港灣休憩泊岸。文字,是心的記憶,是經歷,也是回首;是曾經,也是永遠;是瞻望,也是緬懷;是呼喚,也是吶喊;是靈魂的歸宿,也是精神的皈依,孤獨中孕育優(yōu)雅,清寂中沉淀內涵。當扼腕嘆息匆匆的時光時,當無法排遣蕪雜的心緒時,當心情迷惘疲累時,將心放在文字的清幽里,讓心停頓下來,讓靈魂跟上心的步伐,或駐足、或回眸,察看生命旅程的每一個景點,讓文字的馨香明媚陰云彌漫的心房,讓文字的溫暖捂熱薄涼的心空,此時清茗一杯,于氤氳茶香中,從內心流淌出一段蟬鳴的文字,就像一次心靈的洗禮,就是一回精神的越獄,如遇深谷里靜默綻放的幽蘭,撲鼻而出,又像邂逅深林中淙淙流淌的清溪,撲面而至,入心入靈,入肺入骨。范仲淹只有在這種情形下,才靜下心來,歸整、總結自己的一生,把自己與之奮斗一輩子的實踐用文字告誡天下,告知天下,告勸天下,“吾誰與歸”,是宣誓,不是宣示,不是示威。 “吾誰與歸”,這是一個多么激昂、激動、激越的詞啊,這是范公一生的努力,一生的追求,一生的奮斗,一生的積蓄,也是范公一生的交代,他腰桿挺直,一身正氣,寧鳴而生,不默而死,追求卓越,搏擊奮進,寒苦終生,名節(jié)無疵,之所以是這種完人,他才敢喊出那時代的最強音,誰跟我來,誰同我走,誰向我看齊,誰與我一道向著太陽前進,前進!范仲淹這種跨越時空的人性魅力,是一面鏡子,讓人們停下匆匆的步履反觀自??;是一汪清泉,清洗人們被物欲、名利遮蓋的心靈;是一顆閃爍的星,照亮人們?yōu)樾叛龆鴬^斗的前程?!拔嵴l與歸”,偉大而高尚的吶喊。 所謂“五塊短板”,正是《岳陽樓記》的偉大之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