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跋宏(467年10月13日-499年4月26日),漢名元宏,即魏孝文帝。中國歷史上杰出的少數(shù)民族政治家、改革家。是獻文帝拓跋弘的長子,生母李夫人。北魏第七位皇帝(471年9月20日-499年4月26日在位)。 按照北魏子貴母死制度,拓跋宏成為太子時,生母慘遭賜死,由祖母文明太后撫養(yǎng)成人。拓跋宏五歲即位,年號延興,由祖母文明太后臨朝執(zhí)政,對鮮卑化的朝廷進行了一系列中央集權(quán)的改革,孝文帝深受影響。太和十四年(490年),孝文帝正式親政后,進一步推行改革。他先整頓吏治,立三長制,實行均田制;太和十八年(494年),以“南伐”為名,遷都洛陽,全面改革鮮卑舊俗。規(guī)定以漢服代替鮮卑服,以漢語代替鮮卑語,遷洛鮮卑人以洛陽為籍貫,改鮮卑姓為漢姓,自己也改姓“元”。并鼓勵鮮卑貴族與漢人士族聯(lián)姻,參照南朝典章支付,改革北魏政治制度,并嚴厲鎮(zhèn)壓反對改革的守舊貴族,處死太子元恂。一系列舉動推動北魏經(jīng)濟、文化、社會、政治、軍事等方面的大力發(fā)展,緩解了民族隔閡,史稱“太和改革”,對北方各民族人民的融合和發(fā)展,起了積極作用。 太和二十三年四月初一日(499年4月26日),崩于谷塘原之行宮,享年三十三,謚號孝文皇帝,廟號高祖,葬于長陵。然而孝文帝去世以后僅僅過了25年,北魏邊鎮(zhèn)鮮卑軍事集團就發(fā)動反漢化運動六鎮(zhèn)起義。 拓跋宏少年垂拱北魏皇興元年八月戊申日(農(nóng)歷八月二十九日,467年10月13日),拓跋宏生于當(dāng)時北魏的首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紫宮 。獻文帝拓跋弘長子,母為李夫人,中山大族李惠之女。拓跋宏未生之時,獻文帝的嫡母馮太后臨朝,獻文帝皆聽命于母后;拓跋宏降生之后,馮太后才歸政,并親自撫養(yǎng)皇長子宏?;逝d三年(469年)六月辛未日,年僅三歲的皇長子拓跋宏被立為皇太子 ?;逝d五年(471年)八月丙午日,受父禪即帝位,改年號為延興 。由于北魏實行子貴母死制度,拓跋宏在被立為太子時,生母即被賜死,由祖母馮太后一手撫養(yǎng)成人。 孝文帝初即位,太上皇拓跋弘仍然總攬朝政。當(dāng)時,北魏連年水旱,租調(diào)繁重,官吏貪暴,百姓流離,各族人民的反抗斗爭連綿不斷。延興元年(471年)九月,青州高陽民封辯聚眾千余人,自稱齊王。十月,沃野、統(tǒng)萬二鎮(zhèn)敕勒族叛魏,朔方民曹平原率眾攻破石樓堡,殺軍將;十一月,司馬小君起兵于平陵。延興二年(472年)二月至三月,東部敕勒與連川敕勒相繼謀叛,北入柔然;七月,光州民孫晏、河西民費也頭聚眾反。延興三年(473年)二月,北魏朝廷發(fā)布詔令,規(guī)定凡縣令能肅清一縣“劫盜”的,兼治二縣,同時享受二縣令的待遇;能肅清二縣“劫盜”的,兼治三縣,三年后升遷為郡太守。二千石官吏也是這樣,三年后升遷為刺史。太上皇拓跋弘攬政數(shù)年,還先后采取了一些獎勵廉吏、嚴懲貪污、減輕租賦、勸課農(nóng)桑等相應(yīng)措施,但都收效不大,局面一直沒有多大改變。據(jù)統(tǒng)計,僅從孝文帝即位的延興元年至太和四年(471—480年)的十年之中,有史可考的各地暴動、反叛事件就達二十幾起之多,北魏政局處于嚴重動蕩之中 。 承明元年(476年)六月,拓跋宏剛滿十歲時,太上皇拓跋弘被其嫡祖母馮太后毒死,馮太后以太皇太后的名義二次臨朝稱制,改年號為太和。拓跋宏在位初期,嫡祖母馮太后以他的名義頒布措施。馮太后足智多謀,能行大事,生殺賞罰,決之俄頃,具有豐富的政治經(jīng)驗和才能,自太和元年(477年)以后,開始在社會風(fēng)俗、政治、經(jīng)濟等方面進行一系列重大的改革,有意識地進行漢化。太和七年(483年)十二月,她下令禁絕“一族之婚,同姓之娶”,從婚姻上改革鮮卑舊俗,太和八年(484年)六月,下詔班制俸祿;太和九年(485年)、十年(486年),馮太后又以拓跋宏的名義親自主持頒行了重要的均田制和三長制,給北魏社會帶來重大的變化。孝文帝拓跋宏自幼在馮太后的撫育、培養(yǎng)下長大成人,對祖母十分孝敬,性又謹慎,自太后臨朝專政,他很少參決朝政,事無大小,都要稟承馮太后旨意 。 拓跋宏獨攬大政太和十四年(490年),孝文帝拓跋宏年滿二十三歲,在馮太后的長期嚴格教育和直接影響下,他不但精通儒家經(jīng)義、史傳百家而才藻富贍,而且積累了豐富的治國經(jīng)驗,增長了實際才干,這些都為后來的改革大業(yè)奠定了堅實的基礎(chǔ)。同年九月,馮太后病逝。孝文帝哀傷至極,大哭三日。他痛哭失聲地對臣下說:“朕自幼承蒙太后撫育,慈嚴兼至,臣子之情,君父之道,無不諄諄教誨。 ”又在詔書中說:“朕幼年即帝位,仰恃太后安緝?nèi)珖?。朕的祖宗只專意武略,未修文教,又是她老人家教?dǎo)朕學(xué)習(xí)古道。一想起太后的功德,朕怎能不哀慕崩摧?內(nèi)外大臣,誰又不哽咽悲切?”從此以后,孝文帝獨自挑起了改革的重擔(dān)。太和十四年(490年),24歲的拓跋宏開始親政。孝文帝繼承太后遺志,重用漢族士人,在各方面進一步實施改革,全盤推行漢化。他模仿漢族王朝的禮儀,作明堂、建太廟、正祀典、迎春東郊、親耕藉田,祭祀舜、禹、周公、孔子,養(yǎng)國老、庶老,允許群臣守三年之喪。 太和十五年(491年)十一月,他仿照漢人官制,大定官品,考核州郡官吏,他在考課詔中規(guī)定:“二千石官吏考在上上的,試充四品將軍,賜乘黃馬一匹;考在中上的,委任五品將軍;考在上下的賜給衣服一套。”同年冬天,設(shè)太樂官,議定雅樂,除去鄭、衛(wèi)之音;命中書監(jiān)高閭與樂官討論古樂,依據(jù)儒家六經(jīng),參照各國音樂志,制定聲律。太和十六年(492年)正月,頒布五品詔,詔令規(guī)定:宗室遠屬不是太祖拓跋珪子孫和異姓封任的都降為公,公降為侯,侯降為伯,子、男不變。名稱雖易,但品秩如前,公為第一品,侯第二品,伯第三品,子第四品,男第五品。又命令群臣議五行之次,采納秘書丞李彪等人的建議,以為晉承曹魏為金德,北魏應(yīng)承晉為水德。四月,頒布新律令,廢除了北魏初年殘酷的車裂、腰斬,改為梟首、斬首和絞刑三等,把夷五族、夷三族等酷刑加以降等,夷五族降止同祖,夷三族降止一門,門誅降止本身 。 拓跋宏南遷洛都孝文帝拓跋宏親政后,首先整頓吏治,頒布俸祿制,立三長制,實行均田制。孝文帝推行漢化最重要的措施是遷都洛陽。北魏長期都于平城,平城偏北地寒,六月風(fēng)雪,風(fēng)沙常起。偏北的地理位置更不利于北魏對整個中原地區(qū)的統(tǒng)治,孝文帝決定遷都洛陽。為保證遷都順利進行,孝文帝進行了周密的部署和安排:太和十七年(493年)五月,他召集百官,宣稱要大舉伐南朝齊,計劃在南伐途中造成遷都的既成事實。在朝會上,任城王拓跋澄站出來反對,退朝后,他立即召見任城王澄,屏退左右,單獨與澄計議說:“這次舉動,的確不易。但國家興自塞外,徙居平城,這里是用武之地,不能實行文治,今將移風(fēng)易俗,實在難啊!崤函帝宅,河洛王里,朕想趁此南伐大舉而遷居中原,不知任城王意下如何?”拓跋澄被提醒,立即表示贊同。六月,即刻下令修造河橋,以備大軍渡河;并親自講武,命尚書李沖負責(zé)武選,選擇才勇之士。七月,立皇長子拓跋恂為太子,發(fā)布文告,移書齊境,聲稱南伐;下詔在揚、徐二州征集民丁、召募軍隊;又使廣陵王拓跋羽持節(jié)安撫北方六鎮(zhèn),調(diào)發(fā)精騎。至此,準(zhǔn)備基本就緒。 太和十七年(493年)八月,孝文帝拜辭馮太后永固陵,率領(lǐng)群從百官,步騎百余萬從平城出發(fā)南伐。命太尉拓跋丕與廣陵王拓跋羽留守平城,以河南王拓跋干為車騎大將軍,負責(zé)關(guān)右一帶的軍事,與司空穆亮、安南將軍盧淵、平南將軍薛胤等共同鎮(zhèn)守關(guān)中。 臨行之際,太尉拓跋丕奏請以宮人相從,孝文帝厲聲斥責(zé)說:“臨戎不談內(nèi)事,不得妄請?!贝筌娏嘘牫龀?,一路之上,陣容整齊,浩浩蕩蕩,所過之處,秋毫無犯,經(jīng)恒州、肆州,于太和十七年(493年)九月底抵達洛陽。時值深秋,陰雨連綿,大軍就地休息待命。當(dāng)時許多鮮卑大臣雖不愿內(nèi)遷,但更畏懼南伐,故只得相從,不敢再提出異議,遂定遷都大計。 太和十八年(494年)孝文帝正式宣布遷都洛陽。隨著遷都的進行,大批鮮卑人源源不斷地涌入內(nèi)陸,北魏政府又面臨著許多新問題:鮮卑人的習(xí)俗是編發(fā)左衽,男子穿袴褶,女子衣夾領(lǐng)小袖,多數(shù)人不會說漢語,這些都不符合中原的習(xí)俗;且新遷之民初來洛陽,居無一椽之室,食無擔(dān)石之儲,不擅農(nóng)業(yè),人心戀舊。如不及時解決這些問題,將會嚴重地阻礙各民族之間的交往和經(jīng)濟文化的發(fā)展,不利于北魏政權(quán)的鞏固。在王肅、李沖、李彪、高閭等漢族士人的支持下,遷洛之后,孝文帝立即著手改革鮮卑舊俗,全面推行漢化。 拓跋宏革俗漢化太和十八年(494年)十二月二日,孝文帝下詔禁止士民穿胡服,規(guī)定鮮卑人和北方其他少數(shù)民族人民一律改穿漢人服裝,朝廷百官改著漢族官吏朝服。幾天后,又下詔免除遷戶三年的租賦,鼓勵他們在政府新授給的土地上耕種;他們中的許多人還被選為羽林、虎賁,充當(dāng)禁衛(wèi)軍。恰在這時,蕭道成的侄子蕭鸞殺海陵王蕭昭文,篡位自立,稱明帝。消息傳來,孝文帝怒斥蕭鸞不忠不義,遂以此為借口,興師問罪。他先派行征南將軍薛真度向襄陽,大將軍劉昶向義陽,徐州刺史拓跋衍向鍾離,平南將軍劉藻向南鄭,分四路大舉伐齊。十二月底,又親率大軍三十萬南伐,渡淮河直抵壽陽。由于壽陽防守嚴密,魏軍不能攻下,只好放棄壽陽沿淮河?xùn)|攻鍾離。次年三月,孝文帝被迫撤兵。 太和十九年(495年)五月下旬,孝文帝從前線回到洛陽,不顧鞍馬勞頓,又立即召集群臣,商議禁絕胡語。六月,正式發(fā)布詔令:“不得以北俗之語,言于朝廷,若有違者,免所居官。”[12] 當(dāng)月,孝文帝又發(fā)布詔令,規(guī)定遷到洛陽的鮮卑人,死后要葬在河南,不得還葬平城。于是,從代郡遷到洛陽的鮮卑人全都成為河南郡洛陽縣人。孝文帝又依據(jù)古代《周禮》中的制度,下詔去長尺,廢大斗,改重秤,頒行全國。太和十九年(495年)八月,洛陽金墉宮建成,詔令在洛陽城內(nèi)設(shè)立國子學(xué)、太學(xué)、四門小學(xué)。九月,新都營繕工程初步告竣,平城六宮、文武全部遷到了洛陽。[13] 太和二十年(496年)正月,孝文帝下令改鮮卑復(fù)姓為單音漢姓。他在詔令中說:“自代郡遷到洛陽的諸功臣舊族,姓或重復(fù),都要更改?!庇谑牵首?a target="_blank" style="outline: 0px; color: rgb(61, 107, 167);">拓跋氏改姓元氏,改拔拔氏為長孫氏、達奚氏為奚氏、乙奚氏為叔孫氏、丘穆陵氏為穆氏、步六孤氏為陸氏、賀賴氏為賀氏、獨孤氏為劉氏、賀樓氏為樓氏、勿忸于氏為于氏、尉遲氏為尉氏,其余所改,不可勝紀(jì)。改姓以后,鮮卑族姓氏不再重復(fù)奇僻,與漢姓完全相同,鮮卑族在漢化的道路上又邁出了新的一步。為使鮮、漢兩族進一步融合,孝文帝還大力提倡鮮卑人與漢人通婚。他帶頭納范陽盧敏、清河崔宗伯、滎陽鄭羲、太原王瓊、陜西李沖等漢族大士族的女兒以充后宮,并親自為六弟聘室,命長弟咸陽王元禧聘故潁川太守陜西李輔女,次弟河南王元干聘故中散大夫代郡穆明樂女,次弟廣陽王元羽聘驃騎諮議參軍滎陽鄭平城女,次弟潁川王元雍聘故中書博士范陽盧神寶女,次弟始平王元勰聘廷尉卿陜西李沖女,季弟北海王元祥聘吏部郎中滎陽鄭懿女。六個王妃中,除代郡穆明樂女出于鮮卑八大貴族之一外,其余都是中原的著名漢族大士族。孝文帝還采用魏晉的門第等級制度,在鮮卑貴族中分姓定族,根據(jù)姓族等級高低分別授以不同的官位、給予不同的特權(quán)。 孝文帝的漢化改革使鮮卑經(jīng)濟、文化、社會、政治、軍事等方面大大的發(fā)展,緩解了民族隔閡,史稱“孝文帝中興”。 拓跋宏平定反叛太和二十年(496年)八月,孝文帝巡幸嵩岳,皇太子元恂留守金墉城。元恂素不好學(xué),體又肥大,最怕洛陽的炎熱天氣,每每追樂舊都,常思北歸;又不愿說漢語、穿漢服,對所賜漢族衣冠盡皆撕毀,仍舊解發(fā)為編發(fā)左衽,頑固保持鮮卑舊俗。中庶子高道悅多次苦言相勸,他不但毫無悔改之意,反而懷恨在心。孝文帝出巡給了他可乘之機,遂與左右合謀,秘密選取宮中御馬三千匹,陰謀出奔平城,并親手殺死高道悅于宮禁之中。事發(fā)后,領(lǐng)軍元儼派兵嚴密防遏各宮門,阻止了事態(tài)的發(fā)展。第二天清晨,尚書陸琇馳馬奏報,孝文帝聞訊大驚,中途急急折返洛陽,當(dāng)即引見元恂,怒不可遏,列舉其罪,親加杖責(zé),又令咸陽王元禧等人代替自己打了元恂一百多杖,直打得皮開肉綻,才拖出門外,囚禁于城西別館。十月,孝文帝在清徽堂引見群臣,議廢太子恂。十二月,廢元恂為庶人,囚禁于河陽無鼻城。次年四月,孝文帝巡幸長安,御史中尉李彪秘密上表,告發(fā)元恂又與左右謀反。孝文帝得報,急派咸陽王禧與中書侍郎邢巒率人帶著毒酒趕赴河陽,逼令元恂自盡,時年十五歲[7] 。 元恂被廢的當(dāng)月,恒州刺史穆泰、定州刺史陸睿相互合謀,暗中勾結(jié)鎮(zhèn)北大將軍元思譽、安樂侯元隆、撫冥鎮(zhèn)將魯郡侯元業(yè)、驍騎將軍元超及陽平侯賀頭、射聲校尉元樂平、前彭城鎮(zhèn)將元拔、代郡太守元珍等人,陰謀推舉朔州刺史陽平王元頤為首領(lǐng),起兵叛亂。元思譽,汝陰王元天賜之子,景穆太子之孫;元業(yè),平陽公元丕之弟;元隆、元超皆為元丕之子。這些人大都是鮮卑舊貴及其后裔,他們不滿意孝文帝親任中原儒士,他們對于遷都變俗、改官制服、禁絕舊語都抱著反對的態(tài)度。元丕甚至公然在盛大的朝會上獨穿鮮卑舊服而毫無顧忌,孝文帝看他年老體衰,也不強責(zé)。遷洛之初,元隆、元超還曾企圖劫持太子元恂留居平城,起兵割據(jù)雁門關(guān)以北的恒、朔二州,陰謀雖未得逞,但叛逆之心不死,這次又與穆泰等人醞釀更大的叛亂。 元頤佯裝許諾,以穩(wěn)住穆泰等人,暗中將叛亂陰謀密報朝廷。時任城王元澄臥病在床,孝文帝立即召見他。元澄受命,倍道兼行,經(jīng)雁門往北直趨平城(恒州治所)。先遣侍御史李煥單騎入城,出其不意,曉諭穆泰同黨,示以禍福,叛黨頃刻瓦解。穆泰無計可施,倉促率麾下數(shù)百人攻煥,不克,敗走城西,束手就擒。元澄窮治穆泰同黨,收陸睿等百余人下獄,民間帖然;并將平叛始末寫成奏章上報朝廷。 太和二十一年(497年)正月,立皇子元恪為太子。叛亂平息后,孝文帝以鮮卑舊貴和北方各少數(shù)族酋長不堪暑熱,允許他們秋居洛陽,春還部落,當(dāng)時人稱他們?yōu)椤把愠肌薄?/div> 拓跋宏御駕南伐主詞條:孝文帝南伐 太和二十一年(497年)六月,孝文帝一行渡渭水入黃河,東還洛陽。返京后的第三天,即下令征發(fā)冀、定、瀛、相、濟五州兵卒二十萬,準(zhǔn)備再次大舉南伐。經(jīng)過一番準(zhǔn)備,八月,孝文帝率六軍從洛陽出發(fā),使任城王元澄與仆射李沖、御史中尉李彪等人留守京城,命皇弟彭城王勰暫領(lǐng)中軍大將軍。孝文帝引兵直趨襄陽,彭城王元勰等三十六軍前后相繼,眾號百萬,吹唇拂地。兵至赭陽,留諸將攻取,自率兵南下奔襲宛城,當(dāng)晚攻克外城。房伯玉率眾堅守,魏軍不能取勝。孝文帝留咸陽王元禧等人攻南陽,自引兵至新野,又遭到齊新野太守劉思忌的頑強抵抗,直到十月,仍然不能攻下。齊明帝急派大將崔慧景率步騎二萬余人增援襄陽。 十一月,南齊韓秀芳等十五將投降北魏,魏兵才在沔水以北取得一次勝利。戰(zhàn)爭相持到第二年三月,北魏終于攻占了雍州的南陽、新野、南鄉(xiāng)等郡,劉思忌被殺,房伯玉被迫出降。繼而大敗崔慧景、蕭衍于鄧城,斬首、俘獲二萬余人。孝文帝乘勝率眾十萬圍攻樊城,齊雍州刺史曹虎閉門自守。但渦陽一戰(zhàn),魏軍失敗,一萬多人被殺,三千多人被俘,軍資器械財物損失上千萬。北魏急調(diào)步騎十余萬往援渦陽,才迫使齊軍撤退。九月,孝文帝得知齊明帝死訊,乃下詔稱說“禮不伐喪”,引兵而還。歸途中,身患重病,十多天不能引見侍臣,經(jīng)過急救,方才轉(zhuǎn)危為安。 太和二十三年(499年)一月,孝文帝風(fēng)塵仆仆地回到洛陽,盡管病魔纏身,但還是堅持上朝理事。南齊為了奪回雍州所失各郡,派太尉陳顯達督率平北將軍崔慧景軍四萬擊魏,屢破魏將元英,圍攻襄陽以北三百里的馬圈城達四十余日,城中糧食斷絕,將士以死人肉和樹皮充饑,魏兵被迫突圍,死傷千余人。陳顯達又派軍奪回南鄉(xiāng)郡,給北魏造成嚴重的軍事壓力。三月初,孝文帝抱病又一次離洛陽御駕親征,命于烈居守,以右衛(wèi)將軍宋弁相輔助。 拓跋宏英年早逝孝文帝自染病以來,彭城王元勰常在身邊侍奉醫(yī)藥,晝夜不離左右,飲食必先嘗而后進,蓬首垢面,衣不解帶,睡不安席。孝文帝久病心煩,易于動怒,侍臣稍有過失,動不動就要誅斬。魏軍進至馬圈城,與齊軍相遇,孝文帝堅持親自部署指揮戰(zhàn)斗。三月底,孝文帝病情惡化,被迫北還,行至谷塘原,太和二十三年(499年)四月初一日,孝文帝崩于谷塘原之行宮,時年三十三歲。 孝文帝駕崩后,彭城王元勰與任城王元澄秘密商議,恐孝文帝逝世的消息外露,南齊陳顯達返兵追逼,故秘不發(fā)喪;行抵宛城的時候才派遣中書舍人張儒奉詔征太子元恪前來,將孝文帝逝世的消息公諸于眾。太子元恪到了魯陽之后,才為孝文帝舉行喪禮,正式即皇帝位,是為宣武帝。五月,宣武帝葬孝文帝于長陵(洛陽湹水以西),廟號高祖。 拓跋宏總評孝文帝一生勤學(xué),喜好讀書,手不釋卷。性又聰慧,精通五經(jīng),博涉史傳。善談《莊子》、《老子》,尤其通曉佛教義理。輿車之中,戎馬之上,都不忘講經(jīng)論道。博學(xué)多才,擅長文章,詩賦銘頌,任興而作;有大文筆,馬上口占,侍臣筆錄,不改一字,辭旨可觀。自太和十年以后,詔令、策書皆親手擬寫;至于議定禮儀律令,潤飾辭旨,刊定輕重,也都親自下筆。其他文章,不下百余篇。愛惜人才,親賢任能,劉芳、李彪諸人以經(jīng)書見知,崔光、邢巒之徒以文史顯達;對朝廷的賢明之臣,有才能者常與其結(jié)為布衣之交。他對元勰、元澄、李沖、李彪、穆亮、王肅、高閭、宋弁等都一一予以重用,他們成為孝文帝漢化的堅定支持者,在制禮作樂、改革舊俗方面發(fā)揮了重要作用,遂為太和之名臣。 親政以后,日理萬機,不辭辛勞,勤于為政。操勞于朝堂之中,奔波于疆場之上,十幾年如一日。祭天地、五郊,祀宗廟,常必躬臨,不以寒暑為倦。尚書奏案,多自審閱;百官大小,無不留心,務(wù)于周洽。他常說:“人君怕的是不能處心公平,推誠待人。能做到這兩點,則胡、越之人都可以變得如親兄弟。” 虛心訥諫,從善如流。他常對史官說:“直書時事,無隱國惡。人君作威作福,史官又不寫,將何以有所畏懼?!币恢背珜?dǎo)和鼓勵大家直言進諫,強調(diào)“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為戒”,對敢于批評進諫的官吏禮遇有加。如大臣李冏“性鯁烈,敢直言,常面折高祖,高祖常加優(yōu)禮?!薄《梅▏乐?,雖王公、貴戚、大臣也從不寬貸;然不計小過,寬以待人。左右進食,曾于食中得蟲,又進湯誤傷帝手,都是一笑了之?!巯窳?,生活儉樸。每次外出巡游及用兵,有關(guān)官吏奏請修筑道路,孝文帝說:“粗修橋梁,能通車馬就行了,不要除草、鏟得過平?!痹诨茨闲熊?,如在境內(nèi),禁止士卒踏傷粟稻,有時砍伐百姓樹木以供軍用,也要留下絹布償還。宮室非不得已不修,衣服破舊了,洗補以后又重新穿上,所用鞍勒僅鐵木而已。 拓跋宏開導(dǎo)元澄太和十七年(493年)五月,孝文帝在首都平城的明堂舉行了齋戒,召集群臣,將要占卜決定是否要出師征伐南朝。太常卿王諶主持卜卦,他仔細觀察龜版上的紋線,確定屬于革卦。孝文帝一聽,立即引述革卦的彖辭說:“'湯、武革命,應(yīng)乎天而順乎人?!媸窃偌矝]有了?!比撼贾佬⑽牡垡汛蚨ㄖ饕?,誰也不敢說話,唯有尚書、任城王拓跋澄說:“陛下繼承先皇遺業(yè),統(tǒng)治中原,這次出兵征伐尚未歸服的小邦,可是得到的卻是商湯、周武王革命的卦象,恐怕不能算大吉吧?!毙⑽牡蹍柭曍?zé)問任城王澄,這場隆重的儀式就草草結(jié)束了[44] 。 孝文帝的真意當(dāng)然不是南伐,他知道任城王已看破自己的心思,回宮后立即召見,并說:“在明堂上怕人多嘴雜,壞了我的大事,所以假裝發(fā)怒,嚇住文武百官,你大概明白?,F(xiàn)在我們再認真討論一下革卦?!苯又镣俗笥遥瑢⒆约旱挠媱澓捅P托出:“這次的行動實在很難,但平城是用武之地,不是實施文治的地方,要在這里移風(fēng)易俗,是毫無辦法的,我想乘機遷都中原,你以為如何?”拓跋澄這才恍然大悟。十天后,孝文帝在他嫡祖母馮太后的永固陵前舉行了告別儀式,就從平城出發(fā),率領(lǐng)三十萬大軍浩蕩南下[ 。 拓跋宏賜死太子孝文帝的第一位皇太子元恂,出生于歷經(jīng)改革時期的背景下,在馮太后權(quán)傾朝野的十五年里,對元恂十分的溺愛。元恂自幼因馮太后的溺愛,養(yǎng)成囂張跋扈,目中無人,厭煩學(xué)習(xí)與教習(xí)的性格。再加上孝文帝監(jiān)管時期,對元恂極為嚴格要求,但開導(dǎo)不足,這一反差讓元恂一度產(chǎn)生了逆反心理。孝文帝對他已經(jīng)略感失望,父子關(guān)系有些隔閡。 元恂長得壯碩無比,厭書籍,因常年居于平城,所以很不習(xí)慣洛陽地區(qū)濕熱無比的天氣,經(jīng)常想著能夠回平城。有次孝文帝出巡嵩山,元恂留守在金庸城內(nèi),與侍從密謀,親手殺死了侍從官高道悅。后被尚書快馬加鞭傳信報給前在嵩山的孝文帝,孝文帝聞后十分震怒,但又對此皇太子感到惋惜和痛心。下令封鎖消息,嵩山之行之后,回京召來元恂,痛斥元恂的罪行,甚至還與王宗貴族親手懲罰元恂,杖責(zé)一百。太和二十一年(497年),受奸人李彪給孝文帝告發(fā),元恂仍有謀反之心,被刺賜死河陽,平常入葬。 拓跋宏后妃出軌孝文帝遷都洛陽后,一直忙于南征,經(jīng)常不在皇宮,孝文帝的第二任皇后馮妙蓮實在受不了。馮妙蓮在家養(yǎng)病時,一個醫(yī)生叫高菩薩幫她治療過,互有好感。她又想起了這個男人,讓心腹把他悄悄帶進宮,謊稱宦官,從此兩人尋歡作樂。孝文帝一直蒙在鼓里,偶爾回來一次,還冊封她為皇后,然后又帶兵上前線了 。 后來彭城公主告發(fā)了馮妙蓮淫亂后宮的事。孝文帝正在病中,一聽如五雷轟頂、天旋地轉(zhuǎn),派人回洛陽悄悄調(diào)查。孝文帝身體本來就差,經(jīng)此重擊,更加虛弱。孝文帝殺了高菩薩等人,但只和馮妙蓮分居,沒有廢黜她 。 太和二十三年(499年),孝文帝帶病南征,在軍中突然病倒。他自知不免一死,對兩個弟弟彭城王元勰、北海王元詳交代了后事,又囑托說:皇后不守婦道,我死以后,她恐怕會干預(yù)朝政,你們?nèi)プ屗员M,找個其他地方,以皇后之禮安葬吧。孝文帝病逝后,北海王元詳帶著白整來到馮妙蓮的住處,送上了一杯酒,馮妙蓮飲后身亡,謚號幽皇后。 拓跋宏家世拓跋宏同輩兄弟
姐妹 拓跋宏后妃
拓跋宏子女女兒 兒子
拓跋宏后嗣 |
|
來自: 庶民臨風(fēng) > 《北魏》